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2077字 阅读4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医生,我不是心情不好,我是真的浑身难受!”
这句话,是我门诊上听得最多的一句。患者坐在椅子上,眼圈发红,拿出一摞检查单,翻来覆去地说:“我不是抑郁,我是胃痛、头晕、胸闷、没力气。”但这些检查结果却几乎都正常。
他们不是装的。这些人是真的在痛苦、真的感到身体在出问题。问题是——不是器官出了问题,而是“大脑出了问题”。
因为抑郁症从来不是“只是心情不好”。
医学上早就明确:抑郁症是一种“全身性躯体疾病”,影响的不仅仅是情绪,还包括睡眠、食欲、内分泌、免疫系统,甚至疼痛感知系统。
研究显示,超过70%的抑郁症患者,首发症状是“身体不舒服”,而不是“心情低落”。
什么样的身体症状?头疼、胃胀、乏力、肌肉酸痛、心悸、胸闷、失眠、便秘……你能想到的,都可能出现。
这不是你想太多,而是你的大脑真的“误发了信号”。
抑郁症会让大脑的“疼痛控制中枢”运作异常。原本轻微的刺激,在大脑里被放大成了疼痛或不适,就像是把音量键拧到最大。
这不只是心理作用,而是神经递质的紊乱。比如,血清素(5-HT)和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下降,会让你对身体的不适更敏感。
有研究指出:抑郁症患者对疼痛的耐受阈值比正常人低30%到50%。也就是说,一点点不舒服,在你脑子里被放大成“快死了”。
这是抑郁症最容易被误解的地方:它不是“矫情”或“想不开”,而是生理层面的疾病。
就像糖尿病是胰岛素不正常,抑郁症是神经递质出了错。
但因为它没有明显的器质性病变、没有“化验单能查出来”的证据,很多人就不信。
甚至有患者家属会说:“你别想那么多,出去走走就好了。”这话听起来像安慰,但对真正的抑郁症患者来说,是一种否定。
这在东方文化中更常见。因为我们不习惯表达情绪,不愿意承认“我心里难受”。于是,情绪的出口就变成了身体。
比如:
你说你胃不好,其实你是焦虑。你说你头晕,是因为你长期失眠。你说你全身乏力,是因为你脑内多巴胺不足。你不是装病,而是大脑在哭泣,只不过哭泣的方式变成了胃痛、头痛和心慌。
因为大多数人,甚至医生,都忽略了“情绪对身体的影响”。
很多患者辗转于消化科、神内科、心内科,做了无数检查,吃了无数药,最后都无效。
直到某天,有医生问:“你最近是不是压力大?是不是心情不好?”患者才开始回忆:是啊,确实最近工作压力大,确实晚上睡不好,确实不想说话。
这个时候才意识到——问题不在胃,不在心脏,而在大脑。
抑郁症的躯体化症状,是一种“身体层面的真实疼痛”。即使你没有情绪上的“痛苦”,也可能是抑郁症。
有研究发现,超过50%的中重度抑郁症患者,情绪症状并不明显,而是以身体症状为主。
所以,如果你反复感到身体不适,但所有检查都正常,不妨问问自己:
最近有没有睡眠问题?有没有莫名其妙的疲惫?有没有对以前喜欢的事突然没兴趣?有没有觉得自己没价值?如果这些问题你默默地点头,那你可能需要看的,不是消化科,而是精神科。
很多人一听到“抗抑郁药”,第一个反应是抗拒:“我又不是疯子,干嘛吃药?”
错了。抗抑郁药不是“精神病药”,而是“神经递质调节药”。
就像你血压高吃降压药、血糖高吃胰岛素,抑郁症吃药,是为了让你的大脑恢复正常的化学平衡。
世界卫生组织在《抑郁症全球负担报告》中指出:规范治疗的抑郁症患者中,有70%以上在3个月内可以明显好转。
吃药,不是认输,而是治病。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中国目前约有9500万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障碍。而其中超过60%的人从未被诊断或治疗。
也就是说,你不是一个人。你不是孤独的。你不是脆弱的。
你只是病了,只是需要帮助。
如果你发现自己有以下情况超过两周,就该考虑就医:
持续低落、情绪不稳明显的身体不适,反复检查无果睡眠困难、食欲下降做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有轻生念头或行为别再犹豫。精神科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不舒服不是你想象出来的,不是你矫情,也不是你心理承受力差。
你的身体在替你喊痛,而你,一直没听懂。
别再用“扛一扛就过去了”来安慰自己。如果你身体总是莫名其妙地不舒服,不如试着换个角度——看看你的心,是不是早就累了。
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居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2023)》[R].2023年发布.
②.世界卫生组织.《Depression and Other Common Mental Disorders: Global Health Estimates》[R].WHO, 2017.
③.王刚, 王思斌. 抑郁症的躯体化表现及其机制[J].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21, 47(3): 149-154. DOI:10.3969/j.issn.1002-0152.2021.03.005.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外科医生Kris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