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还记得小时候看《红楼梦》看到第六回“初试云雨情”的脸红和迷惑(*ᴗ͈ˬᴗ͈)ꕤ*.゚,上小学的我实在不知道宝玉的裤子为什么会湿,但是隐隐觉得这段好看,大有李安导演说的“虽然看不懂但是大受震撼”的境界。
贾宝玉初试云雨情 | 即梦
还记得小时候看《红楼梦》看到第六回“初试云雨情”的脸红和迷惑(*ᴗ͈ˬᴗ͈)ꕤ*.゚,上小学的我实在不知道宝玉的裤子为什么会湿,但是隐隐觉得这段好看,大有李安导演说的“虽然看不懂但是大受震撼”的境界。
去年发神经新买了一套上古汇评本的《红楼梦》,看完写了几篇读后感,然后又花了大半年的功夫断断续续把“蒋勋说红楼梦”听完了,蒋老师倒是没有避讳“云雨情”段落,稳稳的讲了也分析了,但是到了薛蟠作诗却又开始顾左右而言他起来。
薛蟠行令图 | 即梦
这几天偶然听到蒙曼讲的《红楼梦》,不啰嗦,不索引,不影射,不抠字眼,就是细读文本,感受小说的叙述描写和故事情节,这一点甚合我意。但是听到第六回“初试云雨情”的时候,蒙老师给直接一句话“后边有机会再讲”,就像塑料姐妹花的“改天一起吃饭”的约定一样。
两岸“说书人”在《红楼梦》中的“默契删减”,恰似一面镜子,照见整个华人社会对性教育的复杂态度。蒙曼跳过“初试云雨情”,蒋勋隐去薛蟠的荤油诗,背后是一种文化惯性:试图用文学的“雅”消解现实的“俗”。
迅哥儿在提到带有性描写的世情小说的时候说:
故虽间杂猥詞,而其他佳处自在,至于末流,則著意所写,专在性交,又越常情,如有狂疾。【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红楼梦》第二十八回 |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当然,老师们跳过争议段落,本意是聚焦文本的文学价值,避免陷入对露骨内容的过度讨论。但宝玉的性启蒙本是讨论青少年身心变化的天然案例,薛蟠的荤诗恰可剖析古代性别权力结构。回避反而让这些内容成为学生私下猎奇的“禁果”。
据说北京某中学将“贾瑞照风月宝鉴”与现代性骚扰案例结合,揭示欲望的边界;台湾有教师用薛蟠的歪诗讨论语言暴力中的性别歧视。
小学阶段侧重人际关系教育,高中引入《红楼梦》中的性别政治分析,让性教育随年龄层层解绑。但是我们电影院至今没有分级完全是大锅烩,学校的分级能不能达到也是问题。
《红楼梦》第二十八回 | 上海古籍出版社.脂评汇校版.2024年
另外这看似不经意的“跳过”,实则是两岸文化人在性话题前的默契回避,背后藏着中华民族性教育的复杂症结。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性一直是羞于启齿的隐秘话题。儒家倡导的礼义廉耻,将性禁锢在道德的深闺。“万恶淫为首”的观念深入人心,性被视为洪水猛兽,一旦提及,便可能引发道德的批判。这种文化基因,让教育者在面对性相关内容时,本能地选择自我审查。就像蒙曼和蒋勋,即便深知这些情节是《红楼梦》的有机部分,却仍担心直白解读会违背大众传统认知,触动社会敏感神经。
《红楼梦》第六回 | 上海古籍出版社.脂评汇校版.2024年
内地和台湾,虽地域有别,但同根同源的文化让这种回避如出一辙。在教育体系里,性教育长期处于边缘地带。学校课程表上,生理卫生课常被主科挤压,即便开课,老师也多是照本宣科,对关键内容含糊带过。家庭中,父母面对孩子的性疑问,或是顾左右而言他,或是严厉呵斥,把求知的小火苗硬生生掐灭。长此以往,性被层层包裹,成了神秘禁区,大众在懵懂中对性产生了不必要的羞耻感和好奇心。这种回避,往小了说,让我们错失对经典全面理解的机会。《红楼梦》中的性描写,是人物关系、社会风貌的折射,跳过它们,就像看一幅被涂抹关键细节的名画,难以领会其完整神韵。往大了讲,它阻碍了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缺乏科学、系统的性教育,人们在性观念上容易走向极端。一方面,对性的好奇催生低俗文化的泛滥;另一方面,面对性骚扰、性侵害等问题,大众因知识匮乏而缺乏防范和应对能力,受害者也因羞耻感而选择沉默。
《红楼梦》第六回 |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如今时代变了,信息传播无孔不入,孩子们接触性信息的渠道多样且无序。网络、影视中充斥着片面甚至错误的性内容,而正规教育却还在遮遮掩掩。我们不能再让性教育在传统文化的阴影里徘徊,要以开放的态度,将性教育纳入科学轨道。从家庭到学校,用温和、理性的方式,让性知识脱敏,让性观念回归正常。只有这样,当我们再读《红楼梦》,才能坦然面对其中的性描写,更重要的是,我们的下一代能在健康的性观念中成长,不再受性无知的困扰。来源:张氏道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