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她表示,虽然很清楚自己应该调适心态、减轻压力,但忙碌的工作带来的紧张感如影随形,家里又有老人和孩子需要照顾,根本找不到解压途径,只能眼看着头发狂掉,无能为力。
我有感情必须发泄,有爱憎必须倾吐,否则我这颗年轻的心就会枯死。
——巴金,《读者》(校园版)2025年第5期
看过一则令人唏嘘的视频。
一位网友将自己全年掉的头发收集起来,铺了满满一写字台。
掉落的头发,是她无处安放的焦虑和压力。
她表示,虽然很清楚自己应该调适心态、减轻压力,但忙碌的工作带来的紧张感如影随形,家里又有老人和孩子需要照顾,根本找不到解压途径,只能眼看着头发狂掉,无能为力。
多么令人心疼。
然而,她的故事并非特例。
有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女性的睡眠质量普遍低于男性,女性患焦虑症的概率是男性的近两倍。
那么,身为女性,我们就无法获得轻松和愉悦了吗?
非也。
越是忙碌紧张,越要寻找合理释放压力的方式,重新积蓄前行的能量。
能够在喧嚣中保持从容,在重压下坚守本真,始终拥有一份聪慧与果决,才能活得精彩,活得漂亮。
在以下三件事上,记得不要委屈自己。
该翻脸时,绝不心软
热播剧《小巷人家》中,女主角黄玲有一对极为偏心的公婆。
黄玲的公婆有三个孩子,老两口偏爱老三一家,对大儿子庄超英和大儿媳黄玲则是百般刁难。
婆婆生日那天,黄玲精心准备了满满一桌子菜为她庆祝,可谓用心良苦。然而,没等黄玲缓口气,婆婆就打发黄玲带女儿筱婷去厨房吃饭,对她没有半分尊重。
黄玲家有一儿一女需要抚养,生活压力不小,但婆婆还是不断要求黄玲的丈夫把大部分收入都交给自己,再用这些钱来贴补小儿子一家,对黄玲一家没有半分怜爱。
更过分的是,在黄玲的儿子即将高考的关键时期,婆婆竟然提出让自己的外孙住到黄玲家,丝毫不顾及这会对备考造成影响。
面对婆婆的百般刁难,以往总是顾全大局的黄玲忍不住翻脸了。
当婆婆假装和气地表示,全家一起商量外孙如何安置时,黄玲面带微笑、语气轻柔地问了一句:“不是一起商量吗?怎么不见老三一家?跟他们没关系?” 虽然态度柔和,但毫不留情地指出了公婆偏心、家中所有难题都不让小儿子插手的事实。
婆婆则假惺惺地表示,若是黄玲家住不下,黄玲的女儿可以住她那里,由爷爷奶奶照顾。
黄玲再次戳穿了婆婆的虚伪:
“跟你们住,你们晚上又要喝水又要吐痰的,筱婷去了不就是免费保姆吗?”
并态度坚决地表示:“这个房子是棉纺厂给我的福利,我不同意,谁也别想住进来。”
这一次,黄玲不再是那个“受气包”,而是直接表达自己的不满,捍卫自己的底线。
一番拉扯后,婆婆不敢再提无理的要求。
生活中,很多女性碍于情面和同理心,遇到不开心和委屈的事情,选择忍气吞声,让自己承受痛苦和压力。这时候,就要勇于表达自己的不满。
表达不满的意义,从来不是冲突和争吵,而是用坚定的态度表达自己的立场,向他人明确自己的底线。
那么,如何才能在不伤感情的同时巧妙地表达不满呢?可以尝试以下几个方法。
首先,在表达不满的过程中,要保持情绪冷静。
比如黄玲尽管内心激动,但说出的话依然是条理分明、逻辑清晰的,这种高效的沟通有利于让谈话双方把注意力集中在问题上,而不是陷入情绪泥沼。
其次,在对质时以陈述具体的事实为主,避免主观评论和情绪输出。
可以用“我观察到……我发现……”这种阐述已知细节的话术,代替“你总是……”的指责性语言,这样可以减轻对方的情绪抵触,也避开道德绑架的沟通陷阱。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一旦设立了界限,就要始终如一地维护它,切忌妥协。
正如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所言:“设立界限,是自我关爱的起点。”
有了明确的界限,心灵才能在安全的空间中自由舒展。保持坚决的态度,才能让自己的权益不被侵犯,让自己的感受得以被看见。
该翻篇时,绝不留恋
留恋过往,似乎是人的本能。
尤其是对生来就更加敏感细腻的女性而言,要从过往果断抽身,总归有些不舍与犹豫。
这时,就需要用到“翻篇”这个技能了。
演员刘敏涛曾有一段失败的婚姻。
她在事业最高峰时选择为爱隐退,整整7年没有拍戏,专心在家相夫教子。
可惜,前夫并未将她的牺牲放在心上,多次对她言语霸凌:
“没有我,你连饭都吃不起。”
“离开我,你都活不下去。”
刘敏涛过得十分压抑,彻底失去了对生活的把控。
有一次,刘敏涛想吃一款抹茶冰激凌,但因为家里的钱全都把控在前夫手中,她连这点小小的愿望都没能实现。
日复一日的失望打破了刘敏涛对幸福家庭的幻想,她清楚,到了该翻篇的时候了。
即便为这段婚姻付出了很多,她还是毫不留恋地向丈夫提出了离婚。
离婚后,刘敏涛积极试镜、努力拍戏,把精力都放在重新经营好事业上。
她深知,缅怀过去毫无益处,唯有向前看,才能收获新的希望。
她把真实的生活感受带入角色中,使表演更加细腻、有层次,塑造了一个个鲜活、丰富的角色,并一举拿下白玉兰戏剧奖的“最佳主角奖”。
果断翻篇的她,拥有了一份崭新的人生。
这种斩断过往、重新构建生活的过程,被神经科学家称为“认知重评”。
研究表明,当我们主动切断负面联结、开启认知重评的过程,我们的大脑前额叶皮层能够创造出新的神经通路,有助于我们取得更高的成就、达成更多的目标。
完成这次“凤凰涅槃”,通常需要做3方面的努力。
一是要进行“意识重建”。
在回想令自己痛苦的过往时,用“当时发生了什么”代替“我因此失去/证明了什么”,避免情绪标记,帮助自己从不顺利的事实中彻底抽离。
二是要开展“社会认同强化”。
具体做法就是,每周至少记录3次新尝试、新行为带来的正向反馈,这种行为可以刺激我们的镜像神经元系统,强化“我值得更好的新生活”这一自我认知。
三是要为自己存一个“未来罐头”。
每天花5到10分钟的时间,去想象一下“5年后的理想自我”,激活自己的积极情景构建能力,不断为大脑减压,同时持续强化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过:“过去无法改变,但未来可以。”
曾灼烧心灵的火焰,终将成为照亮前路的星火;
曾撕扯灵魂的荆棘,终会铸就对抗绝望的铠甲。
在该翻篇绝不留恋,大步向前,才能给自己的人生一次从头再来的机会。
该翻书时,绝不偷懒
当然,人生不会总是一帆风顺,难免遇到风雨和坎坷。
遇到难关,或是感到迷茫无助,看不清人生该去向何处时,及时“翻书”,往往能帮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北大才女李雪琴多次谈到她与书籍间的救赎故事。
顺利考入北京大学后,所有人都觉得,迎接她的该是顺遂灿烂的人生。
但偏偏事与愿违,高压的学术环境、与同学关系的不融洽,让李雪琴陷入了严重的抑郁状态。
她向学校的老师和自己的家人求助。
老师知道她的情况后,并没有开解她,反而对她“严加看管”,把她当作另类看待。父
母更是崩溃地打电话质问她:“我们怎么亏待你了?你为什么要抑郁?”
身边人的环环紧逼,加重了她的抑郁状况。
她一会儿觉得自己随时都能看到老师警惕的眼神、听到父母痛心的责问,连喘息的空间都没有了;
一会儿又觉得自己心里空落落的,无论做什么都无法填满。
最绝望的时候,她开始大量阅读。
靠着书籍的帮助,她学会直面软弱情绪,为内心的痛苦找到正确出口,也学会了重建自信,找回曾经快乐的自己。
她的经历,对我们很有启发。
该翻书时从不偷懒的人,就如同给自己找了一位随时相伴的良师益友,无论是困苦还是迷茫,都不必再孤军奋战。
而聪明地翻书,则会让这一体验变得更加美妙。
在翻书前,要学会预设问题。
著名经纪人杨天真分享过一个很有效的阅读习惯:
在读每一本书之前,她都会先问自己“我希望从这本书中得到什么?”有了明确的阅读目的后,读书时思路就更清晰,效率也会更高。
在翻书时,要经常辩证思考。
读书时,辩证思考书中的观点,把阅读过程变为自己与作者聊天、沟通的过程,能够有效拓展原有认知,刷新我们的思想世界。
在翻书后,要及时进行输出。
数学家费曼凭借独到的学习法拿下诺贝尔物理学奖,而在他的学习逻辑中,“输出”是最重要的一环。
具体做法是,读书或学习时,完成初步输入(课程或阅读)后,就要用自己的方式,把之前习得的内容完整输出一遍。
有研究表明,输出过程中产生的“认知摩擦”能增强阅读产生的新神经突触的链接强度,并且将新知识在脑海中的记忆固化率提升40%。
可以说,只有做到了输出,读过的内容才是真正属于你的。
常开卷,则必有所得;勤思考,则终将进益。
在该翻书时绝不偷懒,多阅读好书,给自己的大脑一次快速成长的助力。
写在最后
一位作家曾说:“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快乐也能被找到,只要记得点亮灯火。”
深以为然。
女性原本拥有广袤的天空和无限的精彩,每一次不委屈自己的勇敢行为,都是在点亮生活中的盈盈灯火。
在该翻脸时亮出剑锋,寒光过处皆是自我疆界的碑文;
在该翻篇时斩断从前,破碎往事均为映照成长之路的灯塔;
在该翻书时点亮灯盏,每次思考都会生出灵感的苞芽。
愿所有女性,都能收获属于自己的自由与开阔。
作者:糖小鱼,用心思考,用爱写作,在自己的生命当中完全在场。
来源:淼淼久点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