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口老李收养流浪狗8年 乡亲们笑他傻 山洪爆发那晚狗叫声救了全村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03 16:03 2

摘要:我们这儿有个老李,六十多岁,满脸的沟壑像是被雨水冲刷出来的,整天戴着顶褪了色的草帽,帽檐压得低低的,遮住了半张脸。村里人叫他”狗爹”,不是尊称,是笑话他。

我们这儿有个老李,六十多岁,满脸的沟壑像是被雨水冲刷出来的,整天戴着顶褪了色的草帽,帽檐压得低低的,遮住了半张脸。村里人叫他”狗爹”,不是尊称,是笑话他。

村口那间砖瓦房是老李的家。说是家,其实就是两间破屋子,墙皮剥落得厉害,露出了里面发黄的红砖。门前一块空地,用篱笆围着,养了七八条狗。有的瘦,有的跛,还有的只剩一只眼睛。这些都是老李这八年来收养的流浪狗,大大小小加起来,前前后后得有二十多条。

“疯了吧,自己都吃不饱,还养这么多狗。”村里人背地里这么议论。

老李是个独居老人,老伴儿五年前就走了,膝下无儿无女。他靠着一亩三分地和打些零工维持生活。每天清晨,天还没亮,他就起床了,先给狗喂食,然后才慢吞吞地煮一锅稀粥填饱自己的肚子。

那天,我骑摩托经过他家,看见他正蹲在地上洗一个破旧的铝盆。盆里装满了剩饭剩菜,还有一些从镇上饭店捡来的厨余。他把这些和得稀烂,一勺一勺地分给每条狗。

“李叔,吃早饭没?”我停下摩托问他。其实是想问问他最近身体怎么样,听说他前段时间摔了一跤,腰扭了。

“吃了吃了,刚喝了粥。”他直起腰来,揉了揉后腰,脸上挤出几道更深的褶子。

我注意到他的碗筷还放在门口的小桌上,碗里的粥几乎没动过。

“您先照顾好自己吧,这么多狗,费钱又费力。”

老李摇摇头,从兜里掏出一包皱巴巴的红梅烟,烟盒都被压扁了,里面只剩下三四根烟。他递给我一根,自己叼上一根,但没有点着,只是含在嘴里。他的打火机是用废弹壳改的,火石都快没了。

“它们也是条命啊,”他说,指着那群狗,“这些都是被人扔掉的,没人要的。我要是不管,它们就得饿死、冻死。”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只好点点头。摩托的尾气在我们之间飘散,混合着狗粪和发霉木头的气味。

“你看那条黑的,”老李指着一条黑色的中型犬,“三年前从山上逃下来的,当时瘦得皮包骨头,身上全是伤。现在多精神。”

那条黑狗似乎听懂了主人的话,抬头”汪”了一声,尾巴快速摇晃。老李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露出一个满是烟渍的笑容。

“还有那条黄的,是从镇上垃圾站捡来的,被车撞断了腿,都没人管。”

我看了一眼那条瘸腿的黄狗,它正趴在地上,用舌头舔着自己的前爪。他家狗太多了,有的名字他都记不清,只能按颜色分。

“李叔,您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啊,您得为自己想想。”我真心替他担忧。

老李叹了口气,把烟从嘴里拿下来,放回烟盒里。“我知道你们都笑话我,觉得我是个怪老头。可这些狗,它们陪着我,我不孤单。”

他的眼睛看向远方,仿佛那里有什么只有他才能看见的东西。我顺着他的目光看去,只看到了连绵的山,和阴沉的天空。

“今天要下雨,”老李突然说,“还是大雨,你路上小心点。”

我”嗯”了一声,发动摩托准备离开。这时,一阵风吹过,我发现老李的房檐下挂着一个褪色的塑料风铃,那是老李老伴儿生前最喜欢的东西。风铃发出微弱的声响,仿佛某种遥远的呼唤。

雨确实下了,而且越下越大。

那是六月初的一场暴雨,持续了整整三天。山上的水争先恐后地往下冲,河水迅速上涨。第三天晚上,村里广播响起来,说上游水库泄洪,让大家做好准备,必要时撤离。

晚上十一点多,我正准备睡觉,突然听到外面传来一阵急促的狗叫声,那叫声中带着一种异常的焦虑和恐慌。我打开窗户向外看,黑漆漆的一片,雨水如注,什么也看不清。

狗叫声越来越响,越来越急。我穿上雨衣走出门外,顺着声音望去,是从老李家的方向传来的。

正在这时,村里的喇叭又响了,声音嘶哑而紧张:“紧急通知!紧急通知!上游水库泄洪量增加,山洪即将到达我村,所有居民立即疏散到山上避险点!重复,立即疏散!”

我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家里还有八十多岁的老母亲,我急忙回屋叫醒她,背起她就往山上跑。村里顿时乱成一团,人们提着简单的行李,抱着孩子,呼喊着亲人的名字,向山上撤离。

狗叫声越来越响,好像要刺破这黑夜。我背着母亲艰难地在雨中前行,忽然看见前面有个弯腰驼背的身影,是老李。他没有往山上跑,而是一瘸一拐地往每家每户敲门。

“快跑啊!洪水来了!快往山上跑!”他声嘶力竭地喊着,身后跟着他的那群狗,它们也跟着叫个不停。

有人家睡得正熟,根本没听到广播。老李就拍门,拍不开就让狗叫,直到把人吵醒。整个村子里回荡着此起彼伏的狗吠声,像一种奇怪的警报。

我们刚到达山上避险点,就听见一阵轰隆隆的声音,回头一看,一股浑浊的洪水已经冲进了村子,淹没了低洼处的房屋。还好,大部分村民都及时撤离了。

雨一直下到天亮才停。等我们回到村里,看到的是满目狼藉。低洼处的房子都进了水,有的甚至被冲垮了。但幸运的是,全村两百多口人,竟然无一伤亡。大家都说,多亏了老李和他的狗,提前发现了危险,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老李的家在村口,地势较低,受灾最严重。他家的篱笆被冲得七零八落,房子里全是淤泥。那几条狗却安然无恙,全都跟着老李。

我去他家帮忙清理,看到老李蹲在地上,默默地铲着屋里的淤泥。他的手上全是血泡,指甲缝里塞满了泥巴。

“李叔,您昨晚是怎么知道洪水要来的?”我好奇地问。

老李停下手里的活,看了看趴在一旁的几条狗。“不是我知道,是它们知道。”他指了指那条黑狗,“特别是这条,昨晚突然就躁动起来,一直叫,不管我怎么安抚都不行。我就知道肯定有情况。”

原来,在广播通知之前,老李的狗就已经感觉到了危险。动物的直觉有时比人类的预警系统还要灵敏。

“它们救了全村人啊。”我感叹道。

老李摇摇头,继续铲起淤泥。“是全村人一起抢险救灾,大家互相帮助。”

但村里人不这么看。从那以后,没人再笑话老李是”狗爹”了,而是真心实意地尊称他一声”李叔”。有人甚至专门送来狗粮和肉骨头,感谢他和他的狗。

村委会还给老李颁发了”见义勇为”奖状和一笔奖金。奖状被老李小心翼翼地贴在了墙上,但奖金他没要,说拿来修缮一下村里被冲坏的小桥和水渠。

水灾过后,老李的小院逐渐变了样。村里人自发地帮他把篱笆修得结实牢固,还给他家的房子刷了新漆。就连村里那些曾经笑话他的人,也会时不时地送些吃的来。

半年后的一天,我又路过老李家,看见他正在院子里晒被子。那条黑狗懒洋洋地趴在门口,见到我过来,抬头”汪”了一声,尾巴轻轻摇了摇,又把头搭在前爪上。

我发现老李家屋檐下的那个风铃换了新的,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院子里还多了几盆花,红的黄的紫的,让这个曾经破败的小院有了几分生气。

“李叔,今天天气不错啊。”我打了个招呼。

老李抬头看了看湛蓝的天空,点点头:“是啊,好天气。”

我注意到他的脚边放着一个旧收音机,正播放着戏曲,断断续续的,信号不太好。收音机旁边是一只破茶杯,杯子里泡着几粒枸杞,但杯子边缘已经缺了一小块。

“李叔您喜欢听戏啊?”我问。

“不是我,是老伴儿喜欢。”老李低头整理着被子,声音闷闷的,“她活着的时候,每天这个点都要听一段。现在我替她听。”

我这才明白,为什么老李要收养这么多狗。在他的老伴儿去世后,这个孤独的老人需要一些生命陪伴他度过余生。而那些被遗弃的流浪狗,恰好也需要一个避风港。

他们互相救赎,共同生活。

院子角落里有一个木箱子,上面放着几个破花盆,种着一些不知名的小草。木箱旁边靠着一个2018年的老挂历,已经泛黄了,却仍然挂在那里。我猜那可能是老李老伴儿在世时买的最后一本挂历。

老李把被子晾好,拍了拍手上的灰尘。他指了指那条黑狗:“它叫黑豆,最通人性。那条黄的叫大黄,那只眼睛瞎了的叫独眼……”

他一一介绍着他的”家人”,脸上带着慈祥的笑容。这些曾经被人遗弃的生命,现在有了名字,有了家。

老李蹲下来,轻轻抚摸着黑豆的头:“它们啊,比人懂事多了。”

黑豆似乎听懂了主人的夸奖,舔了舔老李的手。

村里人后来经常提到那次洪水,说要不是老李和他的狗,恐怕会有人遇难。有村民建议在村口立一块碑,记录这件事,但被老李婉拒了。

“不用那么麻烦,”老李说,“我和这些狗啊,就是互相有个照应。它们救了村里人,村里人也帮我重建了家园,大家互相帮助,本来就应该这样。”

一年后,村里又来了几条流浪狗,有人直接把它们送到了老李家。老李二话不说,全都收下了。他的小院子里,狗的数量又增加了,但这次没人笑话他,反而有村民主动送来狗粮和肉骨头。

老李的院子成了村里的一道风景。有时候,村里的孩子们放学后会去他家看狗,老李就坐在门槛上,给孩子们讲那些狗的故事。孩子们听得入迷,眼睛里闪烁着好奇的光。

有人问老李,为什么要收留这么多流浪狗,他总是笑而不答。但我知道,在那个雨夜,不只是狗救了人,人与狗之间那种超越语言的默契和信任,或许才是最珍贵的东西。

现在,每到下大雨的日子,村里人都会特别留意老李家狗的动静。如果它们安静,大家就安心;如果它们烦躁,村里人就会警惕起来。这似乎成了一种默契。

老李说,人老了,需要一点念想。对他来说,这些狗就是他的念想,是他生活的重心。而对我们村里人来说,老李和他的狗,成了我们共同的念想,一种守护的象征。

去年冬天,下了一场大雪,村里的路都被封了。老李生病了,发高烧,卧床不起。是他的那些狗,在雪地里来回奔跑,用叫声引来了邻居,老李才得到及时救治。

有时候我在想,我们这个村子,就像老李收养的那些流浪狗,有残缺,有伤痕,但却彼此依靠,共同生活。而老李,就像那个坚守在村口的守护者,用他的善良和坚持,温暖着这个小小的世界。

前几天,我又路过老李家,看见他正在给狗洗澡。那条叫黑豆的狗已经老了,毛发开始发白,但精神还很好。老李一边给狗擦洗,一边和它说话,好像在跟老朋友聊天。

老李的脸上多了几道皱纹,头发全白了,但他看起来比以前更有精神。他告诉我,村里要给他评”模范村民”,还要拍照登报纸。

“我哪里是什么模范,”老李不好意思地挠挠头,“我就是个养狗的老头子。”

但在我们村里人眼中,老李和他的狗,早已成为了一种信仰,一种对生命的尊重和珍视。

夕阳西下,老李站在村口,身边围着他的狗。远处的山峦在晚霞中显得格外壮美。老李抽着他那劣质的红梅烟,目光平静地望着远方。不知是不是我的错觉,我似乎在他眼中看到了一丝欣慰和满足。

那是属于一个平凡老人的幸福,简单而真实。

或许这就是生活吧,不需要惊天动地的壮举,只需要坚持做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能温暖人心的小事。就像老李和他的狗,在各自的生命中,找到了彼此的价值和意义。

这个故事,在我们村里一直流传着,成为了一段美好的记忆。每当我路过村口,看到老李和他的狗,就会想起那个暴雨之夜,想起那些此起彼伏的狗吠声,想起人与动物之间那种超越语言的情感联结。

在这个喧嚣而复杂的世界里,老李和他的狗,如同一盏温暖的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路。

而我相信,只要村口那间小屋的烟囱还在冒烟,那些狗还在院子里奔跑,我们村就会一直平安。因为有老李和他的狗,在守护着这片土地,守护着我们共同的家园。

来源:一颗柠檬绿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