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回望历史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人才济济、大师云集,一代又一代的外院人以前辈为榜样,踔厉奋发、砥砺前行,为搭建中外友好交流桥梁、传播中国声音作出巨大贡献;放眼当下,新时代外院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肩负民族复兴重任,与人民同心、与时代同行,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本领,让青春
榜样是一面旗帜,一个标杆,一种力量。峥嵘岁月中,中国青年贤才辈出,挣破黑暗的牢笼;奋进新时代里,中国青年自强不息,奔赴新的征程。
回望历史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人才济济、大师云集,一代又一代的外院人以前辈为榜样,踔厉奋发、砥砺前行,为搭建中外友好交流桥梁、传播中国声音作出巨大贡献;放眼当下,新时代外院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肩负民族复兴重任,与人民同心、与时代同行,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本领,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在第76个青年节来临之际,外国语学院团委宣传部继续推出“榜样力量”系列推送。让我们聆听外院优秀青年故事,汲取奋进力量,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李婧,中共党员,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2021级本科生。曾获国家奖学金、北京大学五四奖学金、三好学生、三好学生标兵、优秀团干部、优秀团员、青年百佳志愿者;第四届“樱花国际杯”全国日语学科论坛论文评比本科生组一等奖、第19届“中国人日语作文大赛”一等奖、2023年笹川杯全国高校日本知识大赛二等奖、北京大学第三十一届“挑战杯”五四青年科学奖竞赛三等奖等荣誉。现任外国语学院带班辅导员、学生工作部学生管理办公室学生助理,曾任外国语学院团委学生副书记等职务。
01探索:在学术海洋中
李婧对文化与语言的好奇始于童年翻阅的一本本书籍,那些跨越国界的文字,在她心中埋下了文化对话的种子。直到真正推开日语的大门,李婧才发现文字背后的文学理论与文化研究远比想象中复杂深邃。
入学后,李婧系统修读了文学、语言学和历史文化模块课程,通过踏实地学习,奠定了扎实的专业基础。大二时期,独自完成“挑战杯”写作成为李婧探索学术研究的起点。论文写作的三个月里,李婧真切体会到学术海洋的一望无垠,备忘录里还留着当时的感悟:“学术研究的过程像学游泳,在岸上看一万遍也学不会,总得跳下去呛几口水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而这一过程离不开古市雅子老师与岳远坤老师的共同指导。两位老师不仅逐句指导注释规范,更教会她如何从庞杂材料中提炼学术问题。Office hour的细致讨论,反复打磨的修改稿,最终凝结成作品里严谨的论证脉络,李婧也凭借这篇作品获得北京大学第三十一届“挑战杯”五四青年科学奖竞赛三等奖。大三学年,李婧在周彤老师的指导下关注轻小说标题演变现象,通过分析近十年日本轻小说榜单数据,梳理出标题长度递增趋势,并深入探究其与媒体传播、年轻读者阅读习惯的关联。基于此撰写的论文《日本轻小说标题长度变化趋势及其原因探析》在第四届“樱花国际杯”全国日语学科论坛中斩获本科生组一等奖。周彤老师指导李婧用数据可视化呈现标题长度波动曲线,让她理解学术研究既需要文本细读的敏锐,也离不开量化分析的理性。
跨文化实践的突破往往始于点滴积累的厚积薄发,李婧在语言学习与竞赛征途中对此深有体会。在周彤老师与外教岩本节子老师的建议下,李婧从日常器物切入文化比较,以「箸のように、橋になる」(“箸”起心桥)为题探讨中日文化的交融。岩本老师对每个助词用法的推敲,周彤老师对跨文化视角的提点,让这篇聚焦中日青年交流的作文最终在第19届“中国人日语作文大赛”中折桂。2023年笹川杯的征程则见证了团队协作的力量——在刘琳琳老师组建的备赛小组里,李婧与队友们历经一个月的题库核对,将碎片化知识织成体系化的认知网络。团体赛中精准的抢答配合,个人赛加时环节对日本文化常识的沉着应答,让她同时收获全国团体二等奖与个人二等奖双料荣誉。
四年日语学习沉淀的不只是奖状与论文。从初见学术规范的战战兢兢,到能自主设计研究框架的从容——这些经历让她逐渐领悟:真正的学术品格,既要有叩问本质的锐气,也需耐心沉淀的定力。如今翻阅当年那些被红色批注淹没的初稿,李婧再次深刻感受到老师们的良苦用心:所有看似严苛的要求,都在守护着学术研究最珍贵的纯粹性。
李婧的学术写作与学科竞赛荣誉证书
02发现:社会责任的新维度
学术研究之外,李婧将语言专业素养化作服务社会的养分,在不同领域搭建起沟通的桥梁。
担任外国语学院团委学生副书记期间,李婧分管组织部,用心打磨基层团组织建设。在任期间由组织部主责的青年大学习、团日活动、推优入党、团费收缴等多项工作均高质高效完成,充分发挥了组织部在基层组织建设管理、主题教育与思想引领、班团集体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在学生工作部学生管理办公室的三年间,李婧参与了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大型活动的现场执行,负责场地踏勘、院系协调等工作,确保千余人次的有序入场与离场;她协助完成“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事迹宣传推送,累计阅读量破万次。学生工作的历练赋予了李婧另一种成长维度:既能在学术讨论中拆解问题,也能在团队协作中凝聚共识。
自进入北京大学以来,李婧始终热心于公益实践,在服务中深化对公益价值的理解,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过100小时。大一时期,依托外国语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李婧持续参与“一福老人英语班”项目,每周五前往北京市第一福利院开展英语教学活动。在主讲教师授课时,作为助教实时观察老人学习状态,通过即时答疑、对话练习等方式强化教学效果,让语言学习成为文化交流的桥梁。同时,李婧还参与爱心社儿童成长支持项目志愿服务。在昌平区白庙村“暖暖儿童之家”项目中,针对城中村留守儿童特点,开发创意手工、绘本阅读等特色课程;在持续10个月的河北丰宁书信陪伴计划中,与初中生建立深度信任关系,通过12封手写信件解答成长困惑,形成逾万字的交流记录。此外,作为中日青年交流的积极参与者,李婧多次在暑期活动中以志愿者的身份带领日本学生参观北大校史馆,通过未名湖畔的对话展现中国青年的包容开放。
2024年北京大学开学典礼工作照
2024年暑期中日青年交流活动
在持续四年的学生工作与志愿服务中,李婧逐渐形成了对社会责任的立体认知:在学生工作中理解个人与集体的边界,在助老服务中感受文化传承的力量,在儿童关怀中理解教育公平的价值,在跨国对话中体会语言交流的温度。这些经历印证着李婧的信念——真正的社会实践不是单向付出,而是通过专业方法和持续投入,构建起温暖的情感联结。
03 前进:跨越文化的边界
作为北京大学元培学院与东京大学艺文书院“东亚研究”联合培养项目成员,李婧在2023年至2024年间参与了项目举办的Summer Institute与Winter Institute。她与项目同学共同考察慕田峪长城的历史脉络,在东京站川流不息的车阵中感受现代文明脉搏,通过两校教授的专题讲座深化东亚文化认知。2024年春季学期,李婧依托“东亚研究”项目赴东京大学交换,留学期间她的足迹遍及日本二十余座城市。在东京涉谷十字路口见证现代都市的活力,在京都伏见稻荷大社感受千本鸟居的神道文化;探访大阪城追溯丰臣秀吉的战国风云,沿金泽茶屋街寻访加贺友禅的染织技艺;在函馆山俯瞰百万夜景的璀璨星河,也穿行于伊豆温泉乡体悟川端康成笔下的物哀美学;从横滨中华街观察移民文化交融,到福冈屋台品尝博多拉面的市井烟火。这种沉浸式体验让她突破了书本与影像的局限,发现日本社会中“传统与现代共生”的独特文化生态。
2023年“东亚研究”项目Summer Institute
在东京大学艺文书院的学习经历也教会了李婧在不同语言与学科的交融中以更立体的视角观察东亚。交换初期,项目课程的强度远超预期。每周需阅读大量中日英三语文献,主题横跨族群政治、柏拉图哲学与现代科技伦理,晦涩的学术术语与跨学科思维曾令李婧倍感压力。但项目中的挑战亦成为成长的契机,尽管常感课题艰深,但正是这种“难”推动着李婧突破认知的边界。这些问题虽远超她的知识储备,却让她体验到真正的自由探索:不再被动接受标准答案,而是学会用批判性思维拆解问题,在多元视角中寻找自己的思考路径。更可贵的是,李婧学会了在文化差异中寻找对话的支点。当与日本同学共绘达摩、共品茶道时,那些未被语言翻译的默契与感动,让她真正理解了交流的本质——不是消除差异,而是在差异中培育共情的土壤。如今回望,李婧更加明晰外语人的使命:既要成为语言的转译者,精准传递表层的语言信息;更需化作理解的桥梁,让两种文化在对话中彼此照亮。
李婧于东京大学赤门前
于群马县高崎市少林山达摩寺体验达摩绘制
「结语: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小事」
回顾过往,李婧的成长始终扎根于语言的力量与人文关怀的交织中;面向未来,她希望继续以专业能力为支点,探索跨文化对话的更多可能。从学术到实践,她相信,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小事,终将在文化交流的长河中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
文案 | 李婧
编辑 | 团委宣传部 张豫兮 李思捷
排版 | 团委宣传部 王艺潼
本文来自【北京大学】,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