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东这片被符号化的大地上,“看得见”与“看不见”构成了永恒的辩证关系。姚璐的《看不见的中东:深入日常生活的中东之旅》(以下简称《看不见的中东》)恰似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西方中心主义构建的文明标本,让被遮蔽的历史肌理与生命褶皱重新呼吸。
让书香与您常伴
《看不见的中东:深入日常生活的
中东之旅》
姚璐 著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在中东这片被符号化的大地上,“看得见”与“看不见”构成了永恒的辩证关系。姚璐的《看不见的中东:深入日常生活的中东之旅》(以下简称《看不见的中东》)恰似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西方中心主义构建的文明标本,让被遮蔽的历史肌理与生命褶皱重新呼吸。
作为一位长期浸润在中东研究领域的女性学者,当我的指尖第一次划过《看不见的中东》的书页时,一种久违的学术悸动油然而生。从细口水壶的使用说明到中东相亲的潜规则,那些在主流叙事中早已被战火硝烟与地缘博弈吞噬的日常细节,那些我曾在田野调查中暗自好奇却始终不敢启齿的微观议题,竟在这本书中获得了如此勇敢细腻的解答。作者以近乎人类学显微镜般的观察力,将那些被宏大叙事遮蔽的生活细节一一展开,让我看到了中东研究中长期缺席的温度与厚度。
在炮火犁过的土地上,玫瑰依然按照时令绽放。传统的认知矩阵中,中东始终被困于双重凝视的琥珀,这片土地既像是亟待解码的文明化石,又像是需要被现代性规训的残缺主体。然而这本书以充满张力的场景,撕开了包裹中东的东方主义茧房。
东方主义与新东方主义视角下的中东,往往被凝固成受难者群像的浮雕。但书中对战区的描述,并未止步于“只因我是叙利亚人,就什么都做不了”的抱怨,而是解构了东方世界只是“等待救赎的被动主体”的刻板印象。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书中那位拼命工作挣钱为四个女儿提供物质条件的叙利亚老父亲,托举她们学习经济、法律、外语、广播电视等专业与过硬生存能力,教会她们独立面对困境的勇气,鼓励她们逃离战区追寻安全和梦想。作者以战地民族志的精密笔触,消解了“中东=前现代”的粗暴等式。
具有异曲同工之意的,是另一场关于阿勒颇学校的描述。当一群充满朝气的青少年,在本该无忧无虑的年纪,就在快要到达教学楼参加考试的当口,突然一颗流弹急速飞来。当孩子们闪身躲避后继续走向考场,这个充满悖论的动作构成了对创伤叙事的双重消解:既非好莱坞式的英雄主义,亦非人道主义宣传片中的悲情渲染,有的只是将突发危机纳入日常程序的生存策略。正如人类学家德塞托所言:“普通人通过日常实践发明了属于自己的战术”。
霍姆斯的舞蹈剧场,则演绎着惊艳绝伦的文化抵抗。演员们用充满张力的身体语言,撕裂了“反恐战争”的既定叙事:当舞者的身体化作跃动的火焰,当足尖旋转的轨迹划破无形的疆界,艺术不再是战乱的旁观者,而成为重塑反恐话语的利剑。剧团经理那句“我们的舞台剧就是为了给反恐尽一点绵薄之力”,恰恰暴露了新东方主义将中东矮化为“恐怖主义温床”的叙事暴力。
作为战区田野的终章,圣诞节的大马士革街头,基督徒和非基督徒们一起出动,倾尽全力一起享受来之不易的节日热闹氛围。姚璐捕捉的宗教符号杂糅瞬间,没有“文明冲突论”的缓和版,也没有后现代式的拼贴游戏,而是揭示了战乱中的“第三空间”:当全球叙事沉迷于勾勒宗教版图的断层线,真实的中东正在废墟里重建“附近”的温度。
《看不见的中东》犹如一枚棱镜,折射出中东世界最隐秘的光谱。在这片被地缘政治火药反复炙烤的土地上,大国博弈的硝烟与石油管道的暗影交织成一部血色史诗,而女性往往沦为史书边角沉默的注脚。
作者从女性的视角,在设拉子的钢琴展览、阿依达难民营、纳杰夫的婚宴、大马士革的咖啡厅,捕捉到那些被罩袍包裹的生命律动。当西方世界将“头巾”简单符号化为压迫象征时,姚璐的笔触正在揭开更复杂的文明向度。
不过,本书并未落入猎奇式呈现的俗套,亦未沉迷于女性的“受害者角色”。在伊朗,女性的高等教育占比与劳动参与率差距显著,几乎形成全球最陡峭的“学历-就业悬崖”。正是在这结构性裂隙中,滋长出看似悖论的性别实践:在大不里士的褪色公寓楼,帕瓦内和像她一样的高知女性热衷于倒贴路费,并免费前往培训机构为贫困学生补课。无法进入职场的女性硕士与博士技术人才不甘心困于“母职惩罚”,抓住为数不多的价值实现空间,将过剩的智力资本注入社会毛细血管,在黑板与黑袍的缝隙间,重构“母亲”的现代性内涵。这种柔性而坚韧的抗争,恰似波斯细密画中的金箔镶嵌术——不摧毁传统画布,却用细微的金线重构画面层次。当国际媒体聚焦于伊朗街头的头巾革命时,姚璐笔下的女教师们正以更隐秘的方式改写文明基因:她们并非与传统决裂,而是在本土文化血脉中培育新的细胞。
当作者将目光投向沙特的瓦巴火山口,发现了更加刚性的身体政治实践。有一些当地女性克服重重困难,在黑袍外套上运动外套,戴上棉质冬帽与口罩,仅露出一双美眸,大胆尝试在户外的岩层中攀援。有趣的是,这些沙特女性温和而充满力量的运动轨迹看似在传统边界内循环,实则在每一次翻转中悄然重构了性别的拓扑结构,不仅重塑了伊斯兰美学的当代表达,也表明身体权利的拓展未必需要激烈对抗,渐进改良同样可以创造可能。
总之,这部杰作打破了传统中东叙事的单向度凝视,以田野调查的严谨与诗性叙事的灵动,编织出多声部的文明对话。当作者通过多棱镜般的观察视角,在面纱飘动的缝隙里,在战争废墟的裂痕中,在全球化浪潮的暗涌下,打捞起无数被主流话语掩盖的日常史诗,捕捉到成千上万个沉默的叙事母体,揭示地区宿敌间的集体颤栗,一个更具穿透力的认知图景逐渐显现。
来源:书香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