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假如鲁迅能穿越到2025年,大概会在某个深夜打开微博,看着满屏的“塌房”热搜和“带刺的玫瑰”文学,突然拍案而起:“这互联网,竟比人血馒头还热闹!”这位留着一字胡的绍兴文豪,若真活在这个时代,怕是要忙得连抽烟的工夫都没有——毕竟,在这个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批判
假如鲁迅能穿越到2025年,大概会在某个深夜打开微博,看着满屏的“塌房”热搜和“带刺的玫瑰”文学,突然拍案而起:“这互联网,竟比人血馒头还热闹!”这位留着一字胡的绍兴文豪,若真活在这个时代,怕是要忙得连抽烟的工夫都没有——毕竟,在这个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批判的素材比孔乙己的茴香豆还要多。
一、鲁迅的互联网生存法则:从《狂人日记》到《键盘日记》
鲁迅的第一份“现代职业”大概率是公众号主理人。他会给账号取名“树人杂谈”,头图用木刻版画风格的猫头鹰,简介写“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每天凌晨三点,当网友还在熬夜刷短视频时,他的新文章已经推送:《论热搜榜的吃人本质》《“躺平”考:当代青年的精神内耗》《孔乙己文学新编:脱下的长衫与穿上的外卖服》。最绝的是他的排版:正文用雅黑字体,重点句加粗加红,文末必放一个“赞赏码”,配文“愿以此换半盏绍兴黄酒”。
玩微博的鲁迅会是“怼人高手”。看到某明星偷税漏税,他会转发并评论:“我翻开法律条文一查,这法律没有年代,歪歪斜斜每页都写着‘公平正义’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资本’!”遇到杠精留言“你行你上”,他立刻回怼:“譬如厨子做菜,有人品评他坏,他固不应该将厨刀铁勺交给品评者,说道你试来做一碗好的看。”(化用《热风》原句)这条回复会被网友截图转发十万次,登上“鲁迅怼人语录”热搜。
二、鲁迅的跨界破圈:从文学巨匠到短视频顶流
短视频平台上,鲁迅可能会成为“知识区网红”。他穿着长衫站在镜头前,用绍兴普通话讲《阿Q正传》新解:“现在的‘精神胜利法’,是把‘我祖上也阔过’换成‘我在网上骂过人’。”讲到激动处,他会突然掏出烟斗:“你们看这电子烟,和我当年的水烟袋有什么区别?都是吞云吐雾,麻痹神经!”这条视频的弹幕会被“鲁迅说得对”刷屏,评论区有人问:“先生怎么看待‘佛系青年’?”他挑眉回复:“佛系?我看是懦系——因为不敢抗争,所以美其名曰‘佛系’。”
要是参加脱口秀,鲁迅绝对是炸场王。他走上舞台,推推圆框眼镜:“有人说我只会批判,不会建设。这话好比说啄木鸟只会啄树,却不懂得种树——难道他们不知道,不啄掉害虫,树怎么能活?”讲到当代人的焦虑,他一拍桌子:“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现在的快递、外卖、KPI都快,快到连‘慢下来’都成了一种焦虑!”台下观众笑出眼泪时,他突然严肃:“我不是来搞笑的,我是来让你们笑中带刀的。”
三、鲁迅的“矛盾”日常:在流量时代保持清醒
但鲁迅也会遇到“现代困境”。他写的《论短视频使人变傻》被平台限流,理由是“可能引起用户焦虑”;他想批判某企业的996文化,却收到律师函警告“损害企业商誉”;他在直播间呼吁“拒绝容貌焦虑”,却被算法推送给大量医美广告。某天深夜,他在朋友圈发了句:“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尤其是算法推荐的吵闹。”
最有意思的是鲁迅的“粉丝后援会”。年轻读者们成立“新青年应援团”,用鲁迅语录做应援口号:“愿中国青年都只是向上走——这是我们的打call暗号!”他们设计了鲁迅Q版形象:叼着烟斗、背着双肩包,旁边配文“今天也要做清醒的人”。甚至有潮牌推出“鲁迅联名款”卫衣,胸前印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变形字体,上架即售罄——不知鲁迅该欣慰还是无奈:“我当年批判的消费主义,如今连我都成了商品。”
四、鲁迅还是鲁迅吗?——不变的是批判的灵魂
有人会问: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鲁迅会不会“变味”?答案是:他的表达方式可能变,但批判的灵魂永远不变。当年他批判封建礼教,如今他会批判消费主义;当年他痛斥人血馒头,如今他会痛斥网络暴力。正如他在《华盖集》中写的:“中国各处是壁,然而无形,像‘鬼打墙’一般,使你随时能‘碰’。”如今的“壁”,不过是从封建礼教换成了算法茧房、信息壁垒、精神内耗。
更重要的是,鲁迅的清醒从未过时。当别人在直播间抢购“鲁迅联名口红”时,他会在公众号提醒:“商家用我的名字卖口红,正如当年商人用我的文章卖瓜子——他们都只是需要一个招牌,而不是我的思想。”当有人把他的语录剪成“心灵鸡汤”时,他会发微博:“我的话被断章取义时,就像阿Q的辫子被人揪住——看似热闹,实则疼痛。”
结语:每个时代都需要自己的鲁迅
鲁迅若活在今天,可能会成为百万博主,可能会在短视频平台拥有千万粉丝,也可能会因言论太犀利被限流。但无论如何,他始终是那个“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批判者,是那个“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的启蒙者。因为每个时代都有需要被撕开的遮羞布,都有需要被叫醒的沉睡者,而鲁迅的价值,就在于他永远站在时代的褶皱处,用思想的手术刀解剖社会的病灶。
所以,与其问“鲁迅还是鲁迅吗”,不如问:我们这个时代,还容得下鲁迅吗?当我们能笑着看完这篇文章,又能在笑声中反思时,或许就是对这个问题最好的回答——因为鲁迅曾说:“愿中国青年都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而这,大概就是鲁迅精神在当代最生动的延续。
来源:兄弟唱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