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参加。学生时代大家一起上课、一起玩闹,如今聚在一起叙友谊,谈感情,是件很美好的事儿。”
知乎上有一个热门问题:
“毕业后,你还参加同学聚会吗?”
底下的留言区,众说纷纭。
有人说:
“参加。学生时代大家一起上课、一起玩闹,如今聚在一起叙友谊,谈感情,是件很美好的事儿。”
有人说:
“有常联系的玩伴就参加,否则就不参加。毕竟那些不常联系的人,放以前不熟,放现在都想不起名字,见面多尴尬。”
有人说:
“不参加。步入社会后,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有变化,与其去了让自己不自在,不如让回忆停留在最好的时候。”
同样一场聚会,在不同人眼中竟有如此大的差别。
不由得感慨:岁月迎来送往,到底是改变了多数人的心境。
看过网上一则投票:
毕业后,50.8%的人,都选择不再参加同学聚会;
41.6%的人,只和关系好的人聚会;
而剩下的那不到8%的人,只是偶尔聚会罢了。
为什么大家对同学聚会的看法截然不同?
因为对成年人来说,同学聚会并不仅是简单的重逢叙旧,它更像个多棱镜,折射出现实里的人情冷暖、利益权衡。
同学聚会时,以下3类人几乎随叫随到,但也有3类人根本“请不动”,看看你是哪一种?
1.顾念旧情型
电视剧《故乡,别来无恙》里,有个暖心片段。
张沛、谢阳、苟丹丹等人,是高中最要好的朋友,毕业多年后,一起参加同学聚会。
虽然步入社会多年,几个人都历经沧桑,有的事业不顺,有的落下残疾,有的成为单亲妈妈……
但相聚的那一刻,大家都仿佛卸下了满身风霜,重新回到高中时代。
几个人围坐一桌,聊过往聊近况,相谈甚欢。
吃完饭后,还像高中一样列成方队,跳广播体操。
欢乐的场景,让人觉得无比治愈。
最好的同学情谊,大概就是如此吧。
不在乎身份地位,也无所谓赚钱多少,仅仅一次小聚,就能让曾经赤诚温热的少年心,再度复苏。
难怪总有人,无论自己有多忙,都要抽时间参加同学聚会。
在他们的心里,老同学的情谊无比珍贵,所以他们总能在相聚时的欢声笑语里,重返无忧无虑的青春时代。
2.功利务实型
相比第一类人而言,这一类人参加聚会的目的,就现实许多。
他们是来找资源、谋出路的。
在这类人看来,昔日同学就是自己的人脉,聚会就是拓展资源的交际场。
所以在聚会上,也经常能看到他们游走席间、左右逢源的身影。
你永远不知道,简单寒暄过后,他们会不会话锋一转,打探你的工作近况;
也无法预料,酒过三巡后,他们会不会提出不情之请,让你帮一把。
正如钱钟书说的:
讲交情,揩面子,东借西挪,目的不在朋友本身,只是把友谊作为可利用的工具。
时过境迁,昔日的纯真情谊,早已在不知不觉间,变成了利益的纽带。
虽然让人唏嘘,但也不得不承认,逐利而行,因利而动,是成人社交里残酷的真相。
3.热衷炫耀型
电视剧《凡人歌》里,沈琳为了在同学会上一展风头,打扮得满身贵气,还开了老公的豪车。
没想到她刚入场,就碰到了自己的大学死对头。
得知对方至今未婚,沈琳便开始得意地炫耀起自己婚姻美满,儿女双全。
却被死对头反将一军,嘲讽她凡事靠老公,不如自己靠双手打拼,如今事业有成。
两人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地争执起来,让人看了尴尬不已。
其实何止剧中,现实里的同学聚会,也不乏攀比炫耀的场景:
有人三两句不离高薪和房车,有人有意无意展示名包名表,有人暗戳戳秀恩爱、晒小孩……
以为这样能赢得众人羡慕,殊不知过度的炫耀,不仅招人嫌,也丢了自己的气度。
同学聚会的本意,是联络感情,而非一争高下。
当炫耀成了主旋律,再温馨的重聚,也成了庸俗的竞技场,扫兴又无趣。
1.生活忙碌型
梁文道有句心酸的话:
成年人在扇动翅膀时,两边羽翼上还挂着重重的秤砣。
人到中年,大部分人都在工作与家庭的夹缝中奔忙,也再难抽出时间,参加各种聚会。
他们要么工作繁忙,被连轴转的日程、重如山的任务压得透不过气;
要么家里事情多,又要照顾年弱体迈的老人,又要操心正处学业关键期的孩子。
对他们来说,每天的生活都忙得像陀螺,哪里还有时间,去参加同学聚会呢?
成年后最大的清醒,就是学会做优先排序。
家人的安康、事业的安稳、自我的成就……哪一项不比交际应酬更重要?
认清生活的主次,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才能不负生活,不负自己。
2.职业敏感型
刘墉《我不是教你诈》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高管参加同学聚会,结果老同学找各种机会,给他塞昂贵的礼物。
他几番推辞不收,老同学就把礼物送给他的妻子和儿子。
老同学为什么如此大献殷勤?
原来,他手里有一笔生意,想从这位高管手里要审批权。
高管得知后,慎之又慎,从此再也不轻易参加同学聚会了。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示好,所有反常的行为,背后都有利益的考量。
面对老同学的不情之请,于公,答应明显不妥;于私,拒绝又伤了和气。
与其让自己陷入骑虎难下的处境,不如一开始就不参加聚会,断绝被人情绑架的可能。
这是看透世事后的自保,也是为人处世的智慧。
3.享受独处型
知名主播董宇辉曾说,自己从小没有什么朋友,也不爱参加同学聚会。
因为他发现,多数人都鲜少在聚会上谈论有深度的内容,不是喝酒吹嘘,就是闲聊没营养的话题。
他宁愿回去看书,都不愿意浪费时间在这些无意义社交上。
董宇辉说:
我的快乐就是远离人群,越远离人群越快乐。
对于喜欢安静的人而言,独处不是孤僻,反而是种享受。
没有觥筹交错的喧闹,没有虚与委蛇的疲惫,只是一个人静静呆着,读书、品茗、听歌、养花……
不知不觉间,能量得到恢复,思绪也得到舒展,自己也能卸下浮躁,收获灵魂的丰盈。
给大家分享两个故事吧。
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著名主持人尼格买提和经纪人杨天真。
很多人不知道,这两个看上去八竿子打不着的人,是大学同学,毕业十几年,依然保持着不错的关系。
尼格买提出新书,杨天真帮他宣传;
尼格买提得知杨天真参加同学聚会,也会不远千里赶过去,和老朋友见见面。
一次聚会后,尼格买提还在社交平台有感而发:
美好的友谊,奇妙的人生,谢谢母校给了我们一生的交集。
这样真挚的同学情谊,让人羡慕不已。
而第二个故事里的同学情,就让人唏嘘很多。
读者@胡狼曾在后台留言说,自己有次参加校友会,遇到了高中玩得最铁的哥们老李。
两人相谈甚欢,胡狼也在交谈中了解到,老李如今在知名企业当领导,待遇不错,人脉也广。
想到自己公司业绩逐年下滑,随时有倒闭的风险,胡狼就让老李帮忙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工作机会。
老李闻言,信誓旦旦地拍着胸脯保证:
没问题!我这边资源多的是。你等我消息,一有合适的我就告诉你。
胡狼感动得不行,临走时千言万谢,还给老李塞了红包。
可接下来的几个月,老李就像消失了一样,始终没有给他任何回应。
胡狼实在忍不住,给老李发了一条信息,问他有没有帮留意工作的事情。
可老李隔了好几天没回复,胡狼只能再次发消息问,工作有没有找落。
结果过了大半天,老李才回复说:
“哎呀,最近太忙了,等我有空了,再帮你找吧。”
看到这句话,胡狼的心情瞬间坠入了冰窟窿。
原以为是雪中送炭的情谊,到头来不过是一场空许的承诺。
你对曾经的友情有多期望,结果就会有多失望。
同学聚会,交情往往只是外表,价值匹配才是最核心的纽带。
没有利益的联结,以前再投缘的关系,也会走向分崩离析。
心理学上,科学家们把社交划分成两种,一种是“共情社交”,一种是“功利社交”。
其中,共情社交建立在兴趣相似、彼此聊得来的基础上;
而功利社交,往往有掺杂了一定的功利目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所处的社会环境越来越复杂,分给共情社交的时间,会越来越少。
取而代之的,是掺杂一定目的性的功利社交。
这也难怪,很多人会觉得年少时谈得来的同学,会在多年聚会后话不投机了。
成年人的友情,往往是很现实的。
长久的关系,往往都建立在彼此圈层、地位对等的基础上。
势能对等则合,差距悬殊则分。
当彼此不再是“同路人”,曾经的情谊也会在时光侵蚀下,留下一地斑驳狼藉。
诚然,我们不否认,还是有人参加同学聚会,是真心诚意,想和久别的朋友见上一面的。
只是少年重情,中年重利,随着年龄增长,人们的交友观念也会发生变化。
当你发现昔日的同窗情谊,不再如当初一般纯粹,甚至让自己感到负担和不适。
及时从中抽身,把精力花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才是明智之举。
1.主动社交降级
伦敦大学有一项调研结果:
35岁后,人际关系每减少10%,生活满意度就会提升17%。
可见有时候,朋友太杂,圈子太广,未必是件好事。
与其和一群人口是心非地攀交情,不如同明月清风闲坐,和二三知己闲聊,做一些真正感到滋养的事。
把圈子缩小,才能把真心放大,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享受到自在清净。
2.努力自我增值
成年人的世界,往往是凭能力说话的。
多一分实力,就多一份底气;多一项本事,就多一条后路。
与其花时间混圈子,不如多读书、学技能,努力提升自我的价值。
当你强大起来,整个世界都会对你和颜悦色。
很喜欢作家雪小禅说的:
人到了一定年纪,是往回收的,收到最后,三两知己、一杯浅茶,把生活活成想要的样子。
年岁越长越发现,并不是所有的热闹场合都值得奔赴。
精简无效社交,才能为值得的人腾出空间;
舍弃冗杂关系,才能为自我成长留出时间。
朋友不在多,三观同频,彼此舒适,就已经足够。
当你修剪掉人情的枝枝蔓蔓,顺着自己的心意去生活,生命也能去芜存菁,绽放出从容自在的模样。
来源:破局者Brea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