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相机是全球“霸主”?中国能造飞机高铁,为何造不出相机?

摘要:“摄影穷三代,单反毁一生”,这句在摄影爱好者圈中流传的戏谑之语,却真实地反映了单反相机高昂的价格以及其背后复杂的产业链。

“摄影穷三代,单反毁一生”,这句在摄影爱好者圈中流传的戏谑之语,却真实地反映了单反相机高昂的价格以及其背后复杂的产业链。

不少摄影爱好者一听到要花几千甚至上万,心里就打起了退堂鼓。

而更为引人注目的是,在这个利润丰厚的市场中,排名前三的品牌一直被日本企业牢牢占据,佳能、索尼、尼康三家巨头几乎垄断了全球八成以上的市场份额。

这一现状与中国的工业大国身份形成了鲜明对比。

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完整的工业体系,能够制造从高铁到航天器的复杂产品,却在小小的数码相机领域似乎缺席了。

做一台数码相机,技术难度真的大于造火箭吗?

咱们国家难道就没有技术实力研发出咱们自己的单反相机吗?

在解答疑问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正视一个现实,单反相机市场正在萎缩。

单反相机市场萎缩

2022年年初到5月份,日本市场上的单反相机销量下降了近三成,销售额也减少了约两成。

小巧数码相机市场遭遇重挫,销量和收入都同比下降了近四成和四分之一。

就连曾经的行业巨头尼康,也不得不宣布停止开发单反相机,将重心转向微单相机市场。

是什么导致了单反相机市场的衰落?

其实,答案就握在我们的指尖——那就是手机。

如今,手机拍照功能越来越强大,大家都喜欢用手机随时记录生活的瞬间。

更重要的是,如今的智能手机在成像质量上已经能够满足大多数人的日常需求,这无疑对传统相机市场造成了巨大冲击。

单反相机不那么火了,这主要是因为技术发展加上大家需求变了。

即使是传统相机厂商,也不得不顺应潮流,调整产品战略。

尼康的转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可即使如此,日本相机在市场上依旧很有地位,但日本在数码单反相机领域的垄断地位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和市场竞争逐步形成的。

20世纪初,德国的徕卡、蔡司、施耐德等光学巨头引领着全球相机行业的发展。

日本看准时机,向德国学习了光学玻璃制造的高端技术和设备,随后迈进了摄影器材制造业。

一开始,日本相机主要模仿德国货,但它们在机械和电子技术上下足了功夫,慢慢发展出了自己的风格。

与价格高昂的德国相机相比,日本相机凭借优良的品质和更具竞争力的价格,迅速赢得了市场份额。

尤其是在电子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日本相机厂商将电子技术与光学技术相结合,开发出功能更丰富、性能更强大的相机产品,进一步巩固了其市场地位。

如今,日本索尼、松下、佳能等品牌在全球相机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其技术实力和市场影响力无人能及。

面对萎缩的单反相机市场,中国并没有选择迎难而上,而是采取了更为务实的策略。

这并非技术上的无力,而是在成本与效益之间做出的理性抉择。

研发一款顶尖的单反相机需要投入巨额资金,从光学镜片到精密机械,每一个环节都要求极高的技术水平。

即使中国能够克服技术难题,成功研发出与日本品牌抗衡的产品,也需要面对市场萎缩带来的利润空间压缩。

在一个日薄西山的市场中,投入大量资源去追赶“晚集”,显然不是明智之举。

一个家庭经济紧张时,肯定是先买必需品,而不是考虑买那些高档货。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对国计民生更有价值的领域,才是更明智的选择。

单反相机虽然挺有用,但不是生活中非得有的东西,买的人也不多。

与其在这个领域与日本展开激烈的竞争,不如将资源集中到更重要的领域,例如导弹、火箭等核心技术,这才是大国立身之本。

单反相机并非简单的消费电子产品,而是一个高度集成的精密仪器,其制造难度远超常人想象。

镜头、反光镜和感光元件,这些部件都彰显了工业设计的精细程度,一点点小差错都可能导致成像效果大打折扣。

单反相机的工作原理看似简单,但其内部结构却异常复杂。

拍照时,光线先从镜头进,经过镜子反射,再被五棱镜引导到取景器里,最后进入我们眼睛。

按下快门,反光板一抬,光线就直冲相机里的感光元件,这样就能拍出照片了。

这一系列动作需要多个部件精密协同,对电子、机械、材料、光学、加工等技术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镜头制造是单反相机生产里难度最高的部分之一。

相机主要由镜身、镜头、电子元件、机械装置和卡口几部分构成,其中镜头和机械装置的身价最贵。

光学玻璃的制造需要经过熔炼、研磨、镀膜等多个复杂工序,耗时数月之久。

机械部分得保证光学部件牢牢固定,还要确保对焦和变焦准确,操作要顺滑,还得有足够的牢靠。

正因如此,能够制造数码单反相机的国家屈指可数,甚至比能够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还要少。

这充分证明了单反相机生产技术难度很大。

尽管中国没有在单反相机领域投入过多资源,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在光学领域落后于人。

恰恰相反,中国在其他光学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大疆无人机所使用的8K全画幅CMOS,就是由大疆与长光辰芯共同研发的,代表了目前市场上高端CMOS的技术水平。

“吉林一号”卫星所配置的CMOS和镜头,其技术含量更是远超单反相机,足以证明中国在光学领域的强大实力。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格科微,这家国内最大的光学公司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创新型技术路径,并在高阶CMOS图像传感器领域积累了相当的技术储备。

格科微并没有选择进入利润微薄的单反相机市场,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具潜力的智能手机拍照领域。

如今,手机厂商动辄宣传“亿级像素”,但实际成像质量与CMOS的性能密切相关。

结论

中国并非没有能力制造单反相机,而是基于市场现状和国家战略做出了理性选择。

在一个市场萎缩、利润空间有限的领域投入巨额资源,并非明智之举。

与其在夕阳产业中追赶,不如在新兴领域领跑。

我国在光学领域的成果,正为各行各业的发展贡献着力量。

在全球化的潮流中,各国正致力于培育和强化各自的强项产业,日本在消费级数码相机领域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和领先的技术优势,而中国则在其他领域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

中国没在单反相机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其实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的战略决策。

与其追求“全能冠军”,不如专注于自己的优势领域,在全球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

来源:rice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