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许杏虎夫妇在北约轰炸中去世,现今在家乡享受哪种待遇?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03 19:40 2

摘要:1999年5月8日,北京时间凌晨5点45分,一声巨响震动全球。北约导弹精准打击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三名中国记者殉职,其中一对夫妻——许杏虎与朱颖,从此定格在战火中的最后一帧。

1999年5月8日,北京时间凌晨5点45分,一声巨响震动全球。北约导弹精准打击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三名中国记者殉职,其中一对夫妻——许杏虎与朱颖,从此定格在战火中的最后一帧。

烈士许杏虎的故乡江苏丹阳,没有把他供上神坛,而是让他“住”进村名、桃林、教科书和孩子们的作文里。他不再是遥远的英雄,而是“村里人”,是留言簿上的“亲戚”。

26年过去,杏虎村依旧春桃满枝,而那句“你们没有被忘记”,从村口说到展馆,从树梢写进每一位村民的心里。今天,我们一起看看,他们如今在家乡过着怎样的“待遇”。

江苏丹阳市延陵镇,有个叫杏虎村的地方。这个村名,不是历史沿袭,是为了纪念一位烈士而命名的。村民说:“我们村的名字,是炸出来的。”

1999年5月8日凌晨5点45分,北京时间,北约出动两架B-2重型隐形轰炸机,向中国驻南联盟贝尔格莱德大使馆发射五枚精确制导炸弹。结果是:三位中国记者牺牲,其中两位是一对夫妻——许杏虎和朱颖

许杏虎出生在这个村,1971年生,是新华社派驻南斯拉夫的战地记者。1998年7月前往南联盟,8月22日寄出第一封家书。信中写道:“爸爸妈妈身体可好?要多注意休息,吃饭和营养品等不用太省,健康比什么都重要。”

这封信如今陈列在许杏虎烈士纪念馆内,纸张已经泛黄,但字迹仍然清晰,每一笔都写着血浓于水的叮嘱。

许杏虎纪念馆,位于他老宅西侧,占地6000平方米,展出实物300余件。包括采访器材、手稿原件、烈士证书、照片以及最后一段战地音频。

2021年,这座纪念馆被列入“镇江党史研学精品线路”,年均接待量突破7000人次,其中超过60%的参观者来自外地,不少人是自发前来悼念。

展馆外,是一片规模可观的农业示范区,原先叫“万新果园”,现在统一命名为“杏虎仙桃基地”。

每年桃花季,全村举办“烈士记忆采摘节”,开幕式上会播放许杏虎生前拍摄的照片和新闻手稿。果箱包装上印着许杏虎与朱颖的合影,旁边一行字:‘和平的果实,是用生命换来的。’

纪念,不是摆摆样子,更不是形式主义的涂脂抹粉。村小学开设“许杏虎事迹课”,教材由烈士纪念馆与镇江市教育局共同编写。孩子们写作业,不用铅笔,用的是复刻版钢笔,抄写的是许杏虎给家人写的家书。

纪念活动从不喊口号,村里老人说:“他不是领导,不是名人,他是咱们村的孩子。”感情深,是因为许杏虎不仅是国家的烈士,更是村里的亲人。

纪念馆的留言簿已经换了12本。有人写道:“不是来瞻仰,是来探亲。”有人写:“希望你们那边也有新闻可以写。”最简单的一句话,写在第一页:“你们没有被忘记,一天都没有。

家乡没有用塑像供奉许杏虎,而是用一砖一瓦建了纪念馆,用一棵一果栽了烈士树,用一页一字写了家书故事。英雄的待遇,不是空头头衔,而是人民实打实的记得他,村庄从土地到心灵都在延续他的名字。

1999年3月24日,星期三,黑山,波德戈里察。那天是北约空袭南联盟的第一天,战争来的突然,许杏虎恰好在外出差。他在战地日记中写下:“7点50分通信中断,8点10分爆炸声传来。我们只有10分钟时间意识到战争来了。”

爆炸震碎窗户,通讯中断,黑山电视台在午夜播放了导弹呼啸声的录音。许杏虎在旅馆楼道反复奔走,用报社备用电台发出紧急通稿。

从这一天开始,他彻底进入“连续高强度战地报道”。每天平均发稿3-5篇,总数近百篇。内容涵盖从空袭前线到难民营,从外交动态到舆情分析。特别是4月7日那篇《亲历炮火》。稿中一句话令人心悸:“外面无灯无火,里面是记者与士兵一同等待天明。

他不是特种兵,也不是外交官,他是战地记者。面对的是导弹、炸点、崩塌的建筑和流离失所的平民。他在黑山山地冒险前行,穿过封锁线进入南联盟空军被炸的目标现场,采访士兵与居民,拍下大量一线资料。

1999年5月7日,晚上11点45分,贝尔格莱德。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许杏虎正在编辑素材,准备次日发稿。突然炸弹轰鸣,他和妻子朱颖来不及撤离。当夜,大使馆遭到五枚导弹轰炸,其中三枚直接命中主楼区域。

这场轰炸,导致三名中国记者牺牲,数十人受伤。使馆主楼严重损毁。中国政府第一时间发表声明,严厉谴责北约“这一野蛮暴行”,并提出最强烈的抗议。

全国迅速爆发大规模反美游行,愤怒写在每个人脸上,也写在许杏虎新闻遗稿的最后一句:“这场战火不属于和平,也不属于正义。

这句没有来得及发出的稿尾,被编辑用作5月9日新华社通稿的结束语。他的遗稿不是新闻,是一块燃烧的碎片,直接嵌进了国家记忆。

烈士走了,可没有消失。他换了种方式,在村里重新“活”了回来。

2005年,丹阳市委决定将许杏虎、朱颖纪念馆纳入“红色之旅”教育点。2010年,杏虎村整体改造规划正式落地,从纪念馆、生态园,到农旅融合项目,再到烈士品牌建设,构成完整“英烈纪念+村庄发展”一体化体系。

2021年,“杏虎仙桃”“桃花山庄”双双入选江苏省特色农业品牌。村庄新建“英烈步道”“新闻田埂”“纪实文化墙”,每一处都见证发展与记忆同步推进。村民讲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他写新闻,我们种桃子,一样都是靠手干活。”

烈士精神进入市场,不是消费,而是传承的形式创新。村里民宿叫“朱颖小屋”,内部装饰采用战地照片墙和新闻稿件做主元素。房间里播放纪录片《不能忘记的五月》。不少游客表示:“我们来度假,但也是来纪念。”

村里孩子从小就知道“许杏虎叔叔不是电影里的人”,而是他们每天上学会经过纪念碑的“村里人”。烈士精神成了村庄公共记忆的主轴。不仅活在教材、展馆、果箱里,也活在村民心口里。

许杏虎的牺牲,换来的不是哀悼结束后的遗忘,而是25年绵延不断的记住。这个村落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褪色,反而年年添彩。他的名字依旧出现在报道里、活动上、牌匾中、树梢上,连春风都带着那年他写稿时窗外的味道。

中国驻南使馆被炸20年祭:为了不能忘却的记忆.东方网.2019-05-08.

“人民的好记者”许杏虎烈士的三封家书.金山网.2024-05-09.

杏虎村,用奋斗续写战地日记.2021-06-05.

亲历炮火.生活时报.1999-05-10.

来源:小僧乱翻书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