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心罚单“宠客”:城市治理还需一碗水端平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03 20:51 1

摘要:“五一”假期期间,陕西榆林交警对外地游客违停车辆贴“祝福罚单”不处罚的新闻引发热议,重庆荣昌区“马路停车不罚款”的政策亦加入这场“宠客”行动。从刚性处罚到柔性劝导,从严格执法到温情服务,城市治理的“人情味”正在成为吸引游客的“软实力”。

□欧文凤(湖南科技学院)

“五一”假期期间,陕西榆林交警对外地游客违停车辆贴“祝福罚单”不处罚的新闻引发热议,重庆荣昌区“马路停车不罚款”的政策亦加入这场“宠客”行动。从刚性处罚到柔性劝导,从严格执法到温情服务,城市治理的“人情味”正在成为吸引游客的“软实力”。

在文旅产业成为城市发展新引擎的当下,榆林与荣昌的柔性执法策略并非偶然。传统“一罚了之”虽能快速维护秩序,却可能让游客因“不愉快体验”对城市印象大打折扣。而一张“免罚单”上的节日祝福、一句“先劝离不处罚”的承诺,传递的不仅是执法者的善意,更是一座城市对外来者的包容姿态。这种“共情式治理”背后,折射出城市管理者对“流量经济”的深刻认知——游客的口碑传播与情感认同,远比短期罚款收益更具长远价值。

这一柔性执法的探索亦是政府职能转型的缩影。从“管理者”向“服务者”的转变,要求公共政策既要有“力度”,更需有“温度”。重庆荣昌区委书记提出“游客来了马路边也可以停车”,本质是将城市公共资源向游客适度让渡,以短期便利换取文旅品牌的长效增值。这种“算大账”的思维,恰是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城市吸引力的创新实践。

然而,柔性执法的边界问题也不容忽视。榆林交警部门一名官方人士提到,“五一”假期期间,对于本地人的违停车辆,同样会先打电话联系车主,“如果交警给车主打电话没人接,或者车主没留电话,影响交通,被他人投诉,会依法处理。”外地游客“提醒为主”、本地居民“依法处置”的差异化政策,虽以“宠客”之名释放善意,却可能引发“同错不同罚”的公平性质疑。法律刚性面前是否应“内外有别”?若“柔性”仅针对特定群体,是否变相削弱了规则的普遍约束力?更进一步,若此类政策被滥用为“运动式治理”的工具,甚至异化为对违法行为的隐性纵容。

此外,此种行为也可能造成本地居民权益的让渡。例如,游客违停不罚虽便利了短期体验,但若因此挤占公共空间、加剧交通拥堵,反而会加剧本地居民与游客的隐形对立。如何避免“宠客”沦为“宠流量”,考验着政策的公共价值排序。

柔性执法不应是权宜之计,而需嵌入系统化的制度设计中。首先,政策的善意须以法律依据为前提。例如,明确“首违不罚”的具体情形、适用对象与执行程序,避免执法的随意性;其次,柔性执法需与基础设施补短板同步推进。如老城区道路狭窄、停车位不足的问题,需通过增设临时停车场、优化交通导引等举措源头纾解矛盾,而非仅靠“不罚”化解压力;再次,应建立公众参与的评价机制,让本地居民、游客、商家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规则制定,避免政策善意成为“少数人的狂欢”。

更深层而言,城市治理的温度,不在于对某一群体的优待,而在于一碗水端平,通过精细化、人性化的公共服务,让所有人感受到平等的尊重。重庆荣昌区在节假日开放政府停车场、石家庄交通管理部门变“即拍即罚”为“先劝后罚”等实践,均展现了的可能路径——既坚守规则底线,又以服务意识前置化解矛盾,让守法与便利不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

一座城市的魅力,不仅在于它对远道而来者的热情,更在于其对所有人一以贯之的尊重。柔性执法的价值,不在于“免罚”本身,而在于以人性化治理唤醒公众对规则的自觉遵守。当游客因一张“暖心罚单”感受到城市的善意时,也应意识到:真正的文明,不是依赖“宽容”,而是源于内心对秩序的共同敬畏。唯有在“法理”与“人情”间找到平衡点,“宠客”才能真正成为城市文明的催化剂,而非公平性的消解剂。

来源:红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