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过了年就免不了谈过年,有人说年味淡了。其实这是相对而言的,其中更多的是对孩童时代的回味,对曾经过往岁月的追忆,无可厚非。现在的人们衣食无忧,加之网络时代,信息互联互通,网购无所不能。过往的那些简单而欢愉的记忆,经过“穿越”变成了一种十分珍贵的朴素与温暖。今年孩
去天津过年
过了年就免不了谈过年,有人说年味淡了。其实这是相对而言的,其中更多的是对孩童时代的回味,对曾经过往岁月的追忆,无可厚非。现在的人们衣食无忧,加之网络时代,信息互联互通,网购无所不能。过往的那些简单而欢愉的记忆,经过“穿越”变成了一种十分珍贵的朴素与温暖。今年孩子从学校回家过年,家就在单位,而绝大多数平时互动较多的老乡和同事都回老家过年去了,我的家则在老家。因而无所谓拜年和走亲访友。
说走就走
大年三十的中午是家里传统团年的时刻,一家三口一大桌菜。先祭奠了刚刚离开不久的父母,已很少喝酒的我特意斟上一杯葡萄酒献于二老灵前,心思随之沉重起来,一顿团年饭吃完竟然不知道都吃了些什么,都是些什么滋味。到了年初三晚上,儿子突然提议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现在的交通便捷,很多方向都有高铁通行,经再三斟酌最终确定去前不久刚开通了高铁的天津看看。初四下午启程,四个小时后的当晚顺利抵达天津,倒了两次地铁,终于进住了预订的一家离各主要景点都不远的连锁酒店。价格不菲设施却极其简陋,远不及设想的满意,好在两张大床还算过得去,这才年初四人家也要过年呢,将就吧。
天津首日
意大利风情区。次日破五,天气阴沉却气温舒适,乘地铁至意大利风情区游览,主要景仰了位于河北区民族路的梁启超纪念馆等景点和街区,感受到上世纪初叶西方建筑群的雅致和上流社会优越旷达的生活状态。
梁启超纪念馆。民族路 44 号,为梁启超故居,饮冰室为其书房。这两所住宅是民国初年梁启超购买周国贤旧意租界西马路空地所建。民族路寓所为意式两层砖木结构楼房,建于 1914 年。主楼为水泥外墙,塑有花饰,异型红色瓦顶,石砌高台阶,建筑面积 1121 平方米 ;书斋“饮冰室”为浅灰色两层洋楼,建于 1924 年。首层为其书房,二楼做卧室和会客。 梁启超后期著述均于此完成。“饮冰室”系意大利建筑师白罗尼欧专事设计,造型别致典雅。
梁启超的辉煌人生和传世巨制。梁启超被公认为是清末优秀的学者,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人物,而且是一位能在退出政治舞台后仍在学术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少有人物。辛亥革命前,他在与革命派论战中发明了一种新文体,介乎于古文与白话文之间,使得士子们和普通百姓都乐于接受。同时,梁启超还是中国第一个在文章中使用“中华民族”一词的人,他还从日文汉字中吸收了非常多的新词,“经济”“组织”“干部”等, 皆始于梁启超先生。梁启超于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在哲学、文学、史学、 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以史学研究成绩最显著。 梁启超一生勤奋,著述宏富,在将近 36 年的政治活动又占去大量时间的情况下,每年平均写作达 39 万字之多,各种著述达 1400 多万字。纪念馆内参观者络绎不绝。
西开天主教堂
接着,我们一行来到了位于和平区滨江道独山路的西开天主教堂,据闻该教堂的受欢迎程度位列天津所有景点之首。西开教堂坐西南朝东北,全称:天主教西开总堂,后因其所处地区又称为西开教堂和老西开教堂。西开教堂是民国五年(公元 1916 年)由法国传教士杜保禄主持修建 ;建筑面 积 1891.95 平方米,可同时容纳 1500 人,西开教堂建筑平面呈拉丁 “十”字形构图,三个高达 45 米的巨型圆顶错落排列成“品”字形,三座穹窿顶均略向上拉长,表面以绿色铜板覆盖,巨型圆顶为木结构支撑,每座圆顶上有一个青铜十字架。西开教堂是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和特殊保护 等级历史风貌建筑 ;西开教堂既是天津市最大的罗马式建筑,也是天主教天津教区的主教座堂。
教堂庄严肃穆。值春节假期游客如云,教堂内着制服的工作人员为游客提供咨询服务,游客严守规则,举止文明,无人喧哗,秩序良好,这在国内其他场所极其少见。
我第一次进入教堂这样的场所,典型的古罗马异域风格令人惊叹,四壁及穹顶等处华丽典雅的大型壁画更提升了教堂内的异域文化格调。教堂内整洁典雅,纤尘不染。静坐其间即有灵魂得到静养升华的感觉,不由得沉下心来静静地坐了好一会儿。
五大道
五大道在天津中心城区的南部,东、西向并列着以中国西南名城重庆、 大理、常德﹑睦南及马场为名的五条街道,是迄今天津保留最为完整的洋楼建筑群。五大道地区拥有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建成的具有不同国家建筑风格的花园式房屋 2000 多所,建筑面积达到 100 多万平方米。其中最典 型的 300 余幢风貌建筑中,英式建筑 89 所、意式建筑 41 所、法式建筑 6 所、德式建筑 4 所、西班牙建筑 3 所、还有众多的文艺复兴式建筑、古典主义建筑、折衷主义建筑、巴洛克式建筑、庭院式建筑以及中西合璧式建筑等,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苑。1860 年 12 月 17 日天津英租界开辟,五 大道地区被划为英租界。1911 年辛亥革命后,许多清廷的皇亲国戚、遗老遗少从北京来到天津租界寓居;另外还有许多富贾巨商、中外各界名流、 红角、北洋政府时期的要人也曾在此留下过足迹。一些北洋政府内阁诸如总统、总理、总长、督军、省长、市长等名流人士百余人下野后亦在此寓 居,力图东山再起。最具名气的有庆王府、张学良故居、美国第 31 任总统胡佛旧居、张伯苓故居、张自忠故居、孙殿英旧宅、徐世昌故居、潘复、段祺瑞故居等等。五大道成为“国中之国”是因为社会与朝政更迭变幻,租界成了政治的避风港,而且天津得地理、交通与海关之利,充满了商机。五大道地区,作为天津租界市政园林和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而别具特色,一是它形成了姿态万千的西式建筑群体景观;二是建筑的私密性构成了深幽寂静的街市风格;三是近代许多政客买办、达官显贵寓居于此。 漫步在世事沧桑之后空旷整洁的街区道路上,那些历史人物的面孔和风起云涌的历史画面便一一浮现在脑际。主要街道上不时有载着游人及喧 哗声飘散着的游览马车缓缓驶过,有些地段和房子被商业利用,透过栅栏可见小院内一堆堆的垃圾和空酒瓶随处散落着。
鼓楼
鼓楼街位于南开区,雄弘高大、琉璃盖顶的鼓楼从远处即映入眼帘,非常壮观。围绕鼓楼的有古代贡院、几座古色古香的牌楼和一些商业摊点商铺。附近尚有街道在修建,稍嫌凌乱。从新世界百货大街通往鼓楼的道路也不够规则。由于喜欢珍玩,仔细浏览了商家不算多的鼓楼古玩街区,后看好一件玉雕手把件,几经讨价还价,宝物终于到手。
瓷房子
首日行程的最后一站是位于天津市和平区赤峰道 72 号的瓷房子。瓷房子是一幢举世无双的建筑,它的前身是历经百年的法式老洋楼,它的今生是极尽奢华的“瓷美楼奇”。该建筑被人们称为:一座价值连城的“中国古瓷博物馆”。“瓷房子由瓷房主人张连志亲自设计。赤峰道东起海河,西到墙子河,横贯原来的法租界。瓷房子使用了四千多件古瓷器、四百多件汉白玉石雕、四十多吨水晶石与玛瑙,7 亿多片古瓷片、13000 多个古瓷盘和古瓷碗、300 多个瓷猫枕、300 多个汉白玉唐宋石狮子、300 多尊历代石雕造像、20 多吨水晶石与玛瑙。把一座法式洋楼装饰成一座价值连城的瓷房子。
瓷房子上镶嵌的 7 亿多块瓷片涵盖了各个历史时期,有晋代青瓷,唐三彩,宋代钧瓷、龙泉瓷,元明青花,清代纷彩等,几乎官窑、民窑的所有门类都可以在墙上找到。这一别出心裁、匠心独运、令人感到近似疯狂的创意宏构,因其巧妙地将中国古典艺术元素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艺术风 格进行了完美结合,与闻名遐迩的巴黎卢浮宫、蓬皮杜艺术中心等世界顶级的艺术圣殿被美国“赫芬顿邮报”一同评选为“全球十五大独特设计的“博物馆”。
瓷房子是一整天行程中参观人流最为密集的所在,即便是人山人海, 游人如织也远不足以表达其盛况。在这个价值连城,集聚了成千上万件古董,利用中西方建筑手段巧妙点缀堆砌而成的这座艺术殿堂,真可谓金碧辉煌,无处不彰显主人的心血和智慧,令人叹为观止,嘘唏不已。楼内及不算太大的院子里存放堆积着主人收集来的各色石头、木头等 古董,看来作为博物馆其规模还在进一步扩充。
滨海新区
搬家。次日即年初六,一早起来,掀开窗帘察看天气,只见漫天雪花飞舞,四处屋顶及地上已有厚厚的一层。因为来时天气转暖,所带衣物稍显单薄。洗漱完毕即出门散步,地上的雪有 5 公分光景,街道上有密集车辆 压过的地方已变作冰激凌状,非常寒冷。踏着雪,冒着犀利的寒风只走了 500 米便坚持不住了。虽未尽兴,却在离原住处 200 米处找到了一家条 件好很多而价格却便宜很多的汉庭连锁酒店。因为原来的酒店服务员没有到位,根本谈不上服务,不仅房间很小活动受限,加之连喝的水也保证不了,而且每天都有加价。前晚已在酝酿调换酒店之事,如此正中下怀。回来迅速冒着风雪搬了住处,新的酒店房间宽敞明亮,设施完备,服务正规周到,儿子非常满意。
滨海之行
安顿好行李吃过早点,踏上前往滨海新区的行程。受前不久天津港特大爆炸事故影响,本来十分便捷的由火车站直达海边的东海路的轻轨,只能在距目的地还有六站之钢管公司站终结。于是我们不得不转乘 4 路公交巴士至塘沽,又不得不再花 103 元打的士到天津港。途经当时的大爆炸现 场,可见仍在清理中的偌大的某中心区,一些焦糊状的残留物以及 被毁坏的楼房和临时设施依稀可辨。
昨晚及早上的大雪、后来的雨夹雪过后,天空中弥漫着雾霾。站在海边远远望去,大海之上波涛翻涌、一望无际。海堤上尚未开发出来,有些破败之象。加之道路泥泞不堪,寒风凛冽,了然无趣。不时可见三几辆载着游人的车子驶来。草草拍了几张照片即原路返回。途经位于塘沽的洋货市场,选了一些干海货作为此行的收获。
狗不理
当晚六点多光景,了解到住地附近有一家谓之“老阳酱货狗不理包子铺”的所在,终于禁不住诱惑决定前往品尝。天津狗不理包子历史悠久、享誉中外,由于喜欢面食倒是吃过不少冒充的狗不理包子,今天既然到了天津何不领略一下正宗“狗不理”的风采!
从酒店门口沿八纬路往西北,步行不足七分钟,便到达十一经路口的狗不理包子铺。店铺居于十字路口西北角,铺面坐北面南。进得店铺,果然名不虚传,不算太大的六层楼的一角,装帧得古朴典雅,精致得体。大堂之外门楣上方,由醇亲王载沣之子、末代皇帝溥仪之弟(四弟)爱新觉罗·溥任先生所题写的镶金宽边蓝底鎏金“狗不理”招牌流光溢彩,大堂内各种装饰挂件大气奢华、富丽堂皇。厅内摆满了各色包装精美的礼品,旁站两位服务员青春靓丽、端庄大方,着装华丽整洁,彬彬有礼。因为未曾预约,属于散客,便被服务员招呼进了大堂,包间似乎在楼上。大厅精致而紧凑,陈设讲究古朴,在夜晚吸顶灯柔和温馨的灯光里感觉清爽而舒 服,想必二楼的包间应该更加高级奢华。客人不多,服务员开始点餐,一 只特色包子的价格是 35 元,看一眼邻座,一个包子也就大点的核桃大小。 设若干点体力真饿了的话,一个人吃上 20 个包子应该不在话下,这里只卖每人一份最便宜的汤也要 45 元以上。就是说一个人到这样的店子就吃 一份能吃饱的包子,外加一份汤,即就是不点任何菜式,也需要 745 元,这是基本配置。当然也会有基于点心在缩水版的情况下的优惠套餐,这些套餐的价格会稍低于上述价位。就是普通类包子,一份六个,价格 45 元, 一个人一顿吃四份包子,外加一壶茶水或是一份汤,一个人一顿饭下来 最少也得花上 200 元以上。对于一个普通工薪阶层而言,还是高得离谱。 我们下午四点多才吃的午餐,来这里的目的也就是想感受一下正宗“狗不理”的氛围和品味。三个人点了一个六种各一只包子的套餐,价格是 89元,另点了一个海蜇拌白菜的凉菜 42 元。品尝之下,感觉除了环境高档优雅,价格奇贵之外,在口味上并无奇特之处。尽管我未能品尝到更多的菜品点心。想必商家的初衷应该是丝毫也未顾及普通百姓的需求和感受的, 而是在盛名之下仅为追求其经济利益,满足少数权贵阶层的特殊需求而已,任何服务,一但背离了人民,必不会长久。一顿狗不理吃得人心堵不已。
天津之眼
吃完“狗不理”,从 11 经路搭乘地铁至鼓楼站下车,准备登一次天津之眼摩天巨轮,观览一下天津的美丽夜景,也好给这次的天津之旅划个圆满句号。一出地铁站,初夜寒风正劲。一家人在南马路边的寒风中,准备打车前往坐落在天津虹桥区海河畔的摩天巨轮景点。不知何故一辆辆闪烁 着“空车”灯光的的士,对我们的招手示意视而不见,从我们眼前疾驰而去。十多分钟过去了,依然如此,我们只好在寒冷中一边徒步前行,一边拦挡的士。直到又一个十多分钟后,当我们拐过一道弯,即将到达城厢东路第二个路口时,总算拦到一辆车子。车子拐了一个弯就看见不远处高大雄伟、美轮美奂的巨轮在凌空飞转。三颗期待已久的心随之激动起来,一 看时间是 7 点多,离公布的 9 点钟的关闭时间还有近两个小时,应该还能买到票。下了车便前去买票,还是儿子眼尖,说是显示屏上显示,即日参观门票已经售完,请需要参观的游客明天购票参观。只见一长溜人在排队, 队伍靠后处,一群身强力壮身着制服的保安在现场维持秩序,有两拨操着浓重本地口音男男女女的年轻人在队伍里相互对骂,进而大打出手。只见旁边一个身材偏胖穿大红外衣的女子,刚声嘶力竭对着被那群保安保护着的一个矮胖男子高声叫骂之后,便蜷着腰身、用了吃奶的劲对着电话话筒又是一阵大喊大叫,显然是在调遣援兵。不一会儿,一位黑脸壮汉,在几位同伙的吆喝声中,手持大马棒冲进人群便是一通乱打,呐喊声、哭叫声 随之传来。几个保安根本控制不了事态。
所见所闻
眼见登天津之眼计划泡汤,而且此刻摩天轮脚下正混乱不堪,打作一团,久留无益。返回打车又遇状况,的士司机听出我们是外地人,8 元的车程张口要 25 元,而且即便计价器显示 8 元也会每每收取 9 元而不作任何解释,几次打车均出现如此情况。
天津的建设和文物保护不乏惊世之作的大手笔,其大都市风貌引领全国潮流,尤其是李瑞环主政时期培育并倡导了天津精神、引滦入津精神,为全国学习之楷模,享誉一时。从本次的天津之行的感受而言不免有些异样的感觉。
初四晚上下了高铁,转乘市内地铁便看到这样一幕 :一个爷爷模样的男子带着一个十三四岁的孙女,像是个中学生乘坐地铁。孩子入座后,随手将背上的书包取下来放在另一个座位上。随后上来的很多人因没有座位就站在孩子周围,而该女孩和她的爷爷均对此视而不见,无动于衷。
主要街道干净整洁,而小区和次要街道脏乱不堪,疏于管理、疏于清扫,动物粪便满街都是。由地铁转乘轻轨两站地很快便到达十一经路站,从十一经路进入十二经路上的 7 天连锁酒店途中,小街路灯昏暗,儿子由于看不清人行道上的细小状况,感觉是踩上了不明物。待登记了酒店住下 一看果然是踩上了动物粪便。费了好一番功夫,还是有一股发散不去的异味在整个房间弥漫,叫人好不扫兴。
优秀的民族文化精髓固然应该加以传承,甚而至于发扬光大。单就 “天津狗不理”而言,在价格定位上唯利唯上,悖弃人民的经营理念,值得商榷。 (惠远街)
贾中群纪事
曾经的学校时光,尽管温馨,却不堪回首。1981 年的金秋时节,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面对稻谷和玉米的丰收,社员们的脸上洋溢着疲惫与欢欣,一些同学得以升入镇上的高中继续深造。而我,终于走完了漫长煎熬的求学之路,最后一次迈出了贾中那扇铁栅栏式的校门。
生产队里热火朝天的生活经历,为我补上了人生的第一课。那是一段刻骨铭心的人生洗礼,茫然无措的彷徨和不甘沦落的挣扎,击碎了我心中无数个美梦。短暂而枯燥的体力劳动,让我懂得了感恩和珍惜,让我悟出了勤奋和努力才是开创未来的真谛。
此后,从军打拼的困苦岁月里,一位贾中曾经的语文老师吴克权,像慈祥的长者,长期与我书信往来,为我慰藉了乡愁,点拨了迷茫,使我获益良多。1997 年一个春日的午后,贾中附近一位要好同学的家里,几位同学的那次不经意的邂逅,居然点燃了一腔对母校的眷恋之情。从贾中毕业前夕,和同届 4 个班的同学一起拍了那张合影照片。顾及家境的拮据,加之自己学业欠佳,当时便没好意思向父亲伸手要那一块钱的照片钱。因为没能交钱,也便没有那张照片。据了解,多数同学也都没有那张照片,想必也各有缘由吧。
至此,寻找贾中 1981 届毕业生合影照的序幕就此拉开。
那时候,没有几个人家里装得起座机,像“大哥大”那
样的移动电话 更是想想便好的奢侈品,要说网络纯属天方夜谭,同学之间联系非常困难。几位能够保持联系的同学倒是时有反馈,却总也没有进展。
2008 年元旦的前一天,终于有了一次和吴老师小聚的机会。在一家位于县城南大街的酒店二楼雅致安静的包间内,几位昔日的学生,陪着早已退休赋闲的老师促膝畅谈,饮茶品酒。席间推杯换盏,你来我往,完全忘了时间,及至大家全都醉意朦胧也全然不知。后经服务员提醒,仍觉意犹未尽。因为住得很近,即便深更半夜,还是趁着醉意,造访了老师的府邸。老师翻出了一厚沓他教过的学生的各色照片,我不禁喜出望外,很快便找到了那张向往已久、寻觅十载而不得的合影照。看着照片上自己和同学们一张张熟悉而又稚气未脱的面孔,好似一下回到了 26 年前的学生时代。深夜时分,轻声告辞之际,征得老师同意,仔细拿上了这张珍贵的合影照,以便复制珍存。
此后,这张珍贵的合影照片得以在屈指可数的几位同学之间传递分享,几十年的时光荏苒,一些同学已记不起姓名。此时早已有了网络,有了 QQ,部分同学之间,这才开始有了一些联系。 (惠远街)
来源:铁道兵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