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甲骨文到南岛语族:1.1万年前浙江如何用文字与狗征服世界?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04 06:56 2

摘要:中国文字,起源于1.1万年以前浙江上山文化有虞氏使用的成熟文字体系,当时已经是禹王即位的夏朝早期,商代的甲骨文也是全盘承袭了这个文字体系。

中国文字,起源于1.1万年以前浙江上山文化有虞氏使用的成熟文字体系,当时已经是禹王即位的夏朝早期,商代的甲骨文也是全盘承袭了这个文字体系。

商代甲骨文里的“马”,和1.1万年以前浙江上山文化的“马”字完全相同,刻画的是普氏野马的造型,这种马在末次冰期时曾经大量生活在浙江一带,从1.1万年以前气候转暖后才开始逐渐向西北迁徙。直到西汉以前,中国境内主要的马种都是普氏野马,见下列图对比,普氏野马的鬃毛与甲骨文完全相同,与现代家马完全不同,实证商代甲骨文“马”字是1.1万年以前在浙江创造的:

接下来看看“犬”字。

这个字同样是1.1万年以前浙江上山文化就在广泛使用的文字,直到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仍在使用,刻画的是一条狗高高翘起尾巴猛摇的样子,如下图所示:

众所周知,狗是从狼驯化而来的,但是狼的尾巴都是下垂的,即使在特殊状态下也不会翘到比背部还高,唯有驯化成亲近人类的狗,才会有如此上翘的尾巴——这也说明,“犬”字的创造者非常熟悉狗和狼的习性,而且早就已经驯化了狗。

对比一下旺柴和狼,尾巴翘不翘一目了然。

那么,地球上最早把狼驯化成狗的地方在哪里?

就是在浙江。

在浙江上山文化区。

下图是著名的分子人类学家付巧妹团队2024年刚刚发表的有关古代狗的基因检测论文。图中右侧箭头就是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紧邻的井头山遗址和田螺山遗址。图例显示井头山和田螺山所在的这块紫色区域是东亚古代犬类的关键起源地(Key area of ancient East Asian dogs)。

事实上,早在2020年的时候,中科院已经发表了付巧妹团队的论文《中国古代家犬线粒体全基因组研究》,指出浙江田螺山的古老犬类个体基因属于基础类群,而且传播到了澳大利亚等地,传播线路如下图所示(网图侵删)。

抱雪斋还指出,这条路线方向大体是对的,但不是经过陆地,而是经过海上传播,传播者就是从中国福建出发的禹王后人,也就是今天的南岛语族祖先。下图就是南岛人群分布范围,与狗的扩散范围完全一致,图上唯一空白的澳大利亚,实际上也发现了中华田园犬的后代。

付巧妹团队还指出,所有南岛人的祖先,都可以追溯到一位距今8400年的福建奇和洞人。抱雪斋还说过,这位奇和洞人,就是来自浙江的禹王后人,文章链接如下:

逆天!福建一个1.7万年前洞穴内发现夏朝鱼符石圭!上面竟刻有黄帝之卦!

很显然,占领了整个太平洋的南岛人群,正是带着他们的狗从浙江出海的。

为什么要带着狗?

答案就在甲骨文“狩”字里面。

狩猎的狩,赫然画的就是一条狗,外加一个“Y”形的弹弓。如下图所示:

单单从甲骨文的字形中我们就能够看到,在这个“狩”字被创造出来的时候,古人是通过狗和弹弓来狩猎的。

这也恰恰证明了一个科学推论:古人能够把狼驯化成狗,第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些狼能够主动与人类合作狩猎!

据推测,狼是在大约距今2—4万年前被驯化成狗的,也就是说,到了距今1.1万年前的夏朝早期,人类至少已经和狼(狗)合作狩猎长达万年之久,这就难怪甲骨文里的“狩”字是带着狗的!

来源:抱雪斋读易笔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