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历史文化研究的十五大遗憾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04 06:15 3

摘要:古语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优秀的作品往往扎根现实,饱含对时代的洞察。反观当下,不少文章陷入无病呻吟,或谄媚,或矫饰,失却真诚,沦为文字堆砌。这种不良文风,在莱芜历史文化研究领域也有所体现。自1984年起,莱芜开启本土历史系统研究,虽成果众多,如

古语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优秀的作品往往扎根现实,饱含对时代的洞察。反观当下,不少文章陷入无病呻吟,或谄媚,或矫饰,失却真诚,沦为文字堆砌。这种不良文风,在莱芜历史文化研究领域也有所体现。自1984年起,莱芜开启本土历史系统研究,虽成果众多,如《莱芜文史》《莱芜市志》等,但内容粗糙、考据不足,诸多观点浅尝辄止,大量内容基于传说与有限资料,科学性与严谨性欠缺。具体而言,存在以下十五大遗憾:

其一,《莱芜金石志》亟待新编。旧版《莱芜金石志》仅是各类拓片的简单罗列,既未对金石文物的历史渊源进行严谨考证,也未留存原始照片,更缺乏精确的数据测量与深入的文字解读,加之繁体字带来的阅读障碍,使得金石背后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严重埋没。例如,莱芜境内出土的一些青铜器,其铭文记载着重要的地方史实与文化脉络,但因缺乏系统研究,至今未能完全破译其中奥秘。新编金石志需借助现代考古技术,结合文献资料,深入挖掘金石内涵,为莱芜历史文化研究提供坚实的实物依据。

其二,《莱芜地名志》亟待完善。长期以来,莱芜缺乏系统的地名志,导致地名管理乱象丛生。部分村落为追求新奇或其他原因,未经正规审批擅自更改地名,造成一地多名的混乱局面;许多蕴含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地名,因缺乏记载与保护,逐渐被人们遗忘。例如,一些古老村落的名称源自古代的军事要塞、商贸驿站,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信息,但随着时间推移,这些珍贵的文化符号正逐渐消失。一部完整的《莱芜地名志》需要全面梳理境内地名,从山川河流到街巷村落,详细考证其历史渊源、演变过程,明确规范表述,守护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其三,《莱芜城记》的缺位。曾经的莱芜老县城是城市历史变迁的核心载体,那里汇聚了古朴的建筑群落、繁华的市井名店和巍峨的地标楼阁,每一块砖瓦都镌刻着岁月的痕迹,见证着城市的兴衰沉浮。然而,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老县城的众多建筑或因年久失修而消逝,或在城市改造中被拆除。比如老县城的城门楼,曾是城市的重要象征,如今仅存于老一辈人的记忆中。若没有一部详细记录老县城昔日风貌、历史沿革、建筑特色与人文故事的《莱芜城记》,这段承载着无数莱芜人记忆的珍贵历史,终将消散在时光长河中,后人也难以寻觅老莱城的昔日风华。

其四,《莱芜历代先贤文集》尚未问世。莱芜历史上人才辈出,古代先贤们留下了大量诗词歌赋、文章著作,这些作品不仅是个人才华的展现,更承载着莱芜的地方人文风貌、思想精髓,以及他们在外地为官期间为家乡争得的荣誉。但这些宝贵文献如今散落各处,未能得到妥善收集与研究。例如,某位先贤在外地任职时撰写的治理方略,对研究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具有重要价值,却因未被系统整理而鲜为人知。一部完整的《莱芜历代先贤文集》,能够将这些作品按类别或人物进行系统整理,全面展现莱芜古代的文化成就与精神传承。

其五,《历代名人咏莱芜》专著的空白。古往今来,众多名人或在莱芜为官,或与莱芜人交往,留下了大量咏颂莱芜的文章。从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到官员贤达的游记散文,字里行间藏着深厚的情谊与文化价值。比如,历史上某位著名诗人途经莱芜时,写下了描绘当地自然风光与风土人情的诗篇,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为研究当时的社会风貌提供了重要线索。但由于缺乏系统梳理,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线索如蒙尘明珠,未能绽放光芒,后人也难以清晰知晓莱芜在历史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其六,《莱芜非遗专著》的缺失。莱芜拥有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激昂铿锵的莱芜梆子、精巧绝伦的民间剪纸、独具匠心的传统手工技艺等,这些非遗项目是莱芜文化的灵魂与瑰宝。然而,目前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尚未得到全面且深入的记录与研究。现存资料零散琐碎,缺乏对非遗项目完整的历史渊源、技艺特点、传承谱系的系统阐述,也鲜少展现传承人背后坚守与创新的故事。以莱芜梆子为例,其独特的唱腔、表演形式以及传承过程中的艰辛与辉煌,都需要通过一部详尽的专著进行全方位记录,避免这些珍贵的文化瑰宝随着时光流逝而失传。

其七,《莱芜先贤在天涯》或《莱芜名宦集》的缺失。历史上,众多莱芜才俊走出家乡,在神州大地施展抱负,他们或在朝堂之上直言进谏,或在地方任上兴利除弊,以卓越的才能为当地发展作出贡献,同时也留下了许多见解深刻的文章著作。但这些先贤的辉煌事迹与精神财富,因缺乏系统整理,大多散落在各地的方志、文集之中,不为人知。例如,某位莱芜籍官员在边疆任职期间,写下了关于边疆治理的重要奏疏,对研究当时的边疆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却因未被系统收集而逐渐被遗忘。一部专门的著作能够将这些分散的资料收集整合,深入挖掘他们在异乡的为官之道、治世理念,以及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展现莱芜先贤的个人风采与本土深厚的人文底蕴。

其八,权威乡土文集的匮乏。尽管莱芜各学校推出了不少校本读物,但这些作品普遍存在影响力局限、传播范围狭窄的问题,往往仅在本校或局部区域流通,难以形成广泛的文化辐射效应。同时,部分校本内容质量参差不齐,或因资料收集不全导致史实错漏,或因编写视角单一缺乏深度,无法全面、准确地展现莱芜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与独特魅力。而一部由政府主导、整合各方资源、组织专业团队打造的乡土文集,能够依托官方的权威性与公信力,系统梳理莱芜的历史沿革、风土人情、名人轶事、民间艺术等内容,以规范的学术标准和生动的表达方式,成为普及乡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其九,家族文化研究专著的缺位。莱芜各大家族间交往、联姻密切,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社会网络与文化传承体系。例如,亓氏与吕氏“二姓不分家”“二姓不压吴”等说法由来已久,背后或许蕴含着早期共同抵御外敌、开垦荒地的经历,以及家族间权力博弈、文化交融的故事。同时,各大家族通过联姻缔结联盟,促进了文化交流,家族中的名人在学术、政治等领域的相互交往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但这些内容都散落在族谱、民间传说和地方志的只言片语中,缺乏系统研究与整理,难以理清家族关系,展现家族文化脉络。

其十,《莱芜工匠集》的迫切需求。在莱芜的历史长河中,铁匠、木匠、泥瓦匠、篾匠等匠人凭借精湛技艺,为生产生活创造无数精品,他们的手艺是本土文化的重要载体。然而,因缺乏系统的资料汇编,这些老匠人及其技艺面临失传困境。老匠人们掌握的独门技法、代代相传的工艺诀窍,多以口传心授的方式留存,随着老一辈匠人年事已高、相继离世,这些珍贵技艺若不及时记录,将彻底消失。例如,一些传统木匠的榫卯技艺,无需一颗钉子就能打造出坚固耐用的家具,这种独特技艺急需通过《莱芜工匠集》进行详细记录,留存传统手工艺的“文化档案”。

其十一,《莱芜老字号志》的缺失。莱芜历史上商业繁荣,曾涌现出众多声名远扬的老字号商铺,它们或是以独特的产品闻名遐迩,或是凭借诚信的经营理念立足商界,在莱芜商业发展历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时至今日,这些老字号的起源故事、经营模式、兴衰历程,以及它们与当地居民生活、经济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都尚未得到全面梳理与研究。比如,某家老字号酱菜铺,其独特的腌制配方和经营之道传承了几代人,却因缺乏记录面临失传风险。一部专业的《莱芜老字号志》能够挖掘老字号背后的商业智慧与文化底蕴,为研究莱芜商业史提供珍贵资料,也为现代商业发展提供借鉴。

其十二,宗教文化系统性研究不足。莱芜境内的寺庙、道观等宗教场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信息,从宗教建筑的风格特色、历史沿革,到宗教活动的演变,以及宗教与当地社会文化的相互影响,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然而,目前缺乏对莱芜宗教文化的系统性研究。例如,某座古老的寺庙,其建筑结构融合了当地的建筑风格与宗教理念,寺内保存的碑刻记载着重要的历史事件,但由于缺乏研究,这些珍贵的文化资源未能得到充分挖掘与保护。

其十三,《莱芜民俗合集》的空缺。莱芜各地风情民俗丰富多样,涵盖传统节庆习俗、民间信仰、婚丧嫁娶等生活礼俗。比如,莱芜的春节习俗中,除了传统的贴春联、吃年夜饭,还有独特的祭祀仪式和民间表演;民间信仰方面,一些地方的土地庙祭祀活动传承了数百年,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但这些民俗文化未被系统收集、整理,大多散落于民间,随着时代发展,部分民俗逐渐被淡化甚至遗忘。亟需一部《莱芜民俗合集》将这些民俗文化瑰宝汇聚在一起,展现莱芜独特的民俗风貌。

其十四,本土《莱芜泉水志》缺失。在2019年并入济南前,莱芜始终没有一部属于自己的泉水志。现存关于泉水的内容,大多收录于济南相关部门合并后编纂的书籍中,这些书籍覆盖面广但聚焦不足,难以深入展现莱芜泉水的独特魅力。莱芜泉水资源丰富,像雪野湖周边的清泉,不仅滋养了一方土地,还孕育了独特的泉水文化,如泉水灌溉的农田产出的特色农作物,围绕泉水形成的民间传说等。只有由熟悉本土文化的莱芜人主导编写,才能深度挖掘泉水背后的地理密码、文化传说,以及与当地居民生活、经济发展的紧密联系。

其十五,基层史志体系严重缺失。目前莱芜虽出版了《莱芜市志》《莱城区志》《钢城区志》等市区级志书,但在乡镇与村落层面,史志文化建设极为薄弱。2019年以前,仅诞生一部《张家洼街道志》,大量乡镇、街道的历史发展、风土人情、经济变迁缺乏系统记载。更为严峻的是,各村村志几乎空白,使得村落中传承数百年的家族故事、生产技艺、民俗传统等文化记忆面临失传风险。这种重市区轻基层的史志现状,暴露出对基层文化保护的长期忽视,若不及时填补这些史志空白,莱芜完整的历史文化脉络将出现难以修复的断层。

莱芜的历史文化犹如一座亟待开采的宝藏,然而由于研究的不系统、不深入,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正面临着被时光掩埋的风险。在此,殷切希望莱芜的专家学者们能够摒弃门户之见,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开展研究与创作。莫做无病呻吟之文,勿行高谈阔论之举,拒绝学术吹捧之风,潜心挖掘莱芜历史文化的精髓,创作更多对传承历史、推动莱芜未来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的作品。唯有如此,才能让莱芜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得以传承与发扬,让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