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脉疾病患者使用秋水仙碱获益大不大,或许使用时机说了算!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03 08:04 3

摘要:而慢性炎症不止于此,在心包炎、脑卒中以及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均起着重要作用。此外炎症与其他疾病机制如血栓形成、血脂异常均有着复杂的相互作用。

100多年前,现代病理学之父Virchow就指出,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胆固醇诱发的慢性炎症。

而慢性炎症不止于此,在心包炎、脑卒中以及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均起着重要作用。此外炎症与其他疾病机制如血栓形成、血脂异常均有着复杂的相互作用。

鉴于此,在2023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抗炎药物秋水仙碱(0.5 mg)用于降低心血管残留风险。

但是秋水仙碱相关试验结果的不一致,也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秋水仙碱什么时机启用获益更为明确?

近日,美国心脏病学会官网上一篇文章就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其中一部分试验表明,服用小剂量秋水仙碱者可降低未来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事件。

如在LoDoCo试验中,秋水仙碱显著降低了67%的ASCVD事件风险,主要由非支架相关急性冠脉综合征事件驱动。LoDoCo2试验显示,冠状动脉疾病(血管造影或冠状动脉钙化评分≥400 Agatston 单位)患者,使用0.5 mg/d秋水仙碱要比安慰剂,其ASCVD事件的复合发生率显著降低31%。这两项试验中,患者入组时临床稳定≥6个月。

但在心肌梗死后立即启动秋水仙碱治疗的患者中,结果不太一致。

比如COLCOT试验显示,在心肌梗死后(30天内)随机分配到 0.5 mg/d秋水仙碱的患者中,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复合终点显著降低23%。

而在CLEAR SYNERGY 试验中,心肌梗死后(72小时内)启动低剂量秋水仙碱,尽管C反应蛋白水平较基线显著降低(2.98 mg/dl vs. 4.27 mg/dl,PP= 0.93)。

COPS试验显示,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接受秋水仙碱治疗(首月每日两次 0.5 mg秋水仙碱,随后11个月每日1次 0.5 mg秋水仙碱),与服用安慰剂相比,未能改善12个月预后。不过,以心血管死亡替代全因死亡后,秋水仙碱组的复合终点发生率较低(5.0% vs. 9.5%,HR=0.51,P=0.019)。

对比之下,启动秋水仙碱治疗时与心肌梗死时间接近程度和治疗后C反应蛋白水平较高(秋水仙碱组平均为 3 mg/dL),可能提供了重要信号,即明确哪些患者可能获益最大的秋水仙碱启动时机是重要的。

LoDoCo2(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和 COLCOT(平均心肌梗死后13.5天)两项试验中,患者启动秋水仙碱的时间节点,均比 CLEAR SYNERGY试验更远离心肌梗死,这可能使得在使用秋水仙碱前有了更有利的基础。

COPS研究中,初始高剂量秋水仙碱随后是标准单日剂量可能有助于了解秋水仙碱启动的最佳时间。

根据早期临床试验结果,2024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和2023年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心脏病学会指南均建议考虑加用秋水仙碱来减少慢性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复发性ASCVD事件(2a级,LOE A;2b级,LOE B-R)。

同样,加拿大与南美地区的指南也鼓励几乎所有无禁忌证的冠状动脉疾病患者每日使用低剂量秋水仙碱来减少动脉粥样硬化血栓事件。

作者指出,在使用秋水仙碱之前,应需要进一步研究来明确心肌梗死后秋水仙碱治疗的最佳起始时间。就长期而言,其他因素,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达标后的残留炎症风险、脂蛋白(a)水平、载脂蛋白B100和甘油三酯或在决定开始秋水仙碱治疗时也应被考虑。

来源:The Evolving Role of Colchicine in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Management: Timing May Be Everything. ACC.Apr 07, 2025

来源:中国循环杂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