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听·评述|冒充肇事者父亲博关注 畸形流量观必须刹车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04 09:32 2

摘要:近日,江西景德镇警方查处一起令人愤慨的网络造假事件:某网民为博眼球,竟冒充"廖某某案"肇事者父亲发布不实信息。这一恶劣行径不仅是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更暴露出当前网络生态中"流量至上"的畸形价值观。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我们亟需建立更完善的法律约束和道德规范,

近日,江西景德镇警方查处一起令人愤慨的网络造假事件:某网民为博眼球,竟冒充"廖某某案"肇事者父亲发布不实信息。这一恶劣行径不仅是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更暴露出当前网络生态中"流量至上"的畸形价值观。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我们亟需建立更完善的法律约束和道德规范,让网络空间回归清朗。

一、流量狂欢背后的道德荒漠化。这起事件绝非个案。从伪造"癌症患者"人设,到冒充灾难亲历者;从编造社会事件,到消费他人痛苦——部分网络用户为获取流量已毫无底线。这种"人血馒头"式的牟利行为,折射出网络社会中道德底线的不断下移。当流量成为唯一追求,人性的温度正在被冰冷的算法所吞噬。

二、平台责任缺失助长乱象蔓延。涉事虚假信息能够快速传播,社交平台难辞其咎。当前,部分平台算法更倾向于推送具有煽动性、争议性的内容,形成"越极端越推荐"的恶性循环。虽然各大平台都建立了内容审核机制,但面对海量信息,仍存在反应滞后、识别不准等问题。平台方必须升级技术手段,建立"热点事件特别审核"机制,从源头上遏制虚假信息传播。

三、法律惩戒与信用惩戒需双管齐下。《网络安全法》《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已为这类行为划出红线。此次公安机关的快速处置值得肯定,但治理此类乱象不能止于个案。建议建立网络失信黑名单制度,对恶意造谣者实施账号封禁、限流等惩戒,并与个人征信系统挂钩,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震慑效应。

四、构建清朗网络需要全民共治。净化网络空间需要多方合力,监管部门要完善立法、严格执法;平台方要强化审核、优化算法;网民要提高媒介素养,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社会各界要共同营造"抵制低俗炒作"的舆论氛围。

结语: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更不是道德洼地。这起事件再次警示我们:在享受网络便利的同时,每个人都应守住道德底线。只有让法治利剑高悬、让平台责任落地、让网民素养提升,才能从根本上铲除"吃人血馒头"式的流量乱象,还网络空间以清朗。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守护这个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供稿:夏艳 资深传媒人)

编者按:时代在变,声音多元。从2025年5月1日起,时代传媒新媒体中心正式推出《读听·评述》栏目,以深度观察、多维解读和理性评述,记录社会变迁,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也是一个观点纷杂的时代。我们期待以专业视角梳理现象背后的逻辑,以开放姿态聆听不同群体的声音,以建设性态度探讨发展路径。《读听·评述》将融合文字、音频、数据与互动技术,打造兼具思想性和传播力的内容产品,让思考更有价值,让讨论更具建设性。

时代向前,我们与您同行,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进步。

——时代传媒新媒体中心

来源:畅聊情感事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