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两个 “董小姐” 被舆论硬绑:拆解自媒体标签化传播下的情绪收割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04 11:44 2

摘要: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两个董姓女性,把舆论场搅得天翻地覆。很多自媒体也把把两件事硬扯到了一起:协和医院的 “董小姐” 事件,和格力董事长“董大姐”的 “海龟(海归)可能有间谍” 的说法。自媒体们声称 “董小姐的事印证了董大姐的话”,这种关联虽然牵强,但其背后反映了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两个董姓女性,把舆论场搅得天翻地覆。很多自媒体也把把两件事硬扯到了一起:协和医院的 “董小姐” 事件,和格力董事长“董大姐”的 “海龟(海归)可能有间谍” 的说法。自媒体们声称 “董小姐的事印证了董大姐的话”,这种关联虽然牵强,但其背后反映了一些舆论传播的套路,咱可以分几点看明白:

董明珠海龟里有间谍惹争议

协和的 “董小姐” 叫董袭莹,因为卷入 “靠家庭背景进顶尖医学院” 的争议被关注;董明珠则是格力的 “董大姐”,她在公司内部会议上说过的 “有些海归可能是间谍”,被批评 “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自媒体发现两人都姓董,就故意把她们绑在一起,说什么 “董家姐妹花”“董姓魔咒”。其实就是借名字相似制造话题,就像有人姓王,出点事就被说 “王家怎么总出事”,完全是没啥根据的噱头。

一桩感情纠葛牵出学历大瓜

董袭莹的争议点在于:她从美国巴纳德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有关联)的经济学本科,通过国内某医学院 “4+4” 项目(跨学科学医的特殊渠道)快速成为医学博士,被质疑 “靠关系走捷径”。
自媒体却把这事和董明珠的 “海龟间谍论” 挂钩,说 “你看,海归就是有问题”。这里面偷换了概念:

学历偷换:把她读的学院和名校本部混为一谈,暗示学历 “注水”;专业偷换:跨学科学医本是正常培养方式,却被说成 “乱跨界、不专业”;群体攻击:用她一个人的问题,攻击所有海归,好像 “海归都靠特权、可能不老实”。

其实前两年有企业被海归员工泄密,自媒体就反复拿这事强化 “海归=危险” 的印象,根本不管大多数海归是正经做事的。

网络舆论战中敌人惯用的手法-偷换概念

这种逻辑很显然就是经不起推敲的,一个中国人是“间谍”,你能说所有中国人都是么?但是尽管大家都知道,这种逻辑是错的,但是接下来的对立情绪,让很多人不敢或者不愿意多说,“懒得”批驳

董袭莹事件背后,大家真正不满的是 “特权挤占资源”:普通医学生要苦读 11 年规培,她却可能靠家庭背景(父亲是院士)走捷径,4 年就拿到博士,还被曝光在医院里有特殊待遇(比如医生放下病人去安抚她)。
自媒体抓住这点,把她和董明珠的 “本土人才更可靠” 扯在一起,制造 “海归特权派” 和“本土奋斗派” 的对立。进而扩大到“有钱有势有资源的二代”与“无钱无势的普通人家孩子”的对立。而这种对立情绪,极容易带起网上的节奏,其实董大姐,也正是利用了这种“弱者有理”的“爱国情绪”。再比如前几年某高校的留学生事件。也是如此。

网上很多人一看到 “特权”“海归”“间谍” 这些词,就容易激动,懒得细想:

图省事:复杂的事想不明白,就信 “海归就是有问题” 这种简单结论;情绪传染:看到别人骂,自己也跟着骂,觉得 “大家都这么说,肯定没错”;不敢反对:反对的声音会被说成 “不爱国”“替特权说话”,慢慢就没人敢理性分析了。

这两件事被硬凑在一起,本质是自媒体为了流量,利用大家对 “不公平” 的反感,把水搅浑。我们得明白:

名字一样、标签相似,不代表事情有关联;一个海归有问题,不代表所有海归都有问题;真正该查的是 “走后门” 的特权漏洞,而不是攻击整个群体。
更重要的是,不要让情绪遮住眼睛,遇事多想想:“他们说的有道理吗?是不是在故意挑事儿?”

不要轻易被带偏了节奏

来源:李老师升学规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