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蚝岗贝丘遗址:南城胜和社区蚝岗路,年发现百越族渔猎聚落,碳十四测定距今5000年(《东莞蚝岗遗址发掘报告》,2006年)
注:本文基于县志、地区历史演变、中原人口迁移等历史信息进行综合推演。
先秦远古时期
百越土著部落活动区域。
考古支持:
蚝岗贝丘遗址:南城胜和社区蚝岗路,年发现百越族渔猎聚落,碳十四测定距今5000年(《东莞蚝岗遗址发掘报告》,2006年)
圆洲贝丘遗址:石排镇田边村圆洲自然村,出土几何印纹陶(商周时期),属南越(百越部落)文化(《广东先秦考古》,2010年)
秦汉时期
公元前214年,秦平定岭南,设南海郡,东莞属之,中原戍卒留守。
《淮南子·人间训》**补充:
"使尉屠睢(秦将领)将楼船之士南攻百越,留戍不归。"
赵氏:南越王赵佗部将后裔(《东莞赵氏族谱·源流考》)
任氏:秦军将领任嚣族人(《广东通志·氏族略》)
考古支持:寮步镇出土秦代铜戈(1987年发现,铭文"南海司空")
邓氏:西汉中期自南阳迁入(《东莞邓氏族谱》)
冯氏:汉武帝平南越后驻军后裔(《冯氏迁粤考》)
考古支持:虎门白沙出土西汉遗址。
《汉书·南粤传》**载:"高后时,禁粤关市铁器,佗乃自尊号为南越武帝,发兵攻长沙边。"
吕氏——原齐国贵族后裔(《岭南吕氏宗谱》)
程氏——赵佗丞相程秉家族分支(《东莞程氏家乘》)
考古支持:南城出土南越国"万岁"瓦当(2001年)
东汉时期中原人士避乱迁入岭南
《后汉书·循吏传》**载:"建武十六年(40年),交趾女子征侧反,九真、日南皆应之。"
陈氏——东汉建武年间(25—56年)自颍川迁入(《广东陈氏源流》)
袁氏——东汉末袁术族人南逃(《东莞袁氏军籍考》)
考古支持:麻涌东汉陶窑遗址(生产中原式灰陶)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
三国时期,孙权掌控岭南,《三国志·吴书·薛综传》**载:
"南海郡去州(广州)远,吏民多逃亡,宜选良吏镇抚。"
即吴国派中原士族南下任职。
虞氏——吴国官员虞翻族人(《岭南虞氏宗谱》)
陆氏——陆逊家族分支(《东莞陆氏源流考》)
考古佐证:茶山镇出土吴国"永安"年号砖(1998年)
晋朝
永嘉之乱(311年)引发中原士族大规模南迁。
《东莞县志·氏族》(康熙版)**载:
"东晋时,中原多故,卢、崔、李诸姓避地岭南。"
卢氏——范阳卢氏分支(《东莞卢氏族谱》)
崔氏——清河崔氏后裔(《广东崔氏迁播志》)
南朝(420—589年)
《宋书·州郡志》**载:"南海郡领县十二,东莞(注:今东莞一带)置盐官。"
南齐书·蛮传》**载:"俚人劫掠,朝廷徙中原豪强镇之。"
谢氏——陈郡谢氏武将后裔(《东莞谢氏军籍录》)
王氏——琅琊王氏分支(《岭南王氏通谱》)
隋唐时期
《广东通志·隋代》:"隋平陈后,遣官治理岭南,多有中原士人随任定居。"
张氏——隋朝官员张镇周后人(《东莞张氏源流考》)
黄氏——江夏黄氏分支(《岭南黄氏族谱》)
寮步镇出土隋代"开皇"年号砖(2003)
唐代岭南道设立,广州成为重要港口。
安史之乱(755-763年)后,北方人口大规模南迁。
东莞地区因盐业、海外贸易发展吸引移民。注:盐场名字叫靖康盐场,遗址在长安镇靖海西路。
《新唐书·地理志》明确记载:“东莞有靖康盐场,岁煮海为盐。” 作者分析了一下,大致时间是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年)开建。
《东莞县志·唐代》:"天宝后,中原多故,崔、李诸姓避地岭南。"
李氏——陇西李氏分支(《东莞李氏族谱》)
陈氏——颍川陈氏后裔(《岭南陈氏源流考》)
韩氏——昌黎韩氏族人(《广东韩氏迁播志》)
宋元时期
主要线索:盐业开发,吸引盐工南下;海上贸易,东莞为支港;宋室南迁以及珠玑巷移民。
《宝安(东莞旧名)县志》(南宋淳熙十年/1183年)载:"绍兴南渡,江浙士民避地至者众,立广、惠诸庄"。
《东莞县志·氏族志》(康熙版):"宋开禧间,南雄祸作,珠玑巷民九十七家南徙至莞,散居各乡。"
如:
何氏——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自南雄珠玑巷迁入(《东莞何氏大宗谱》)
李氏——咸淳九年(1273年)李昴英后裔定居莞城(《李忠简公家乘》)
翟氏——《东莞县志·南宋》:"淳熙间,翟氏自汴梁迁居东莞。
麦氏——南雄珠玑巷移民(《东莞麦氏源流》)
陈氏——太傅陈宜中族人(《东莞陈氏南宋遗民录》)
简氏——虎门村头村简氏宗祠(柱础为南宋原物)
赵氏——濮安懿王后裔。
至元十六年(1279年)崖山海战后,部分南宋遗民隐居东莞。此部分就不详细列举了。
"至元十六年(1279年),置东莞盐场,募灶丁煮海"
如:
王氏——盐场千户王良臣家族。
明清时期
明朝军屯
嘉靖《广东通志》卷15:"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置东莞守御千户所,军籍二千余"。
洪武年间调山西、湖广卫所军户驻防。
如:
王氏——山西
林氏——福建
袁氏——河南
苏氏——福建
士族南下
如:
朱氏——朱熹后裔两支迁入:横沥半仙山村朱敬斋支系(明初)、常平南埔村朱氏(明中期)(朱氏寻根网)
《广东通志·嘉靖版》:"正统十四年(1449年),闽粤客民聚东莞垦沙田。"
如:
王氏
林氏
清朝
迁界令(1661-1683年):沿海30里(15公里)居民内迁,康熙八年(1669年)复界后招垦,原内迁居民返回。
因迁界令的影响,虎门、长安、沙田、厚街、麻涌等沿海镇街居民内迁,长安的靖康盐场被废弃,石龙镇凭借东江水运(内河)成为迁界令后的新商贸枢纽。盐工后裔形成长安镇疍民群落,至今保留“煮海歌”民俗。
屯田政策:雍正年间招募潮州、嘉应州(今梅州)客家人开发东江三角洲。
清代客家人迁入
乾隆《东莞县志》卷3: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潮惠客民垦荒樟木头、清溪"
如:
刘氏——康熙年间自梅县迁入(《刘氏客家迁播史》)
曾氏——雍正五年(1727年)定居塘厦(《武城曾氏分支谱》)
黄氏——福建莆田迁入
罗氏——兴宁迁入
外区的土客土地争端促使的客家人迁入
凤岗曾氏: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自五华迁入,现存《曾氏围屋》(省文保单位)
清溪刘氏:嘉庆初年从惠州归善(今惠阳)迁入,保留客家山歌传统。
清朝时期,多元素的汉人迁入,形成独特的文化,如:
大岭山客家围龙屋(乾隆年建,融合广客风格)
客家话区:清溪、凤岗、樟木头
潮汕话岛:长安、虎门部分村落(闽南语系)。
清之后的演变比较清晰,族谱大多数记载详细,这个留给大家独自查阅自家族谱。
注:
1.本文为历史演变过程推演,文中提到的个别区域可能会跟现代辖区的有出入,请理性看待。
2.地区广阔,文中不一定能将所有镇区都提及,如需了解没提及的镇区,可以在评论区喊一声,到时补充。
3.个人创作,相关文献未经专家校对,请谨慎参考。
来源:俞易国学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