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26日,全球南方系列十讲的第二讲“数字技术在全球南方的开源与共享”,在华东师范大学普陀校区举办。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余南平做主讲,并在圆桌环节与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人工智能金融学院院长邵怡蕾、字节跳动智能算法产品原高级总监余祖坤、华东师范大学政治
【导读】4月26日,全球南方系列十讲的第二讲“数字技术在全球南方的开源与共享”,在华东师范大学普陀校区举办。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余南平做主讲,并在圆桌环节与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人工智能金融学院院长邵怡蕾、字节跳动智能算法产品原高级总监余祖坤、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吴冠军展开多维度讨论。约150位听友参与现场互动。上观App、央视频、华东师大微信公众号、文汇报微信公众号等同步直播,约1.5万人次观看。
本次讲座由文汇报社与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联合主办。
现将内容整理后分主讲、圆桌、提问、5分钟快评等予以分享。此为互动篇。
中国的开源技术是文化、历史中强调共同体的产物
华东师大教师戢仕铭:未来人工智能大模型是否会形成割裂式的技术发展范式,开源模式技术平权是否能真正削弱美国的技术霸权?
邵怡蕾:我们主要关注开源与闭源这两种技术范式会如何影响全球未来格局。
在世界格局重构的过程中,智能产业链联通和智能的国际贸易,这些都是未来各国交往的重要技术经济手段和地缘政治形态的重要筹码。从目前来看,开源或闭源各自会带来怎样的国际政治格局变化和经济流动变化,尚不十分清楚。
就在今天(4月26日)上午,美国几个跨国技术公司向政府提交的人工智能政策建议中,Anthropic和OpenAI强烈主导闭源,而Meta则主导开源开放的格局。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期望由政府和大型跨国技术公司共同主导世界格局重构;而在中国,DeepSeek等企业则共同积极推行开源模式生态。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人工智能政策的出发点不是为了控制,包括我们的“南南合作”和“一带一路”建设;这与美国通过技术资本体系延续布雷顿森林体系、达到技术金融控制的根本目的不同。中国始终秉持构建共同体的理念,中国文化就是共同体的文化,不是控制和殖民的文化。竞争是发展的副产品,没有单纯为了竞争的竞争。这就便于我们理解中美两个智能大国与中美跨国智能公司的根本文化基因区别。
DeepSeek等中国智能企业的高程度开源实践,在美国的文化里很难出现,这涉及技术、文化和历史。所以我认为人工智能研究者需具备跨学科视野,因为没有任何一个人和一件事不被包含在这场全球智能革命之中。梁文峰当初不会预见DeepSeek将对整个世界格局产生影响,他做着个人的贡献,然而这个贡献如今已成为重构全球技术乃至政治经济格局的重要组成力量。
续写《红楼梦》后40回,体验与AI合作的三重境界
文化爱好者徐蓉晖:我现在正尝试用DeepSeek写《红楼梦》的后40回,我认为其生成的内容质量能胜过许多再续文本,但一些红学爱好者认为AI作品过于冷冰冰。我想请教如何回应这种偏见,如何和这种负面看法去交流?
邵怡蕾:这是常见的现象,使用AI的过程体验都会经历几个转折:刚开始觉得AI惊艳,用着用着觉得效果很差,再深度使用后又觉得很好。这其实是因为AI很大程度上依赖它所被训练和与之交互的数据,最开始它读书破万卷,你一定会觉得它很好,在知识上能帮助你很多。但你和它交流不够多的时候,它是不够了解你的。
用来训练AI模型的语料库获取的通常是绝对准确的内容,但你想让它人性化,恰恰更需要运用属于人的那部分有创造力、非绝对正确、不明确的东西与它交互。这就是为什么当你跟DeepSeek交互2小时和100小时后,它给你的反馈是不同的;这100小时里,你一定在与它交流你私人的东西,例如你的看法和思想,这使得它学习到了这些,因而给出更好的回应,这也就是王国维所说的“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的三种境界。
TikTok提供人类表达交流需求,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
上海市电力公司退休职员陆浩:美国通过政治和经济手段制裁TikTok。TikTok在布局全球南方上会如何发挥作用?
余祖坤:美国政府确实采取了一些阻碍措施,但是TikTok产品扎根于用户而非政府。所以其实最先站出来保护TikTok的是美国的创作者和用户,他们在TikTok上得到过较好的体验,创作和分享满足了人类最根本的向他人表达的需求,比如前一位听众说她想写《红楼梦》的后40回,是想告诉别人她的思考。那些用户发朋友圈分享跳舞、做饭等日常,其他人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满足人性的根本需求,这才是TikTok存在下去的底层逻辑。
其次,它的交流形式是基于视频的形态,这是更广泛、更通用的语言。以上两点促使它的全球化趋势势不可挡,在全球南方也不例外。虽短期人为受阻,但长期定会广泛传播。
机器学习比人快,人学习的意义是人机共学
同传翻译牛旭林:目前流行的AI本质涉及算力、算法、数据,处于不断改进和发展的阶段,对于更多普通人,是否有必要从底层原理去掌握它?
余南平:大模型或者人工智能本身是技术的高度集成、往前走的形态,很难用某一种范式来规范,但它对整个社会的冲击非常大。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我们不需要也不可能知道黑盒子里到底怎么勾连,甚至连开发者也不知道——为什么如此多数据喂给神经网络后,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涌现”。
但这里又有个悖论,你在学习,大模型比你学习得更快更好,那人学习的意义何在?其实要想更好地使用大模型,必须有足够知识输入才能提出很好的问题,要在这个智能时代生活得更好,首先要让自己的大脑“涌现”,然后再让大模型“涌现”,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人机和谐。
所以,我认为大部分人不必从底层原理学习人工智能。但对于人工智能的全球治理,算法管理者需要搞清楚,制定好的监管框架,让它既能发展又不会产生过多的负面影响,我们希望是人机和谐,机器是帮助人的客体、人仍是主体的世界。
不发达地区,数字技术使用场景更为广泛、更为需要
华东师大传播学院本科生叶翰霖:贫困地区存在数字劣势的群体,如何让他们被看见和被听到,在智媒语境下更好地生存?
邵怡蕾:我分享两个案例。
例子之一是中国很多的大企业,包括现在人工智能大厂,正在做很有社会责任感的下乡实践。例如腾讯的元宝已经“下乡”了,它在教村民如何智慧地养猪、如何提高种子收成率。我认为正在发生的一切,正是在中国社会文化语境下的行世哲学——一个也不落下、大家一起好,而不是只有贵的地方才用得起。
人工智能技术一旦价格下来了,在农村就有无比广阔的应用场景,例如人工智能如何应用于农业、生态、医疗,帮助稀缺资源智能化地服务贫困区域,比如人工智能医生下乡比普通医生下乡更广泛可行,这就是一个非常广阔而惠民的应用场景。所以,在相对不发达地区,它的使用场景要远高于发达地区,只是未被我们这些城市居民所注意到。
第二代大模型会更多呈现小众文化,需要人机共努力
提问中的随机性火花,吸引着观众
例子之二是小众文化如何在人工智能大模型这一波潮流中不被挤走?大模型像个海绵,吸收了人类所有的文明,然后挤干水分,留下的就是大众知识文化的平均值。现在复旦、华东师大有很多学者,他们就在收集各种小众文化的视频,反向传播回大模型。因为通过人为给大模型更多相关小众内容的representation,大模型就会收录,其输出的回答也会变得完善、完整以及人性化。现在很多人不再做互联网的SEO(搜索引擎优化),而是做大模型的SEO,让更多的小众文化,低代表性的知识都能被模型看到,记录在神经网络上。
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人类不想要一个同一化、没有多样性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因为所有社会的风险抵抗能力皆来自多样性。因此,第二代大模型可以反向喂给它多样性,例如输入一个失传的语言,又比如既给大模型看图书馆的电子书,也给它看纸质书。还有那些非常多的没有数字化留存下的知识、没有被拷贝的书……只要有越来越多人每天做一点这样的事情,文化就会被注入回去。
更加值得问的问题是,现在模型只追求正确与效率,我们能把“爱”注入回模型吗?我们得告诉它什么是爱啊!这些事情我觉得不是不可能,只是需要人文和技术的共同合力才能发生。
反向侵夺技术产权案例,显示南南合作中挑战与我包容策略
本市大学生吴毅凡:一些国家一边享用中国廉价硬件,一边禁用中国的软件服务。对此中国该如何面对?
余南平:一方面,DeepSeek等中国产品得到全球众多国家的应用;但另一方面,的确有些国家将之视为一种风险工具。
当我们把一项国际公共产品或开源式人工智能技术提供给全球很多国家使用时,会顾虑到技术粘性风险,被技术输出国形成的产业生态反向侵夺技术产权。例如有些国家接受我国上一轮科技产业投资时,通过强制性技术转移政策获取我国新能源汽车、智能手机等领域的技术优势,与自身丰富的生产场景结合,快速复制后建立了自己的生产体系。这确实侵害了我国技术知识产权,已非真正意义的南南合作范畴。
当然我们知道,在全球南方体系中和谐合作是主流,但在海量人口和疆域广大的全球南方国家,总有对中国不友好的国家。而我们中国拥有智能手机、智能汽车、光伏风能等新能源生产技术,但从未如西方宣称的那样使用过所谓技术霸权。
作为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余南平工作室领军人物余南平教授一直在为关税反制出谋划策
中国对美实施了对等关税反制,但是我们并未要求全球南方国家和我们形成关税反制联盟,我们国家主席出访东南亚时,只强调双边合作,对方与其他国家怎么谈,我们不干涉,这就是处理南南合作中,中国特有的态度。展示我们高度的包容性,因为我们相信自己的实力。
最后,随着技术发展和用户群的扩大,一个助力生产、贸易、金融定价的体系生态必然形成,它具有自然发散性,其强大的竞争力一定会对既有的西方技术霸权提出挑战。许多全球南方国家还在观望状态中,中国的企业会从挫折中也汲取教训,下一步选择能合作、易合作、司法有保障、且与中国友好的国家,继续深化合作,而这些合作成果也是有目共睹的。小的负面挫折不会影响南南合作总体发展趋势。
AI技术赋能下,小语种学习者会拥有更多就业机会
南京高校教师朱宇博:在全球南方数智化背景下,外语尤其是小语种专业的学者如何参与其中?或者说全球南方数智化领域的前沿学者对我们外语人有何期待?
邵怡蕾:关于小语种专业的去向,是最近提问较多的话题。
我是学计算机出身,过去十年、二十年,大家都觉得大学选热门的金融、计算机专业就很有就业保障,但现在这两个行业可能是受到冲击最大的,尤其是计算机行业。相反,大家觉得小语种就业导向非常少,限制似乎很多,但你会发觉,所有与文化有关的专业行业,接下来都会非常抢手,因为你手上突然间有非常多原来没有的工具。
假如你是一位外语系的学生,毕业后能干的事情比原来多得多,不仅可以做翻译,prompt提示词工程还能辅助你完成写作,文生图、文生视频又能帮助你做小语种的视频和剧目。借助AI工具,你可以完成许多原来做不了的事情,当然前提是你对文化有非常深入的了解,其他行业和学科的人可能就做不了你能做的事。
大家也在讨论文科是否会衰竭,很多人都认为文科无用,但我觉得并非如此。与人们印象中的传统文科不同,结合了AI技术的文科会有更多表达方式和表达能力。当你掌握小语种,你在文化交流上会有更大的潜力,用100小时的DeepSeek之后,就会发觉原来你有100个别人不能做的职业,这是因为你所拥有的是模型没有处理过的数据。但是对于处理重复性高的数据的工作,这样的人类工作的稀缺性在人工智能时代会低很多。
因此现在需要进行转型,从自我设限中挣脱,并且要积极拥抱AI工具。就像刚才这位听众说她和DeepSeek一起续写《红楼梦》后40回,可能原来没有这个工具,她根本不会想到这个project,也根本无法单人用一个月的时间完成这个项目。所以想象空间是很大的,只要你敢想就永远有创新。
作文考试将来或就是用AI写作,善用工具是上策
华师大宝山实验学校初二叶准一:网上有说法“毁掉这一代孩子的是算法太强”,我也用AI写作文上交,请问我们学生如何避免过度依赖AI和短视频,而正确使用AI来提升自己的学业?
余祖坤:非常精彩的问题,让我想起我小时候面临要不要学珠算的选择。我能用计算机为什么要学珠算呢?虽然你现在觉得大模型帮你写作文可能影响了你的表达,但当大模型成为一个基础设施——就像电一样,每个家庭、每个人都会有,那你为什么不用它来写作文呢?因为你也有广阔的发挥空间。
你怎么提问大模型、让它帮你写,这才是最关键的。你问得越好,他答得就越好,所以将来比拼的不是写800字作文的能力,而是你用大模型能把一件事情做得更好的能力,比如说刚才就有听众续写了《红楼梦》后40回。我甚至认为,以后考试的方法就会改变。为何要考写800字作文,这是当时的历史形态下的产物。而站在整个文明的角度来思考,你会发现技术改革一定会发生,而且拥抱它是没错的。
第二点,我想呼应一下邵院长讲的大模型,它其实对你的影响没有那么强,它是一个被动式、响应式的工具,它不像一个人,哪怕是一个三个月的宝宝,你不问他问题,他都会找你、他会哭,对不对?所以人类是有主动性的,你有自主意识,这个就是你的优势。所以我认为工具的使用不会影响到你的学习,反而你要去拥抱它,这样中国的学生与其他国家相比,能力就会变得更强。静止的知识,以后大模型随时都能给你,方法论和你自己对世界的认知才是最重要的。
至于短视频的影响,在数字化时代,每个人都要学会控制信息的过载和服务的过载,这也是人类的教育中自控力和自主意识的重要性。
全球南方文化的载体必然是多模态大模型
上师大教师佟亚洲:南方国家的多样化的思维品质是不是AI时代的一种财富?
邵怡蕾:所有的民族、所有的国家都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传承方式,如果去非中国的异域,你观察到的东西一定是非常独特的,而且除文字外有多元的承载形式。与现代教育强调文字不同,在更加传统的一些国家,比如舞蹈、音乐、习俗中都带有很大信息量,只是我们的技术此前没有收录到这些。
我觉得很有可能在南方国家的这些小文化非常丰富,在这种文字资料不够多的地方,大模型的形式可能就不一样,它不一定是用文字训练的,可能是用视频、录像这些非常特殊不同于现代教育的事物所训练,因为这些学习基于实践,背后都是带有逻辑和认知的,只是它的表现形态未必是文字。所以我想可能未来会看到在许多南方国家,国家AI它可能是一个多模态的大模型,它的图像、影像类、实用类的这些数据量可能与文字类的、理论类的是并重的。
来源:文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