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总听老人们说:“一瓶水不响,半瓶水晃荡”。这虽然是一句源自民间的谚语,但却生动比喻了人们对知识,或者能力的自我认知偏差。通俗的说,就是越是不懂的人,往往也越是自信。
邓宁-克鲁格效应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从“无知者无畏”到“智者谦卑”的转变。
我们总听老人们说:“一瓶水不响,半瓶水晃荡”。这虽然是一句源自民间的谚语,但却生动比喻了人们对知识,或者能力的自我认知偏差。通俗的说,就是越是不懂的人,往往也越是自信。
与这句谚语相近的观点,被称为邓宁-克鲁格效应。而它的核心思想可以说与这句谚语高度契合。两者都共同揭示了人类认知中一个深刻的矛盾:越是浅薄者越容易张扬,越是深厚者越倾向于谦逊。
1、一起离奇的抢劫案
在开始本文前,我们讲一个1995年发生在美国的离奇抢劫案。
一天下午,美国匹兹堡的一家便利店发生了一起离奇的抢劫案。一名男子在光天化日下未做任何伪装,径直走向收银台,用手枪威胁店员交出现金。
这原本就是一宗普通的抢劫案,为什么说它离奇呢?是因为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在抢劫过程中,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他全程直视监控摄像头。甚至在逃跑前,还不忘对着镜头得意的笑了笑。
结果大家都可知了,警方仅用了一小时,便通过监控录像锁定了嫌疑人——44岁的麦克阿瑟·惠勒(McArthur Wheeler)。
当警察冲进他家时,惠勒震惊地喊道:“我明明涂了柠檬汁啊!你们怎么可能看到我?”这个回答多么像《皇帝的新装》里,那位聪明的国王。
这究竟是为何呢?原来,惠勒从一则“柠檬汁可作隐形墨水”的生活小技巧中得到“灵感”:他认为将柠檬汁涂在脸上,就能像隐形墨水一样避开监控。甚至在被捕后他仍坚持自己的“科学理论”,直到警方播放监控录像,这时他才意识到自己错得离谱。这可真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但是这起荒诞的案件,却引起了康奈尔大学心理学家大卫·邓宁(David Dunning)的注意。他与研究生贾斯汀·克鲁格(Justin Kruger)开始思考:为什么有些人在明显缺乏能力的情况下,反而表现出惊人的自信?
2、实验揭开认知迷雾
为了更进一步揭示这种现象,1999年邓宁和克鲁格设计了一系列实验,实验从逻辑推理测试、语法测试和幽默感测试三方面展开,让三组成员进行解答和自我评估。
然而得到的结果,却令人震惊,得分最低的12%参与者,普遍认为自己的表现优于66%的人 。而实际得分前25%的“高手”,却普遍低估自己的相对排名 。
3、邓宁-克鲁格效应告诉我们,越是不懂的人,也越自信。
心理学研究发现,当个体缺乏某个领域的专业知识时,他们同时也失去了评估自身能力的标尺——这种"双重认知缺陷"形成了令人震惊的闭环:越是知识匮乏的人,越无法察觉自身认知的漏洞,就像身处没有镜子的房间,永远看不见脸上的污渍。
用大白话说就是,越是不懂的人,也就越是自信。
我们经常说,初生牛犊不怕虎,难道牛犊真的是因为勇气吗?仔细想想,让牛犊不怕虎的恰恰是它的无知。
这就像生活中许多人总喜欢指点江山,敢对一知半解的事情侃侃而谈,而往往那些行家大v,反而很低调。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这些人开悟了,所以他们承认自己还有不懂或不足的地方,所以更应该谦虚的精进。
在前两年加密货币炒作热潮中,83%的新手投资者自认为深谙金融规律,而实际亏损率却高达91%。这些数据也印证了,培根四百年前的预言:“一知半解比彻底无知更危险,它让人产生征服真理的幻觉。”
好了,今天就聊这么多,下篇文章我们接着这个话题,继续聊聊一个人从“无知者无畏”到“智者谦卑”的开悟过程。
无聊的守店人,喜欢书法、喜欢阅读、喜欢写作。虽无聊,但还算有趣,如果你觉得本文不错,欢迎留言和点赞!
来源:大吉说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