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五一,山岳型景区迎来大批游客。在八达岭长城、黄山、泰山这些热门景点,游客们体验到了一种别样的登山方式——穿戴外骨骼机器人登山。这种设备被形容为“登山外挂”,通过机械结构或电机驱动,能够降低20%-40%的体能消耗,瞬间在户外圈爆火。
五一 “登山神器”火了
今年五一,山岳型景区迎来大批游客。在八达岭长城、黄山、泰山这些热门景点,游客们体验到了一种别样的登山方式——穿戴外骨骼机器人登山。这种设备被形容为“登山外挂”,通过机械结构或电机驱动,能够降低20%-40%的体能消耗,瞬间在户外圈爆火。
在黄山体验过的李女士感叹道:“抬腿时明显感觉有股力量在推,爬到山顶都没出汗!”景区运营方表示,单日设备租赁量已突破500人次,热门时段还需提前预约。这股热潮从年初就已显现:清明假期,庐山、贺兰山等景区开始试点外骨骼租赁,需求出现爆发式增长;五一期间,八达岭长城景区、大茅山风景区等多个景区也推出“外骨骼”登城服务。
市场上,相关产品同样火爆。近日,杭州程天科技推出的2500元消费级外骨骼产品,15秒内售罄数百台现货,该公司称,现在还有几百人正在排队预定下一批,市场的火爆程度远超预期。深圳肯綮科技表示,“在五一之前,交货时间压力大得难以想象”,订单量激增,月产几千台仍供不应求,生产线扩建至5500平方米。
行业人士预测,一场由硬科技驱动的户外革命悄然降临,五一文旅需求爆发将带动外骨骼机器人使用率和订购率再度提升,有助于后续普及。
资本市场:概念股火爆
外骨骼机器人是一种可穿戴式机器人设备,将人和机械动力装置整合在一起,增强人的运动能力,在医疗、制造业、军工、消费品等领域有明确的需求和广泛的应用潜力。
来源:方正证券研报
随着外骨骼机器人在五一假期的爆火,相关概念股在资本市场也热了起来。4月最后一个交易日,人形机器人、外骨骼机器人方向领涨,倍益康、宏昌科技、振江股份、龙溪股份、新兴装备等十余股涨停,恒而达、斯菱股份、伟思医疗等多股涨超10%。多家机构预测,外骨骼机器人产业将迎来快速发展,相关企业有望成为资本市场的明星。
外骨骼机器人的爆发绝非偶然。全球老龄化加剧、劳动力成本上升及户外经济扩张,共同催生这一蓝海市场。据方正证券测算,全球户外人群达9.2亿,若以1%渗透率、5000元单价计算,2030年仅运动场景市场规模即可突破700亿元。而若叠加医疗康复、工业助力等场景,整体规模将与人形机器人赛道比肩,迈向千亿级。
目前,外骨骼机器人已广泛应用于医疗康复、养老助行、工业生产、户外运动等多个领域。在医疗领域,外骨骼机器人可以帮助行动不便的患者恢复或提升行走能力;在养老领域,外骨骼机器人能够助力老年人更轻松地行走,提高生活质量;在工业领域,外骨骼机器人可以减轻工人负担,提高工作效率;在户外运动领域,外骨骼机器人则为登山、徒步等运动提供了全新的体验。
来源:方正证券研报在景区的应用方面,外骨骼机器人租赁模式逐渐兴起。以泰山为例,景区投放的外骨骼机器人每小时租金约30元左右,吸引了大量游客体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降低,外骨骼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将进一步拓展,市场需求也将持续增长。
上市公司布局加速
A股市场中,多家公司已提前布局外骨骼机器人领域,部分企业的产品已在市场中崭露头角:
1.探路者:2024年12月,探路者集团发布下肢外骨骼,与迈宝智能联合研发完成,具有行走辅助、上山蹬地辅助和下坡支撑缓冲功能。该产品能够自主识别用户的多种运动状态,并自动切换助力模式。探路者还积极与多家景区和养老机构洽谈合作,预计未来产品销量将迅速增长。
2.振江股份:海普曼机器人(上海)是振江股份控股70%的子公司,专注于外骨骼机器人的智能控制算法及仿生学设计的研究。海普曼机器人在外骨骼领域的创新不仅提升了机器人本身的智能化水平,同时也并将其与生物学的最新研究相结合,从而实现更高效、更灵活的操作。主要应用领域为工业和医疗康复。通过不断的技术迭代和完善,海普曼旨在将外骨骼机器人的生产成本压缩到一个合理的水平,使得这一先进科技更加普及;并且背靠振江股份的资本与资源支持,能够确保研发和量产能力。今年5月预计小批量出货交付C端客户,年内可能批量量产。
3. 精工科技:专用设备行业龙头企业,国内唯一的千吨级碳纤维系列产品生产商。表示外骨骼机器人即将重磅发布,与复旦大学项目组及外方正在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智能腿项目”的合作。
4. 肯綮科技(未上市):核心业务登山助力外骨骼机器人,掌握人体工学仿生机械、自学习运动增强AI算法,适配泰山、黄山等景区场景。2025年预计销量达10万台,单日体验人次超500,景区合作覆盖率超60%。公司消费级登山机器人π在2025年春节期间投入泰山景区应用,获得主流媒体连续报导。
5.新松机器人:推出仿生外骨骼,采用步态专家系统,支持按键、PAD 等多种控制方式,已在养老机构试点。
技术突破与市场爆发
外骨骼机器人正经历从“实验室科技”到“消费级产品”的质变,三大趋势推动行业跨越临界点:
1. 技术突破轻量化与智能化。碳纤维、钛合金等新材料将设备重量从早期10公斤降至1.8-2.5公斤,续航从2小时延长至8小时。
2. 消费级市场爆发。此前外骨骼主要集中在医疗(45%)和工业(35%)领域,但2025年成为消费级元年。程天科技等推出千元级产品,通过景区租赁降低体验门槛,形成“试用-复购-家庭购买”的消费链路。还有机构预计预计,外骨骼机器人家庭渗透率将提升,成为继扫地机器人后的新智能家居品类。
3. 政策与资本双轮驱动。中国“十四五”规划将外骨骼纳入重点工程,多地将其纳入医保报销范围;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人工智能+文旅”融合,景区智能化改造补贴达12亿元。一级市场同样火热:2024年以来,机器人赛道融资火热,程天科技等外骨骼机器人企业获得亿元融资。
迎来发展新机遇
从泰山盘道到八达岭长城,外骨骼机器人正以“登山神器”的身份走入大众视野。这场由技术创新与政策红利驱动的产业变革,不仅重塑着户外运动的体验,更打开了万亿级市场的想象空间。
随着材料、AI、电池等技术的突破,外骨骼机器人有望从景区走向工业、医疗、民生等更多场景。对于投资者而言,在技术壁垒与场景裂变中寻找确定性机会,或将捕获下一个十年的“硬核赛道”。
来源:AI行研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