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在课堂上喊“灭日本”的教授走了七年:他用一生死磕的真相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04 16:25 3

摘要:他是艾跃进,1958年,天津南开区一个两居室的家里,一个冬天出生的婴儿,注定不平凡,父亲是老兵,母亲是工人,家里没多少书,但全是“重的”。

文:水木史记

编辑:水木史记

——《前言》——

他不是将军,却讲军事,不是英雄,却被学生称为“战士”。

他讲课像打仗,讲到病床边都不撤退。

他做的事很小,结果却很大。

——《壹》——

他是艾跃进,1958年,天津南开区一个两居室的家里,一个冬天出生的婴儿,注定不平凡,父亲是老兵,母亲是工人,家里没多少书,但全是“重的”。

《毛选》《资本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堆在角落,从不落灰。

他七岁看不懂字,听父亲讲《地道战》的故事,眼睛发亮,八岁开始背《论持久战》,十二岁能复述《实践论》段落。

1976年春天,周恩来逝世,天津街头黑纱低垂,哀乐不断。

他没哭,却决定骑自行车去北京,家人拦不住,他说,“我不去,心里难受。”他骑了三天,带着馒头和咸菜,晚上在邮局门口打地铺。

到了北京,他站了三个小时,手冻红,脸上是土,十八岁的他,第一次对国家有了清晰的归属感“我读书,不是为了混日子,是为了有一天能顶上。”

从此之后,他只认准一件事:“为国家服务,是知识分子的底线。”

他不爱热闹,进南开哲学系,是因为想研究思想,结果被分配教军事理论,他一开始拒绝,说自己不懂。

校领导回答:“没人懂,所以让你懂。”

1986年,他刚留校任教,军事理论课,一周两节,没人听,教室空荡,“全校最冷的课”,排在最热的下午,老师讲战术,学生写作业。

——《贰》——

那天,他站在讲台上,第一次课,讲了十分钟。

没人抬头,他没发火,下课后,他写了一句话贴在教室后门:“尊严只在剑锋之上,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

第二节课,来了五十人,第三节课,教室坐满。

他开始自己写教材,学校没预算,他自己拿出积蓄,一万五千元,在当时可以买两套房,他买书、请人、调研、录像。

他申请开设“军事学硕士点”,这是全国第一所非军事高校的尝试。

很多人不看好,有人甚至说他“哗众取宠”,他不争辩,只说:“我上课让人听得进去,就值。”有一节课,他讲“城市巷战”。

他播放电影《黑鹰坠落》中的一段交火场面。

暂停后问学生:“如果你在车上,敌人用火箭筒从四楼打你,你逃吗?”学生回答五花八门,他冷冷一句:“你不是主角,导演不会放你走。”全场静了十秒。

然后他展开讲述“信息化战争”中的传感器、夜视仪、GPS反干扰。

这是第一次,南开的学生知道原来军事不等于口号,等于科技、心理、决策、语言,他推行纪律,学生请假需要说明原因。

课堂标语是:“逃课即逃兵。”

他带学生参观军事博物馆,看抗美援朝、两弹一星,背后还安排退伍军人现场讲解,有人觉得他太激进,他回复:“国防不是口号,是看你愿不愿意站着活着。”

最出名的一次课堂,是在烈日下操场上讲“军人的疼痛阈值”。

他自己做示范,用鞋底抽打手掌,疼到发红,他举起手说:“疼是人的本能,忍是军人的选择。"学生看着他,眼神变了。

——《叁》——

他是那种从不请假的人,哪怕嗓子哑、头晕、低烧,也穿着西装准时走进教室,2014年,他在讲课中突然停顿,脸色发白,靠在讲台边。

他没下课,下课后直接去了医院,胃镜结果出来,医生说:“胃癌,晚期。”

四分之三的胃需要切除,他没有告诉学生,他只是请了一个月病假,回来后,人瘦了一圈,说话慢了一点,衣服宽了一码。

他笑着说:“年纪大了,换套装备。”学生信了。

没人知道,他每次上完课就去病房输液,早上五点在病床上写教案,吃不下饭就喝点糖水,他不愿让学生看到他虚弱的样子。

2015年秋,他病情加重,体力明显下降。

学校建议他休养,他说:“我讲不动可以坐着讲,坐不动可以视频讲。”他把摄像头装进病房,在住院期间连线课堂,带着输液管,一边讲战略防御,一边吸氧。

有一次,视频课中突然断线,学生慌了,赶去医院。

他靠在病床上,呼吸急促,说:“没事,是网掉了,内容讲到哪了?”学生眼圈红了,他却指着课本说:“别哭,有用的在这儿。”

2016年,病情恶化,医生建议进入缓和治疗阶段。

他拒绝,他用尽所有清醒的时间,做一件事,改教案,他要求助理帮他打印讲义,一页页修改,用铅笔圈、注释、改词。

他最常写的词是:“重复”“没劲”“换成例子”。

他怕的是,死得太快,教案没写完,他住院那天,有个学生发信息说:“老师,我要入党,您能帮我见证吗?”他立刻答应。

那天傍晚,病房灯光昏暗。

他穿着病号服,把党旗挂在输液架上,艰难举手,颤声念完誓词,护士在门外哭了,他只说了一句:“人活着,不只是为了活着。”

他最后一次公开露面,是在南开校友会的邮件里。

那封邮件里,他留下十二个字:“不要怀念我,要成为我,超越我。”2016年4月,他去世,床边堆着一摞讲义,有的还没来得及装订。

他的手机上,最后一条备忘是:“礼仪课加一节手势规范。”

——《肆》——

他是一个大学教师,但他说自己更像“兵教头”。南开大学军事理论课从最不受欢迎,变成了选课爆满的热门。

南开成了全国第一个拥有军事学硕士点的普通高校。

他的课程视频在B站、知乎、微信上广泛流传,标题从来不带他的名字,却字字金句:“尊严不是说出来的,是扛出来的。”

“语言是武器,别让它变成遮羞布。”

他不教学生当兵,但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责任,他不教打仗,但让人明白,思维、表达、意志,是现代“战争”的核心。

艾跃进去世后,南开每年邀请国防领域专家讲课。

他的教学内容被整理成教材,成为多所高校的参考课程,他的课被拍成短视频,评论里,最多的一句是:“他讲的是战争,也是活法。”

他的妻子,在南开马克思主义学院任教

很多年里,他们的生活围绕一个中心:教学,他走后,她继续教课,仍然在课堂上讲“表达”“责任”“信念”。

有人说,艾跃进是“红色教育的象征”。

这不是赞美,是现实,他的讲义、笔记、课程视频、改过一遍又一遍的讲稿,如今在档案室里堆满文件柜。

他真正留给学生的,是方法、是态度、是选择的勇气。

不是“怀念”,是“继承”,不是“纪念”,是“超越”,他不是伟人,他只是,把教书这件事,做到极限。

来源:水木史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