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不戴,‘五毒’来害”啥意思?明天立夏,古人经验还管用吗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4 18:03 2

摘要:马上立夏了,作为夏季的首个节气,民间有许多与之相关的俗谚。古人将立夏视为"万物至此皆长大"的转折点,此时气温攀升、雨水渐丰,农事活动也进入关键期。古人历来讲究顺应自然规律,所以在民间形成了诸如吃立夏饭、秤人祈福等诸多节气风俗,更流传着不少与驱邪避害相关的智慧俗

马上立夏了,作为夏季的首个节气,民间有许多与之相关的俗谚。古人将立夏视为"万物至此皆长大"的转折点,此时气温攀升、雨水渐丰,农事活动也进入关键期。古人历来讲究顺应自然规律,所以在民间形成了诸如吃立夏饭、秤人祈福等诸多节气风俗,更流传着不少与驱邪避害相关的智慧俗谚。而题中所说"立夏不戴,'五毒'来害"便是其中之一,那么它究竟是什么意思?又有哪些故事呢?

立夏通常在每年公历的5月5-7日,而今年立夏定在5月5日13点57分,作为万物进入旺盛生长期的标志,立夏的气温显著升高,湿度也明显增大,形成夏初最为明显的湿热环境。根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此时"蝼蝈鸣,蚯蚓出",从惊蛰开始醒来的的蛇虫鼠蚁在此时开始活跃起来,蚊虫也开始大量繁殖。其中,尤以夏季的“五毒”最为人们忌惮。

所谓"五毒",指的是蛇、蝎、蜈蚣、壁虎、蟾蜍,它们都属于是变温动物,地表温度决定了它们的活动周期。以毒蛇为例,有学者研究发现当环境温度达到15℃时,其代谢速率会成倍飙升,使得它们的攻击性显著增强。现在到处都是马路楼房,人与车辆,动物的生活范围大幅缩小,五毒反而并不常见了。但古时候条件落后,树林茂密,杂草丛生。无论是农耕的田地还是人们生活的场所,五毒都有可能随时出现,尤以夏季最为明显。这些毒虫现在看来大多不会惊恐,但古时候医疗条件落后,不慎被咬大多有性命之忧,所以每逢夏季,古人的头等大事之一就是防“五毒”。

题中所说的“立夏不戴,“五毒”来害”,所谓的“戴”最初是指戴艾草编的花环或者佩戴装有艾草的香囊的节气风俗。后来泛指在门头或屋檐下悬挂放置艾草、菖蒲等有驱虫避邪的植物的习俗。这是古人夏季驱赶“五毒”,保护家人平安最为普遍的做法。那么,这样做真的有用吗?

答案是肯定的,现代科学研究发现艾草和菖蒲中都有抑制害虫的成分。比如艾草中就有桉树脑和樟脑两种具有显著驱蚊效果的成分。而菖蒲中则有一种叫细辛醚的成分,也能对害虫活动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古代卫生条件有限,毒虫叮咬可能导致疟疾、痢疾等传染病的大面积传播。在古代,这些传染病的致死率极高,所以古人又将五月称之为“毒月”。而艾草和菖蒲无疑最大限度的降低了毒虫侵扰的风险,所以在几千年的历史中,艾草和菖蒲一直都是古人夏季的“护身符”。

虽然现在科技发达,人们住在高楼大厦,“五毒”的概念也变得模糊起来。但实际上,在江西、湖南等地,仍有不少农村家庭依旧保留着立夏挂艾的传统。在农村,蛇虫鼠蚁的活动范围并没有像都市那样大幅缩减。挂艾戴艾等节气风俗依旧能够提醒村中孩童小心毒虫,这也是这些风俗能够流传千年的价值所在。

来源:古今三千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