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芝罘:谁说90后不“恋旧”?她在葫芦非遗里编织青春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04 18:17 1

摘要:葫芦者,福禄也。葫芦形状似“吉”字,具有吉祥之意,谐音“福禄”,也常用于祈求富贵绵延,自古便是中华文化中吉祥寓意的载体。在所城里大街非遗工坊内,烟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葫芦雕刻第五代传承人宋梦璐以刀为笔,将这份千年文化基因镌刻进每一道纹路,更以年轻视角赋予传统工艺

葫芦者,福禄也。葫芦形状似“吉”字,具有吉祥之意,谐音“福禄”,也常用于祈求富贵绵延,自古便是中华文化中吉祥寓意的载体。在所城里大街非遗工坊内,烟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葫芦雕刻第五代传承人宋梦璐以刀为笔,将这份千年文化基因镌刻进每一道纹路,更以年轻视角赋予传统工艺鲜活生命力。

从父辈技艺到青春接力

“浮雕是最难的,它讲究立体感的精准把控,一刀错,整个作品就废了。”1998年出生的宋梦璐,自幼便在父亲宋玉良的工作台边长大。他们的葫芦雕刻手工艺都是家族传承,作为烟台市非遗葫芦雕刻第四代传承人,宋玉良的刻刀下既有《八仙过海》的飘逸神韵,也有《金刚经》的庄严法相。耳濡目染间,宋梦璐的童年记忆里满是葫芦去皮时清脆的沙沙声,以及父亲手持刻刀时专注的侧影。

幼时,她就学着大人在庙会摊位上售卖葫芦,为突破技艺边界,宋梦璐系统学习葫芦种植、选材、加工全流程。从育苗、采摘、去皮、晒色到打磨,经过十余种工序烙刻加工而成。经此处理,天然植物葫芦色泽愈加明亮,成色金黄,能在其外表上绘制各种图案,克服了传统葫芦外形单调的缺点,且葫芦烙画保质期长,不用任何着色,自然、古朴、典雅而又独具特色。她坚持“因材施艺”,甚至将书法中的阴雕、阳雕、镂空技法融入雕刻。

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

“传统工艺要走进现代生活,必须‘破圈’。”宋梦璐大胆将朱砂、桃核等元素与葫芦结合,设计出手串;将葫芦雕刻与软陶、掐丝珐琅工艺碰撞,推出“九龙盛世”这一跨技艺代表作——铜丝掐出龙纹,五彩石填充龙鳞,历时4个月打磨出1米高的艺术珍品。

“以前葫芦制品多是中老年人喜欢,现在我们要覆盖全年龄段。”宋梦璐的创新不止于工艺,她更瞄准年轻市场,开发手机链、耳钉、发簪等“潮品”,葫芦冰箱贴、书签等文旅爆款紧跟市场需求,甚至与面塑相结合将生肖、卡通形象“小多妹”融入设计,让葫芦从“中老年专属”变身“Z世代新宠”。

90后匠人的管理型传承

大学期间,她学习工商管理专业,却将课堂知识转化为非遗传承的实践智慧:“学工商让我懂得如何管理工坊,如何让传统技艺被更多人接受。”为扩大影响力,她在大学期间就开始创办非遗社团,带领同学体验雕刻、烙画工艺,与父亲共同走进烟台大学授课,以“主讲+助教”模式吸引数百名学员。

如今,她的创新脚步从未停歇,未来计划推出速写人像定制服务,将照片转化为雕刻图案。她的葫芦作品声名远播,远销北京、上海、湖南、广州,甚至漂洋过海销往日本、新加坡,始终供不应求。从家族工坊到非遗课堂,从庙会摊位到国际展台,这位年轻匠人正以刀为舟,载着葫芦雕刻的千年文脉,驶向更广阔的天地。

来源:芝罘湾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