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事南京一大叔25年卖600万个鸡蛋饼挣4套房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4 13:34 2

摘要:在南京的烟火深处,藏着一个关于坚持与奋斗的故事。1999 年,年仅 25 岁的王克兴,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与忐忑,带着仅有的 2000 元积蓄,从安徽农村来到了繁华的南京城。彼时的他,或许从未想过,自己会在这座城市书写一段属于鸡蛋饼的传奇。

一、凌晨 5 点的摊位:当 600 万个鸡蛋饼揉成生活的模样

(一)5 平米小店的逆袭:从安徽汉子到南京 “饼王”

在南京的烟火深处,藏着一个关于坚持与奋斗的故事。1999 年,年仅 25 岁的王克兴,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与忐忑,带着仅有的 2000 元积蓄,从安徽农村来到了繁华的南京城。彼时的他,或许从未想过,自己会在这座城市书写一段属于鸡蛋饼的传奇。

初到南京,王克兴在秦淮区的巷口租下了一间仅有 5 平米的铁皮棚,这便是他梦想启航的地方。狭小的空间里,面粉袋与煤炉相依,简陋的案板上整齐摆放着 6 个搪瓷盆,里面分别装着他精心调制的秘制酱料、新鲜现切的葱花以及爽脆的腌萝卜丁。这些看似普通的食材,在他的手中,即将被赋予独特的生命力。

每天凌晨,当整个城市还在沉睡,王克兴就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揉面、摊饼、加料,每一个动作都熟练而流畅,那是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积累下来的技艺。起初,小店的生意并不如想象中顺利,客源稀少,收入微薄,但王克兴从未想过放弃。他坚信,只要用心去做,就一定能做出让顾客满意的鸡蛋饼。

时光流转,王克兴的坚持和努力逐渐得到了回报。他的鸡蛋饼凭借着独特的口感、实惠的价格以及真诚的服务,在街坊邻里间口口相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光顾他的小店。曾经无人问津的 5 平米铁皮棚,逐渐成为了这条巷子里最具人气的地方。

如今,这里早已不是当年那个简陋的小摊,玻璃橱窗上贴着的 “今日第 328 个鸡蛋饼” 计数牌,见证着小店每日的热闹与繁忙。墙面上挂着的 4 本红通通的房产证,更是记录着王克兴从安徽农村到城市扎根的艰辛历程,那是他用 25 年的汗水与坚持换来的成果,也是他人生中最耀眼的勋章。曾经的安徽汉子,已然成为了南京街头人人皆知的 “饼王” ,他的故事激励着无数在城市中奋斗的人,让人们相信,只要心怀梦想,脚踏实地,再平凡的工作也能创造出不平凡的价值。

(二)数字背后的昼夜:每天 70 个饼的 “时间魔法”

600 万个鸡蛋饼,这是一个令人咋舌的数字。若将这些饼一个个排列起来,或许能够绕南京城数圈。然而,在这惊人数字的背后,是王克兴 25 年如一日的坚守与付出。用计算器简单一算:600 万个饼 ÷25 年 ÷365 天≈日均 65.7 个 。但熟悉王克兴小店的老顾客都知道,这个数字只是一个平均值,在实际经营中,每天的销量会因各种因素而有所波动。

在暴雨天,南京的街头行人匆匆,但王克兴的小店前却依旧排着长队。为了满足顾客的需求,他会比往常多准备 20 个饼,即便雨水打湿了他的衣裳,他的双手也从未停下,熟练地为每一位顾客制作着鸡蛋饼,那温暖的香气,在雨中弥漫开来,驱散了人们心头的阴霾。而寒暑假期间,学生们都放假了,小店的客源减少,销量也随之减半。但王克兴并不气馁,他依然早早地来到店里,认真准备每一份食材,等待着那些熟悉的面孔再次出现。

对于王克兴来说,每天早高峰的 90 分钟,才是真正的 “黄金时段”。在这个时间段里,上班族们行色匆匆,都希望能在上班前吃上一份热气腾腾的鸡蛋饼。王克兴的小店前总是人来人往,他需要在这短暂的时间里,为尽可能多的顾客制作鸡蛋饼。他的双手在案板与铁锅之间快速舞动,面糊在铁锅中迅速成型,鸡蛋液 “滋滋” 作响,葱花与酱料的香气瞬间弥漫在空气中。在这紧张而忙碌的 90 分钟里,王克兴仿佛拥有了 “时间魔法”,将每一个鸡蛋饼都制作得恰到好处,满足了顾客们的味蕾,也为他们开启了美好的一天。

寒来暑往,铁锅里的油香从未缺席过南京的晨雾与暮色。案板上的面粉印,如同岁月的痕迹,见证了王克兴 25 年的辛勤劳作。这些鸡蛋饼,不仅是他谋生的手段,更是他编织幸福生活的丝线。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他用 600 万个鸡蛋饼,织成了 4 套房的地基,也织就了自己和家人安稳的未来。他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平凡人在平凡岗位上的坚守与力量,只要心中有梦,脚下有力,再平凡的日子也能闪闪发光。

二、从 “糊口” 到 “匠心”:让鸡蛋饼卖出品牌的 3 个秘诀

在竞争激烈的餐饮市场中,为何王克兴的鸡蛋饼能脱颖而出,不仅成为周边居民的早餐首选,还能在 25 年间创造出如此惊人的销售业绩呢?这背后,离不开他对品质的执着坚守、对性价比的精准把握以及对服务的用心经营。

(一)25 年不变的 “味觉密码”

在王克兴看来,食材的品质是决定鸡蛋饼口感的关键。面粉,他必选安徽老家的中筋粉,这种面粉做出的面饼口感筋道有嚼劲,麦香浓郁,每一口都能让人感受到家乡的味道。鸡蛋只用郊区农户直供的土鸡蛋,这些土鸡蛋的蛋黄饱满,颜色金黄,富含多种营养物质,打散后倒入锅中,瞬间便能散发出浓郁的蛋香,为鸡蛋饼增添了丰富的口感和醇厚的味道。

而葱花,更是王克兴精心挑选的。他每天凌晨 3 点,都会亲自前往菜市场,挑选红头细葱。这种葱的葱味浓郁,口感鲜嫩,切成小段后撒在鸡蛋饼上,不仅为鸡蛋饼增添了一抹翠绿的色彩,更在高温的作用下,散发出独特的香气,与面饼和鸡蛋的香味相互交融,让人回味无穷。

除了食材的精心挑选,王克兴的秘制酱料更是鸡蛋饼的灵魂所在。这酱料历经 3 次改良,每一次都凝聚着他对顾客口味的深刻洞察和对品质的不懈追求。1998 年,为了增加酱料的酱香味道,他在配方中加入了豆瓣酱,这一小小的改变,让鸡蛋饼的味道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深受顾客喜爱。随着时间的推移,年轻顾客的群体逐渐扩大,他们对辣度的需求有所不同。于是,在 2010 年,王克兴微调了酱料的辣度,使其更符合年轻人口味,这一调整,成功吸引了更多年轻顾客的光顾,让小店的生意更加红火。

到了 2023 年,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王克兴又研发出了零添加的儿童款酱料。这款酱料不添加任何防腐剂和人工色素,采用天然食材熬制而成,味道鲜美,健康又营养,让家长们放心地给孩子购买。许多老顾客都说:“哪怕闭着眼吃,也知道这是老王的饼。” 这份独特的味觉记忆,不仅是王克兴 25 年坚持品质的见证,更是他赢得顾客信赖的关键所在。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王克兴用他对食材和酱料的执着,为顾客们守住了一份不变的美味,让每一个品尝过他鸡蛋饼的人,都能感受到那份浓浓的匠心和温暖。

(二)把 5 元生意做成 “性价比哲学”

在物价不断上涨的今天,许多小吃摊位的价格也水涨船高。然而,王克兴的鸡蛋饼基础款却始终保持在 5 元 —— 鸡蛋 + 面饼 + 酱料,加料另算。这个价格,在如今的南京街头,显得格外亲民。周边摊位的价格从 3 元涨到了 8 元,可王克兴却不为所动,他深知,对于许多顾客来说,一份价格实惠的鸡蛋饼,不仅是满足味蕾的需求,更是一种生活的慰藉。

为了在保持价格优势的同时,保证小店的盈利,王克兴把成本账本记得比教科书还细。每一项食材的价格波动,他都了如指掌。当面粉价格涨了 30% 时,他没有选择跟风涨价,而是通过优化和面配方,减少面粉的损耗,从而降低成本。他经过多次试验,发现调整面粉和水的比例,不仅能保证面饼的口感,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面粉的用量。同时,他还学会了巧妙利用面粉的剩余边角料,制作一些小点心,既避免了浪费,又增加了小店的收入。

煤气价翻倍时,王克兴果断换上了节能灶。这一小小的举措,不仅降低了煤气的消耗,还为他节省了不少成本。他深知,在餐饮行业,每一分钱的成本都至关重要,只有精打细算,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而他最绝的 “半蛋策略”,更是体现了他对性价比的精准把握。单点加蛋 2 元,双蛋 3.5 元,这种价格设置,既满足了不同顾客的需求,又提升了客单价。对于那些食量较小的顾客来说,单点一个鸡蛋就足够了;而对于食量较大或者喜欢吃鸡蛋的顾客来说,双蛋的选择则更加划算。通过这种巧妙的定价策略,王克兴成功地吸引了更多的顾客,让他们在享受美味鸡蛋饼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小店的实惠。据他透露,通过这一系列的成本控制和价格策略,小店的毛利率稳定在 65% 以上。在这个看似微薄的利润空间里,王克兴用他的智慧和努力,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商业奇迹。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是一份小小的鸡蛋饼,只要用心经营,把握好性价比,也能在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

(三)5 平米空间的 “服务经济学”

在王克兴的小店,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尽管空间狭小,顾客却总能感受到一种别样的舒适和便捷。这一切,都源于他自创的 “三步取餐法”。左手接钱找零,右手同时烙饼刷酱,余光扫向排队人群预判需求。这看似简单的动作,却蕴含着王克兴多年的经验和对顾客需求的深刻理解。在早高峰的忙碌时段,他的双手仿佛拥有了自己的节奏,快速而准确地为每一位顾客服务,大大缩短了顾客的等待时间。

对于熟客,王克兴更是用心。不用顾客开口,他就知道 “张老师少辣多醋”“李阿姨不要葱”。这份细致入微的关怀,让顾客们感受到了家一般的温暖。在这个快节奏的城市里,一份小小的鸡蛋饼,因为王克兴的用心服务,成为了顾客们心中的一抹温情。

疫情期间,餐饮行业遭受了巨大的冲击。然而,王克兴却凭借着他的智慧和勇气,推出了 “无接触套餐”。他用保温袋免费配送周边 1 公里,确保顾客能吃上热气腾腾的鸡蛋饼。同时,他还充分利用 2000 人的微信私域,通过线上宣传和推广,吸引了更多的顾客下单。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他每天都会在微信上与顾客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意见,不断改进自己的服务。靠着这份坚持和努力,他的小店销量恢复速度比同行快 40%。

在王克兴看来,服务不仅仅是提供一份食物,更是建立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连接。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 “服务经济学” 的真谛:用心服务,赢得顾客的信任和忠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无论是寒冬酷暑,还是疫情肆虐,他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用一份份美味的鸡蛋饼,传递着温暖和力量。他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通人在平凡岗位上的不平凡之处,只要用心,再小的生意也能做出大文章。

三、14 口之家的 “饼香传承”:比房子更贵重的财富

(一)从 “单打独斗” 到 “家庭企业”

随着小店生意的日益火爆,王克兴一个人渐渐有些力不从心。这时,家人的支持成为了他最坚实的后盾。如今,摊位后不再是王克兴孤单的身影,而是站着三个人,形成了一个默契十足的小团队。儿子负责收银兼直播,他熟练地操作着收款设备,同时还热情地与直播间的观众互动,分享着小店的故事和鸡蛋饼的制作过程,吸引了更多的粉丝关注;儿媳则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意和才华,专注于研发新品,她不断尝试将各种新颖的食材与传统鸡蛋饼相结合,推出了诸如榴莲鸡蛋饼、肉松海苔鸡蛋饼等特色口味,满足了不同顾客的个性化需求,为小店注入了新的活力。

而老伴则专门负责切配食材,她动作娴熟地切着葱花、准备着酱料,确保每一份食材都新鲜、干净,为鸡蛋饼的美味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这个 14 口之家,每个人都有着明确的分工,大女儿凭借着出色的财务管理能力,负责掌管小店的财务大权,她精心核算每一笔收支,为小店的稳定运营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二儿子则奔波于各地,积极拓展供应链,寻找更优质、更实惠的食材供应商,确保小店的食材供应稳定且品质优良。

就连 7 岁的孙子,也会在周末来到店里帮忙递纸巾,他那稚嫩的小手,传递着的是对家庭事业的热爱和支持。老辈传下的 “不偷工、不欺客” 家训,被王克兴精心写成书法,高高地挂在收银台上方。这不仅是对家人的一种提醒,更是对每一位顾客的承诺。在这个小小的摊位上,一家人齐心协力,将一份普通的鸡蛋饼生意,做成了一个充满温暖和凝聚力的 “家庭企业” 。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家庭的力量和传承的意义,让这份小小的鸡蛋饼,承载着更多的情感和价值。

(二)房子之外的 “城市归属感”

第四套房的购置,对于王克兴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这套房子买在摊位对面的小区,落地窗前,他能清晰地看见自家小店的招牌。每当清晨的阳光洒在窗户上,他站在窗前,看着楼下忙碌的小店,心中满是感慨。他说:“第一套房是让家人有地方住,那时候,一家人挤在狭小的出租屋里,生活虽然艰苦,但却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当我用自己的努力买下第一套房时,那种喜悦和安心,至今难以忘怀。第二套是给儿子结婚,我希望他能有一个温馨的家,开启属于他的幸福生活。第三套给父母养老,他们辛苦了一辈子,是时候享受天伦之乐了。而第四套嘛 ——” 他微微顿了顿,眼神中透露出坚定和自豪,然后指指玻璃上的 “金陵老字号” 铜牌,“是想让孙子知道,爷爷在这个城市,真的留下了点什么。”

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王克兴从一个外来务工者,逐渐扎根、成长,拥有了自己的事业和家庭。这四套房,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财富,更是他在这座城市奋斗的见证,是他融入这座城市的象征。他用 25 年的时间,在南京这座城市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印记,让家人在这个城市有了归属感。而这份归属感,也将激励着他继续前行,为家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如今,他的鸡蛋饼已经成为了南京街头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吸引着无数游客和市民前来品尝。他的故事,也在这座城市里口口相传,成为了人们心中奋斗和坚持的榜样。在未来的日子里,王克兴相信,只要一家人团结一心,他们的鸡蛋饼生意会越来越好,他们在这座城市的生活会更加幸福美满。

四、当鸡蛋饼摊成为 “人生教科书”:给年轻人的 3 条创业启示

王克兴的故事,如同一本生动的 “人生教科书”,翻开它,我们能从中汲取到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对于那些怀揣创业梦想的年轻人来说,这不仅仅是一个成功的案例,更是一盏照亮前行道路的明灯,为他们指引着方向,传递着力量。

(一)把 “小生意” 做成 “长生意”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许多网红店如潮水般涌现,又迅速消失,半年换一波招牌的现象屡见不鲜。然而,王克兴的鸡蛋饼摊却如同扎根在南京街头的一棵大树,稳稳地屹立了 25 年,连招牌都未曾更换过。在接受采访时,他曾感慨地说:“风口会停,但人总要吃饭。” 这句朴实的话语,蕴含着深刻的商业智慧。在他看来,比起追逐那些转瞬即逝的流量和风口,他更相信 “回头客的胃”。

25 年的时光,王克兴用他的坚持和用心,积累了 3 万熟客。这些熟客,就像他的忠实粉丝,无论风雨如何,都会前来光顾他的摊位。据他透露,这些熟客贡献了 70% 的营收,成为了他生意的中流砥柱。同时,他的小店在美团上的评分始终维持在 4.9 分的高分,这是顾客对他品质和服务的高度认可。在这个充满诱惑和不确定性的商业世界里,王克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 “长期主义” 的价值。他没有被短期的利益所迷惑,而是专注于做好每一个鸡蛋饼,用心服务每一位顾客,用时间和品质赢得了顾客的信任和忠诚。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是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生意,只要我们坚守初心,持之以恒,也能做成长久的事业,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二)细节里藏着 “护城河”

在竞争激烈的餐饮市场中,如何才能脱颖而出,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呢?王克兴给出了他的答案:关注细节。他深知,在产品和服务日益同质化的今天,细节往往决定成败。别人用塑料袋装饼,他却选择用定制棉纸袋。这种棉纸袋不仅防油透气,能更好地保持鸡蛋饼的口感,还印着小店的二维码,方便顾客下单和了解更多信息。一个小小的包装,却体现了他对品质的追求和对顾客体验的关注。

别人天亮出摊,他却提前 1 小时支锅。在凌晨的黑暗中,他就已经开始忙碌,只为了赶在环卫工上班前备好热乎饼。这份贴心的关怀,让他赢得了环卫工们的喜爱和信赖,也为小店树立了良好的口碑。甚至连锅铲,他都经过精心挑选,选用加重款。他说:“颠锅省力,饼受热更匀。” 这些看似 “没必要” 的讲究,却在无形中提升了鸡蛋饼的品质和口感,成为了同行难以复制的竞争力。

在商业竞争中,细节就是我们的 “护城河”。它虽然微小,却能汇聚成强大的力量,保护我们的市场份额,赢得顾客的青睐。王克兴的故事提醒着每一位创业者,要学会关注细节,从细微之处入手,不断优化产品和服务,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把 “苦日子” 揉进 “甜滋味”

创业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王克兴也经历过无数的艰难困苦,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积极的心态,把 “苦日子” 揉进了鸡蛋饼的 “甜滋味” 里。凌晨 4 点揉面的手,曾在冬天裂出十道口子,那钻心的疼痛,让他刻骨铭心。但他从未抱怨,只是默默地贴上创可贴,继续工作。暴雨冲毁摊位时,他蹲在地上,心疼地捡着没泡水的鸡蛋,那一刻,他的心中或许充满了无奈和心酸,但他没有被困难打倒,而是迅速收拾好摊位,重新开始。

如今,在直播时,他会对着镜头展示手上的老茧,自豪地说:“这是时间给手艺人的勋章。” 这些老茧,见证了他的辛勤付出,也承载着他的奋斗历程。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创业路上的每一份努力和坚持,都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化作甜蜜的回报。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我们保持积极的心态,勇敢面对,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当我们在鸡蛋饼里看见光

王克兴的故事,就像一部真实版的励志传奇,没有惊心动魄的商战,也没有一夜暴富的神话,有的只是日复一日的坚守与付出。他用 25 年的时间,将小小的鸡蛋饼摊,变成了一个城市的温暖符号,也将自己的生活,过成了无数人向往的模样。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总是被各种 “快速成功” 的故事所吸引,渴望找到一条通往财富与荣耀的捷径。然而,王克兴的经历却让我们明白,真正的成功,往往藏在那些看似平凡琐碎的日常里,藏在每一个用心制作的鸡蛋饼里,藏在每一次真诚的微笑和贴心的服务里。它需要我们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用时间和汗水去浇灌,用坚持和努力去耕耘。

下一次,当你路过街角的小吃摊,不妨停下匆忙的脚步,仔细观察一下那些忙碌的身影。也许,他们就是下一个王克兴,正在用自己的双手,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而我们,也能从他们身上,汲取到继续前行的力量,相信只要心怀梦想,脚踏实地,生活总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来源:美食百家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