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两个多月,回了三次前单位,一次比一次难过,可我还要常回去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01 21:58 3

摘要:我叫张福生,今年刚退休两个多月。三十七年的国营轧钢厂会计主管,我的人生几乎都奉献给了这座钢铁厂和那一本本厚重的账册。

最后一次回去

"老张同志,您又来啦?"李小燕从会计室探出头,露出一个礼貌而尴尬的微笑。

我叫张福生,今年刚退休两个多月。三十七年的国营轧钢厂会计主管,我的人生几乎都奉献给了这座钢铁厂和那一本本厚重的账册。

刚参加工作那会儿,改革开放的春风才刚刚吹来,我那时还留着一头乌黑的头发,穿着发白的蓝色中山装,骑着二八自行车,风风火火地奔走在厂区的土路上。

如今,头发白了,腰也弯了,眼前的厂区却变了模样——柏油马路取代了土路,高大的厂房外墙刷上了明亮的色彩,连大门口那株老槐树都比我高出许多。

今天是我第三次回单位。第一次,是退休一周后借口取遗落的老花镜;第二次,是说要整理历年的账本资料。

这一次,我实在找不出什么正当理由,只好说是来看看大家伙儿。其实,心里头那股子放不下的劲儿,大概只有自己明白。

我推开自己曾经坐了二十多年的办公室门,愣住了。原本摆放我办公桌的地方,堆满了纸箱和废旧器材。

那扇朝南的窗户前,我总爱在冬日里晒太阳的位置,如今堆着一摞摞的废旧凳子。墙角那盆我精心照料了十几年的吊兰不见了踪影。

"张主管,这间屋子改成储物间了。"跟在我身后的李小燕小声说道,"新来的王厂长说资源要利用起来,闲置房间要充分利用。"

"嗯,应该的,应该的。"我挤出一丝笑容,喉咙却发紧,胸口像压了块石头。

三十七年来,我每天早上七点半准时坐在那张桌子前,日复一日地核对数字、记账、做报表。计划经济那会儿,厂里的每一分钱流向我都清楚。

后来市场经济来了,我又自学了新会计制度。办公室里的一切都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墙上挂着的那张全厂先进工作者合影,桌角被我不小心磕出的缺口,窗台上那盆吊兰,都记录着我平凡而又充实的岁月。

"张主管,您要不去会计室坐坐?大家正好都在呢。"李小燕看出了我的心思,善意地提醒道。

"好啊,好啊。"我点点头,跟着她往会计室走去。

路过大院时,看到几个年轻工人在搬运设备,个个膀大腰圆,汗水湿透了背心。我不由得想起了当年的自己,也是这般充满干劲。

"李师傅,把那台电焊机搬过来!"一个年轻的工段长喊道。

记忆一下子被拉回到1978年,那时我刚从农村来到城里,被分配到轧钢厂。那会儿,广播里播放着《东方红》,车间里传来机器的轰鸣声,工人们挥汗如雨,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

"哎,张主管,您看今年的电脑账务系统升级了,比以前方便多了。"李小燕的声音将我从回忆中拉回现实。

会计室里,几个年轻会计正对着电脑屏幕忙碌,键盘敲击声噼里啪啦,像极了当年我们用算盘打账的声音。

"现在都用这个'云会计'系统,数据一输入就自动生成报表,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手工计算了。"李小燕向我介绍道,脸上带着自豪。

年轻人的解释让我有些迷糊,但我装作听懂了的样子,连连点头。那些晦涩的专业词汇像是一道无形的墙,将我与这个新时代隔开。

当年,从手工记账到电子计算器,再到电脑记账,每一次变革我都紧跟时代步伐,可如今这"云会计",却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陌生。

"您看,这个季度的报表已经出来了,比咱们以前提前了两周呢。"一个叫小赵的年轻会计兴奋地向我展示屏幕上的数据。

我凑近一看,那些密密麻麻的数字和图表与我熟悉的大相径庭。当年那厚重的账本、工整的手写数字,如今都被这虚拟的电子数据取代了。

"挺好,挺好。"我干笑两声,心里却五味杂陈。

我在会计室坐了不到半小时,就感觉自己像个多余的人。年轻人们忙着处理工作,虽然嘴上说着"张主管您多指导指导",眼神却飘忽不定,显然是礼貌多于真心。

"你们忙,我去其他地方转转。"我起身告辞,没人挽留。

走出会计室,我漫无目的地在厂区闲逛。曾经熟悉的每一个角落都在悄然变化——老式的集体宿舍变成了员工活动中心,曾经的大食堂改成了现代化自助餐厅,连当年我和工友们常去的小卖部都变成了自动售货机。

路过机修车间时,我看到了老王。王德海比我大两岁,是厂里的老师傅,手上的老茧比年轮还清晰。

"老张!"他远远地向我挥手,"好久不见啊!"

"是啊,退休后就没怎么见面了。"我走过去,两人握了握手。

"听说你这是第三次回厂里了?"老王笑着拍了拍我的肩膀,"我都回来五次了,每次都说是来取东西,其实就是想看看。"

我们相视一笑,眼神里都有对方读得懂的落寞。

"走,去老地方坐坐。"老王拉着我往厂区后面的小树林走去。那里有几张水泥长凳,是我们当年午休常去的地方。

长凳还在,只是周围的小树已经长成了大树,投下一片清凉的阴影。我们并排坐下,老王从口袋里掏出一包"红梅"香烟,递给我一支。

"现在厂里不让抽烟了,咱们偷偷的。"他压低声音,像个做坏事的孩子。

我们点燃香烟,熟悉的味道在舌尖回荡。这牌子的烟我抽了三十多年,从两毛钱一包涨到现在的十几块,它见证了物价的变迁,也见证了我们的青春流逝。

"老张啊,你说咱们这些老家伙退休了,是不是就真的没用了?"老王吐出一口烟圈,目光悠远。

"话不能这么说,咱们是功成身退,该让年轻人挑大梁了。"我说着官话,心里却认同他的感受。

"可我这心里头空落落的,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以前天天扳手起,锤子落,虽然累,但充实啊。"老王叹了口气,"现在在家闲着,整天被老婆支使着收拾这个擦那个,比上班还累。"

我点点头:"我也是。退休前想着终于可以歇歇了,好好享清福。可真退下来才发现,习惯了忙碌的日子,突然闲下来反而不自在。"

"是啊,早上醒来,不用定闹钟,不用赶班车,整个人都没了精神头。"老王说着,弹了弹烟灰,"前几天我孙子问我,'爷爷,你以前在工厂做什么啊?'我给他讲我修过的那些机器,他听得一愣一愣的,说爷爷真厉害。那一刻,我心里头别提多美了。"

我笑了笑:"咱们这一代人,就是苦了点,但值得。看着厂子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心里头有成就感啊。"

"可惜现在都是年轻人的天下了,他们懂电脑,会外语,我们这些老古董插不上手啊。"老王的声音里带着几分无奈。

"时代不同了,咱们跟不上也正常。"我安慰道,却也说服不了自己。

我们又聊了许多,从当年的知青下乡,到改革开放初期的激情岁月,再到九十年代的下岗潮。两支烟抽完,夕阳已经西斜,给厂房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

"时间不早了,回家吧,再不回去老伴该念叨了。"老王站起身,拍了拍裤子上的灰尘。

"嗯,回去吧。"我点点头,心里却不愿离开。

临走前,我们又去看了看各自曾经工作过的地方。老王的机修车间已经全部自动化,过去需要三四个人手工操作的工序,如今一台设备就能完成。

而我的会计室,电脑取代了算盘,年轻人的欢声笑语取代了我们当年严肃的工作氛围。世界在变,只有我们这些老人,还停留在过去的记忆里。

回家的路上,天空飘起小雨。初秋的风吹在脸上,让我想起了1982年踏入轧钢厂的那个秋天。

那时厂区刚建成,树还没长高,我和几个年轻会计挤在一间简陋的办公室里,用算盘打得噼啪响。老会计手把手教我们如何核算成本,如何平衡账目。

后来电子计算器来了,再后来电脑来了,我们这些老人跟着时代一步步往前走。可现在我被时代甩在了后面,像个跟不上队伍的老兵,只能目送大部队远去。

"回去干嘛?又没人请你去。"妻子李秀芝正在厨房里择菜,头也不抬地说。她比我小三岁,退休已经两年,如今在社区当志愿者,每天忙得不亦乐乎。

"就是想看看。"我脱下雨衣,挂在门后的钩子上。那是我们结婚时买的老式钩子,木质的,上面雕刻着简单的花纹,用了三十多年依然结实。

"有什么好看的?人家年轻人自有年轻人的一套。"她放下菜刀,擦了擦手,转身看着我,"老张,你这是舍不得那个会计主管的位子吧?"

"哪有?我就是..."我一时语塞,不知道该如何解释这种复杂的心情。

"我看你是闲得慌。"李秀芝将切好的青菜倒入锅中,发出"滋啦"的声响,"明天跟我去老年大学报个班吧,书法、太极拳,你自己选。那么多退休的老同志都去了,有说有笑的,多好。"

"我不去,那都是老头老太太扎堆聊天的地方。"我有些抗拒,觉得那不是我应该去的地方。

"你现在不也是老头子了吗?"李秀芝白了我一眼,"四十年前我嫁给你的时候,你也是这么倔。那时候让你上夜校学习新会计制度,你死活不去,说自己年纪大了学不会。结果呢?不照样成了厂里的会计高手?"

她这么一说,我想起了那段拼命学习的日子。改革开放初期,新的会计制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我抱着厚厚的教材,在昏黄的台灯下学到深夜。

那时候,家里还住在厂里分的集体宿舍,两室一厅,厨房和卫生间都是公用的。儿子刚出生不久,常常半夜哭闹,我和李秀芝轮流哄他,困得眼睛都睁不开,却依然坚持学习和工作。

"那时候不一样,那时候我年轻,有干劲。"我嘟囔着,却也知道妻子说的有道理。

"你现在就不年轻了?六十岁,在咱们这代人里算什么?我七大姑家的老头子,七十多了还天天去公园打太极拳呢。"李秀芝将炒好的青菜盛到盘子里,香气四溢。

我没吭声,只顾低头吃饭。现在的青菜没有小时候在农村吃的那么香了,或许是我的味蕾也老了吧。

晚上睡觉前,我发现我那个用了十几年的公文包不见了。那是1997年,厂里效益好那会儿发的福利,深棕色牛皮,虽然边角已经磨损,但质量上乘,我一直爱惜地使用着。

"你那包我收起来了,"李秀芝边整理被褥边说,"都磨破了,看着碍眼。明天咱们去商场,我给你买个新的。"

我知道她是怕我明天又带着包回厂里去,可我没说什么,只是在黑暗中睁着眼睛到了深夜。窗外偶尔传来几声狗叫,和当年厂区宿舍楼下的声音如出一辙。

那时候,每到发工资的日子,我就会将一沓沓钞票装进这个公文包,小心翼翼地护送到每个车间。工人们排着队,拿着工资条,脸上洋溢着笑容。

"老张,今年奖金能发多少啊?"他们会这样打趣我。而我则故作神秘:"多少不知道,但肯定比去年多!"

周末,儿子张小军回来吃饭。他在互联网公司上班,总是神神叨叨地说些我听不太懂的话。一进门就拿出他那个薄得像纸片的笔记本电脑,啪嗒啪嗒地敲着键盘。

"爸,您退休了不如开个网店吧,就卖您那些木雕小玩意儿。"儿子指着我书架上摆的几个小木雕,是我闲暇时的爱好,"现在手工艺品挺受欢迎的,而且您这手艺不错,做的那个'福'字木牌,我发朋友圈都有人问哪买的呢。"

"那不是专业的,就是消遣。"我有些不好意思,觉得自己的手艺拿不出手。

"退休了不就该找点乐子吗?"儿子笑道,"您别整天想着回厂里,那边早就不是您熟悉的地方了。现在是互联网时代,您得往前看。"

我想反驳,却又不知从何说起。是啊,轧钢厂已经不是我熟悉的地方了,那我该去哪儿呢?

"爸,您看这个。"儿子递给我一个平板电脑,上面是一个网页,"这是我给您注册的淘宝店铺,名字叫'福生木艺',怎么样?"

我看着屏幕上陌生的界面,心里既感动又忐忑。儿子这是好意,但我真的能驾驭这些新事物吗?

"小军,你爸这个人啊,从来不服老。"李秀芝插话道,"当年厂里第一批装电脑,他非要第一个学,熬了多少夜我都记不清了。"

儿子笑着看我:"那爸,您这次也不能认输啊。我教您怎么拍照、上传商品、和客户聊天,很简单的。"

看着儿子和妻子期待的眼神,我心里的坚冰开始融化。也许,是时候接受这个新时代了。

晚上,我从箱底翻出了那本记录了三十七年工作心得的笔记本。一页页翻过去,从手写到打印,从简单的记账法到复杂的财务分析,每一页都凝结着我的心血。

翻到最后几页,是我退休前记录的几条感悟:

"会计工作重在细心、耐心和责任心。"

"数字会说话,账本是企业的晴雨表。"

"跟上时代步伐,不断学习新知识。"

最后一条写于退休前一周:"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三十七年,无怨无悔。"

我合上笔记本,决定明天最后一次回轧钢厂。

第三天早上,我破天荒地刮了胡子,换上了那件深蓝色的西装,那是退休仪式上穿的,如今还很新。李秀芝没问我去哪,只是默默地给我准备了早餐——小米粥、咸鸭蛋和我爱吃的老豆腐。

"中午回来吃饭吗?"她问。

"回。"我点点头,心里已经有了计划。

这次我没有任何借口,直接去了会计室。李小燕他们正为季度报表忙得焦头烂额,脸上带着疲惫和紧张。

"张主管,您来得正好!"小赵看到我,像是看到了救星,"这个成本核算怎么都对不上,您能帮忙看看吗?"

我没想到自己还能派上用场,心里一喜,立刻坐到电脑前。虽然界面陌生,但账务原理是相通的。我很快找出了问题所在——一个小小的公式错误导致了整张表格的数据偏差。

"原来是这样!"小赵恍然大悟,"张主管,您太厉害了!我们折腾了一上午都没发现。"

会计室的年轻人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向我请教问题。我一一解答,那种久违的成就感又回来了。

忙碌了一上午,我将那本笔记交给了小赵:"这是我这些年的一点心得,也许对你有用。"

小赵接过本子,翻了几页,眼睛亮了:"张主管,这里面记的供应商信用评估方法太实用了!我们公司最近正在筛选新供应商,这个方法可以帮我们节省很多时间。"

"年轻人,会计不只是记账,更是管理。好的会计能帮企业省钱、控风险。"我拍拍他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

临走前,李小燕问我:"张主管,您还会再来吗?"

我微笑着摇摇头:"不了,今天是最后一次。不过如果你们有问题,可以打电话给我。"

走到厂门口,我回头望了望那座伴随了我大半生的厂房。秋风吹过,几片黄叶打着旋儿落下来。围墙上的标语从"为四个现代化而奋斗"变成了"创新引领未来",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没人能阻挡。

"时间到了,就得走。"我对自己说,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厂门。

一周后,社区老年大学开了个"职业生涯分享会",李秀芝硬拉着我去了。没想到台下坐满了退休的老同志,还有不少年轻人。

轮到我发言时,我讲起了那些年如何在物资紧缺时期平衡账目,如何在改革开放初期适应新政策,如何一步步学习新技术...台下不时响起笑声和掌声。

"记得1986年,我们厂第一次安装电脑。那台机器比现在的冰箱还大,开机要等五分钟,存储一份文件还得用软盘。"我回忆道,引来一片笑声。

"那时候我们几个会计围着电脑,像看稀罕物一样。厂长专门派我去市里参加培训,学了两个星期,回来就成了'电脑专家',教其他人怎么用。"

台下的老同志们纷纷点头,那段日子他们也经历过。年轻人则睁大了眼睛,仿佛在听一个遥远的故事。

"这四十年,我从农村娃成长为会计主管,见证了国家从贫穷到富强,亲历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虽然现在退休了,但我依然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讲完后,几个年轻人围上来问问题。其中一个小伙子说:"张爷爷,我们公司也需要您这样有经验的财务顾问,可以请您每周来指导一下吗?"

我惊讶地看着他:"你们不嫌我老吗?"

"怎么会!您的经验是无价的财富。现在很多年轻会计只会操作软件,不懂背后的原理。我们需要像您这样的'活字典',带我们少走弯路。"小伙子诚恳地说。

还有人问我是否可以开设一个会计经验分享的公众号,记录我这些年的工作心得。我听得一头雾水:"公众号是什么东西?"

年轻人们哈哈大笑,耐心地给我解释。社区的李主任也凑过来,说可以帮我申请一个"银龄讲师"的岗位,去职业学校给学生们上课。

回家路上,李秀芝挽着我的胳膊,笑着说:"看吧,退了休也有退休的好。"

"是啊,没想到啊。"我感慨道,"一辈子做会计,临了还能发挥余热。"

"那是,咱老张的本事,哪能说没就没?"李秀芝得意地说,"对了,儿子昨天打电话来说,你那个网店已经接到三个订单了,让你抓紧做几个木雕。"

"真的?"我有些不敢相信,"谁会买我那些小玩意儿?"

"人家就喜欢你这种手工的,有年代感。"李秀芝拍了拍我的手,"晚上咱们商量商量,再设计几款新的。"

回到家,我打开儿子教我用的智能手机,点开那个叫"淘宝"的应用。果然,有三条消息提示,是客户询问木雕的事情。

我小心翼翼地按照儿子教的方法回复,手指有些颤抖,生怕按错了什么。但看着屏幕上客户发来的感谢,我心里涌起一股久违的成就感。

晚上,我将那本会计笔记放回了书架,又拿出了尘封已久的木工工具。工具箱里有锤子、凿子、砂纸,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买的,质量上乘,至今依然锋利。

我选了一块上好的榆木,准备雕刻一个"福"字挂件。刀锋切入木料,发出"唰唰"的声响,木屑纷飞,带着特有的香气。这是一种全然不同于会计工作的体验,但同样需要专注和耐心。

李秀芝端来一杯热茶,放在我手边:"别太晚,注意眼睛。"

窗外,繁星点点,与四十年前我刚来轧钢厂时看到的一样明亮。只是那时的我,正值青春年少,满怀对未来的期待;而如今的我,虽已两鬓斑白,却依然对生活充满热情。

天空蓝得格外深远,秋风不再那么凄凉。我想起了我的老办公室,想起了那些熟悉的数字和账本,它们已经成为过去,但它们给我的,却是我余生最宝贵的财富。

生活还在继续,我的路,也还长着呢。明天,我要去社区报名当讲师,后天,我要学习如何经营网店,大后天,我还约了老王一起去公园打太极拳。

退休不是终点,而是另一段旅程的开始。那本厚重的会计手册可以暂时合上了,但属于张福生的人生账本,还在继续书写着精彩的新篇章。

来源:画中美人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