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四月末的晚风里,湖北潜江的虾农老张蹲在自家池塘边抽烟,脚边散落着刚捞上来的小龙虾。
四月末的晚风里,湖北潜江的虾农老张蹲在自家池塘边抽烟,脚边散落着刚捞上来的小龙虾。
这些张牙舞爪的“红盔甲”在月光下泛着冷光,仿佛在嘲笑他的困境。
就在三个月前,这些生物还是他眼里的“金疙瘩”。
当时,小青虾批发价最高冲到30元/斤,中青虾36元/斤,大青虾47元/斤.
而现在,价格直接腰斩,连成本线都守不住了。
“养虾不如打工!”
他的遭遇并非个例。
在2024年,中国小龙虾产业总产值突破3448亿元,但养殖户的亩均纯收入却连年下降,2024年比2023年再缩水4.4%。
更魔幻的是,当虾农们含泪清塘时,全国小龙虾门店数量却突破9.9万家,电商平台上的“99元6斤”的超低价套餐卖到飞起。
这个看似欣欣向荣的产业,正在上演一场诡异的“冰与火之歌”。
明明终端消费者需求庞大,上游养殖户为何卖不上价?
卖小龙虾的钱,都被谁赚走了?
养殖户的“死亡螺旋”
凌晨三点的潜江虾谷物流园灯火通明,满载小龙虾的货车却比往年冷清许多。
湖北虾谷物流公司5月7日紧急取消多条运输线路,原因直白得刺眼:
“货量较少,每天暂定发一班车”。
这一幕,也揭开了产业上游的残酷真相。
2024年全国小龙虾养殖面积突破2184万亩,产量飙升至239万吨。
市场需求虽大,却依然跟不上产能扩张的节奏。
“去年这时候虾苗抢破头,今年2块钱一斤都没人要。”
湖南洞庭湖的养殖户老王苦笑着算账:
饲料成本涨了8%,人工成本涨了6%,智能投喂设备又吃掉一笔投入。
但塘边收购均价,已经从2021年的6-7元/斤,一路跌到了2024年的5.5-6.5元/斤。
更致命的是,主产区稻田虾的亩均毛收入从3472元降到3375元,而广西、四川的“反季节虾”养殖户却能靠错峰上市赚得盆满钵满。
这种区域性失衡,暴露出中国小龙虾产业最原始的生存逻辑:靠天吃饭。
当湖北、江苏的虾农还在为“二季虾”亏损发愁时,资本早已在产业链上端布下天罗地网。
头部加工企业2024年收购量暴增11.9%,却把收购价压到5.5-6.5元/斤。
这些企业通过智能分拣设备,把小龙虾拆解成虾尾、虾仁、调味虾,利润率比养殖端高出数倍。
产业上游的虾农们,就像站在传送带上的“人肉电池”,用血汗供养着这条千亿产业链,却连定价的话语权都摸不到。
那么,在下一环节扮演着前端销售角色的餐饮老板们,日子就过得滋润了吗?
餐饮江湖的“囚徒困境”
在上海七宝农贸市场,摊主冯静把“100元7斤”的招牌擦得锃亮,手上动作却透着焦躁:
“现在卖虾就像赌博,早上进货价还是12块,下午就可能跌到10块。”
这种价格波动,其实也折射出了餐饮端的集体焦虑。
2024年,小龙虾门店数量增长到9.9万家,但客单价却从120元滑落到90元,狼多肉少。
更残酷的是,烧烤店、湘菜馆甚至火锅店都杀入战场,有的烧烤店推出“97元5斤还送配菜”的套餐,直接把小龙虾做成了引流工具。
在这场混战中,坚持品质路线的品牌活得战战兢兢。
武汉肥肥虾庄用8钱以上的活虾,收购价比市场价高出5-7元/斤,单日消耗25吨小龙虾的代价换来了“虾够大”“肉质Q弹”的口碑。
但这样的硬气需要真金白银支撑。
肥肥虾庄在大众点评的一款4人团购套餐价格近500元,而隔壁大排档的同规格套餐可能不到200元。
这种分化,也印证了经济学家所说的“中间层塌陷”:
高端品牌靠供应链和品牌溢价收割中产,低端玩家用价格战血洗市场。
而曾经的中坚力量,比上不足,比下也没余,正在“失血而亡”。
预制菜的突袭更让战场雪上加霜。
美团小象超市的冷冻麻辣小龙虾可以卖到21.4元/斤,罗永浩一场直播就能卖出8万份“微波炉龙虾”。
当消费者发现,49.9元就能在家实现“小龙虾自由”,那些承担着高房租、高人工的实体门店,突然就成了产业链上最脆弱的环节。
产业周期的“宿命轮回”
回望小龙虾产业的狂飙史,会发现一条清晰的抛物线:
2016年资本涌入催生“90天回本”神话,2020年疫情冲击加速行业洗牌,2024年则迎来产能过剩的终极考验。
数据显示,小龙虾企业注吊销量在2023年就已经达到1690家,创五年新高。
而存活下来的玩家,正陷入更深的内卷,湖北农发集团与肥肥虾庄共建供应链,盒马鲜生搞出“当日捕捞当日达”,连地方政府都在推“小龙虾+文旅”的套餐。
这种疯狂投入背后,是产业规律的必然:
小龙虾单价,从2016年到2022年累计上涨380%,吸引了大量投机者入场。
但近三年间养殖技术的进步(如潜江“四季有虾”模式)和产区扩张(广西、四川冬虾养殖面积激增)打破了原有的供需平衡。
而当市场用脚投票时,最先倒下的永远是信息滞后、抗风险能力弱的小散户。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产业链的价值分配畸形。
2024年小龙虾加工企业利润回升14.8%,餐饮端却面临“旺季缩短、淡季难熬”的困局。
这条产业链上,养殖户承担自然风险,餐饮店背负市场风险,而掌握渠道和资本的中间商却能旱涝保收。
这种结构性问题,注定了小龙虾产业的周期性阵痛。
破局者的“诺亚方舟”
在江苏盱眙,一场“龙虾+螃蟹”混养试验正在进行。
养殖户老李把部分虾塘改养大闸蟹:
“小龙虾价格坐过山车,总得给自己留条后路。”
这种自救折射出产业转型的必然方向:从野蛮生长转向精细耕作。
头部品牌的行动更值得玩味:肥肥虾庄把湖北菜、牛蛙加入菜单,成都豪虾传引入甲鱼、烤鱼,就连预制菜企业都在研发“小龙虾披萨”“龙虾拌面”。
这些创新背后,是血淋淋的教训。
当品类生命周期进入衰退期,多元化才是活下去的筹码。
政府的手也在悄然发力。
江西把小龙虾基地建设补贴翻倍,湖北投资3亿元打造产业基地,前郭县甚至开始推广“寒地小龙虾”养殖技术。
这些政策看似美好,却同样暗藏风险。
如果继续鼓励产能扩张,而不解决消费端瓶颈,很可能把产业推向更深渊。
站在2025年的初夏回望,小龙虾产业的困境早已埋下伏笔。
它像极了中国无数农产品周期的缩影:资本催熟、产能过剩、恶性竞争、价值扭曲……
当消费者享受着“十元一斤”的小龙虾时,很少有人想到,这份廉价美味的背后,是无数虾农破碎的致富梦,和整个产业踉跄前行的身影。
或许正如武汉虾谷物流园那辆空荡荡的货车所预示的,这场狂欢终将落幕。
而那些穿越周期的幸存者,必定是早早学会适应不确定性的人。
来源:李砍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