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刚迈进2025年,极端天气便迅猛登场。1月,美国中部遭大型冬季风暴侵袭,随后波及东部,超6200万人受影响,堪萨斯州部分地区积雪达25厘米,新奥尔良单日降雪量破纪录。4月11日,江西多地遭遇强对流,暴雨、冰雹、10级雷暴大风齐发,南昌市气象台紧急预警。与此同时
刚迈进2025年,极端天气便迅猛登场。1月,美国中部遭大型冬季风暴侵袭,随后波及东部,超6200万人受影响,堪萨斯州部分地区积雪达25厘米,新奥尔良单日降雪量破纪录。4月11日,江西多地遭遇强对流,暴雨、冰雹、10级雷暴大风齐发,南昌市气象台紧急预警。与此同时,广西西林县4月14日发布干旱橙色预警,综合气象干旱指数达重旱,未来一周降雨依旧匮乏。
暴雨洪水与干旱干裂同时上演,这绝非偶然。看似孤立的极端天气背后,实则暗藏联系,这是大自然对人类敲响的紧急警钟,预示着2025年气候异常或许将贯穿全年,一场关乎人类生存环境的气候危机,已然拉开帷幕。
2024年以创纪录的二氧化碳浓度载入气候史册,世界气象组织监测显示,该指标已突破80万年来最高阈值。
在持续攀升的温室气体作用下,地球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热浪侵袭——过去十年全部跻身有记录以来最热年份前十,而2024年更以绝对优势成为新的"高温冠军"。
我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基准值异常偏高1.01℃,达到10.9℃的1961年以来历史峰值,与印度、德国等国的极端高温形成全球性的热浪共振。
科学研究表明,1850年至今的人类活动已向大气排放2.4万亿吨二氧化碳,直接驱动全球平均气温上升1.09℃。其中,人类排放的贡献占比高达98%(1.07℃),且温室气体浓度仍在加速攀升。这种持续的环境透支,正在将地球系统推向未知的临界点。
超越温度异常的,是2024年席卷全球的极端天气剧场:干旱幽灵在美洲、非洲游荡,导致粮食供应链危机;洪水与野火形成双重夹击,迫使80万人背井离乡,创下本世纪以来最高流离失所纪录。
从北美创纪录高温到南美亚马逊流域的史诗级干旱,从加拿大闪电引燃的森林大火到巴西雨林生态警报,气候危机正在以具象化的灾难形式叩击人类生存。
进入2025年,气候异常仍在深度发酵。拉尼娜现象持续扰动全球降水格局,导致东亚、非洲等地干旱与印度洪涝并存。
国家气候中心预警显示,今春夏季我国北方或将遭遇多轮强降水,印度次大陆可能重演洪涝悲剧,而阿根廷等农业大国将面临干旱威胁。这份不断刷新的"气候异常成绩单",正在倒逼人类加速应对气候危机的行动进程。
2025年全球极端气候事件已拉开狂暴序幕。当北半球尚处早春时节,一股异常强烈的寒流便在我国西北至东北地区上演了"气温跳水秀"。
3月25日起,新疆、东北等地遭遇断崖式降温,局地24小时温差达20℃,乌鲁木齐以北、青藏高原及云贵高原等冷源地区之外的广袤国土,几乎同时陷入冷空气的"十面埋伏"。
气象学家指出,此次极端降温源于寒流引发的突发性大气对冲,具有影响范围广、降温速率快、风力强度大的显著特征,多地伴随雨雪混杂、沙尘飞扬,局部甚至触发雷暴大风和冰雹袭击。所幸这场"倒春寒"属于短期天气波动,至4月初全国大部已回归正常升温通道。
但这场早春寒潮仅是极端天气交响乐的序章。长江流域即将迎来更为严峻的考验——水文部门预测,今年5至9月主汛期,该流域将呈现"降水总量接近常年但时空分布极度不均"的危机格局。
重庆水利部门警示,长江干流及嘉陵江、乌江等主要支流水位已逼近警戒线,部分中小河流存在超警甚至溃堤风险。尤为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汛期前段集中强降雨导致88次洪峰警报,而末段却可能急转直下出现伏旱,形成"涝旱急转"的诡异气候现象。
长江水利委员会特别指出,中游汉口站、下游大通站来水量可能较常年偏少两成,洞庭湖、鄱阳湖水系北部或将遭遇阶段性干旱,而上游西北地区则需警惕极端降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灾害。
大西洋彼岸的英国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火灾危机。截至2025年3月中旬,这个温带海洋性气候国家已记录115起野火,过火面积突破2.5万公顷,创下有记录以来第二严重的火灾季。
气象机构警告,持续干燥多风的天气可能使本年度成为野火灾害的"历史之最"。春季反常的高温加速植被干燥,强劲西风不断吹送可燃物,形成极易燃的"火灾三角",令消防部门疲于奔命。
全球范围来看,气候危机正在加速演变。国际水监测联盟发布的最新评估显示,全球变暖正在撕裂水循环系统,数十亿人口面临水资源灾难。
季节性气候模型显示,南美洲北部、非洲南部及亚洲局部地区的干旱将持续恶化,而非洲北部和欧洲大陆将面临更高频次的洪涝侵袭。
2024年已现端倪的气候乱象——尼泊尔、巴西的暴雨成灾,西班牙的山火肆虐,北美超强度飓风,以及非洲南部和亚马逊雨林的严重旱情——将在2025年继续升级,形成多重灾害叠加的恶性循环。
极端天气频发,给全球农业带来沉重打击。高温、干旱、洪水肆意影响农作物生长周期与产量。2023年,意大利饱受极端天气侵袭,平均每天发生11起,小麦、葡萄、梨、蜂蜜等农产品大幅减产。
2024年,南美亚马逊河流域干旱致农作物严重歉收,周边多国火灾肆虐,粮食危机加剧。随着极端天气常态化,农作物减产或更频繁,影响全球粮食供应,推动粮价上涨,威胁数十亿人的生活。
研究显示,曾经百年一遇的热浪,如今在美国中西部每6年出现一次,在中国东北地区每16年出现一次,大米、大豆等主食产量或大幅下降,依赖粮食进口的国家处境艰难。
极端气候对能源供应和基础设施的挑战同样严峻。2022年欧洲高温,河流水位下降,多国水利发电量骤减,高温还致使光伏发电效率降低。莱茵河水位因干旱降至临界值,严重阻碍石油、煤炭运输。
能源供应不稳定引发价格波动与通货膨胀。2021年冬季,欧洲天然气价格暴涨,英国天然气、电价大幅上涨,数百万家庭承压,物价也随之攀升。
基础设施在极端天气面前脆弱不堪,洪水冲毁桥梁道路、破坏水电系统,高温使铁轨变形,飓风、暴雨损坏通信基站,严重影响日常生活与经济发展。如西班牙,因气候变暖,南部愈加干旱,75%的土地易受荒漠化影响,部分居民因水资源短缺被迫迁移。
全球供应链也深受极端天气干扰。2024年,巴拿马运河因干旱限制船舶过境,大量船只改道,运输时间与成本增加,约1亿吨货物受影响;苏伊士运河因红海危机,部分航运公司暂停运营,冲击全球海运贸易。
运输成本上升,商品价格随之上涨,企业利润空间被压缩,部分企业减产甚至停产,导致市场商品供应减少,加剧供需矛盾,还可能引发企业信誉受损与法律纠纷。
极端天气严重威胁人类健康。高温易引发中暑、热射病,对老人、儿童及慢性病患者危害尤甚。洪水、干旱增加疾病传播风险,洪水后水源污染易引发肠道传染病,干旱促使蚊虫滋生,疟疾、登革热等虫媒疾病传播几率上升。
当极端天气严重影响生活,基本需求难以保障时,社会动荡与冲突便可能爆发。受灾严重地区可能出现哄抢物资、治安恶化等情况,不同地区也可能因争夺水资源、粮食等稀缺资源产生矛盾,如非洲部分干旱地区,部落间常为水源发生冲突,破坏社会稳定。
面对严峻的气候变化,每个人都责无旁贷。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从点滴行动。出行时,多选择步行、骑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减少私家车使用。
若需开车,优先选小排量或混动汽车,科学用车,每辆车每年可减油耗约180升,减排二氧化碳400千克。
日常养成节约水电习惯,随手关灯,合理设置电器参数,合理使用空调,能显著降低能耗。同时,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少用一次性筷子和塑料袋,就能为环保助力,如减少10%一次性筷子使用量,每年可减排约10.3万吨二氧化碳。
政府和机构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关键作用。政府应制定严格环保政策,加大监管力度,淘汰落后产能,督促企业安装污染治理设施,减少污染物排放。
大力推广清洁能源,提高太阳能、风能等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我国2023年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占比已达52%。还可通过补贴、税收优惠等鼓励使用清洁能源和节能产品。此外,要加大对气候研究和防灾减灾投入,支持科研了解气候变化规律,完善气象监测预警系统,加强水利设施与城市规划建设,提高应对极端天气能力。鼓励科技创新,支持节能减排、清洁能源开发等技术研发与应用。
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难题,国际合作不可或缺。各国应依据《巴黎协定》,履行减排承诺,控制全球升温幅度。发达国家应分享技术和经验,在清洁能源、节能减排技术方面助力发展中国家提升应对能力。
同时,发达国家需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援助,如设立气候变化基金、提供优惠贷款和赠款,助其开展应对气候变化项目、改善基础设施。
2025年,极端天气频发,全球变暖势头未减,气候变化已近在眼前。国内气温骤变、降水失调,国际上野火、旱涝肆虐,影响波及生态、生活、经济等各个层面。若继续漠视,等待我们的将是更严重的灾害与生态崩溃。
应对这场全球性危机,政府、企业、个人都责无旁贷。政府需强化政策监管,加大环保投入;企业要积极绿色转型,降低碳排放;个人则应从日常小事践行低碳,减少能耗。
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保护它就是守护未来。让我们携手行动,在2025年以及往后岁月,以实际行动回应自然挑战,与大自然和谐共生,共建美好世界。
来源:颜冬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