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中国语言学家和汉语音韵学专家,潘悟云教授的成绩有目共睹:他和恩师郑张尚芳用历史比较法,发现上古汉语的六元音系统;他确定汉语上古音基本框架;他首次提出上古汉语存在小舌音等语音类型;他研究东亚地区语言,以此考察东方文明的起源……
作者 吴苡婷 首发于上海科技报
作为中国语言学家和汉语音韵学专家,潘悟云教授的成绩有目共睹:他和恩师郑张尚芳用历史比较法,发现上古汉语的六元音系统;他确定汉语上古音基本框架;他首次提出上古汉语存在小舌音等语音类型;他研究东亚地区语言,以此考察东方文明的起源……
近些年,潘悟云与复旦大学校长、生物学家金力院士携手,希望通过生物遗传学与语言学路径来研究中华文明起源。2019年4月,《自然》杂志发表了团队撰写的《语言谱系证据支持汉藏语系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起源于中国北方》一文,揭示了世界第二大语系汉藏语系起源及分化的时间和地点,引起国际学术界广泛讨论。
在近期举行的2024年中国人类学学会学术年会暨上海人类学学会年会上,潘悟云因其在人类学科研领域的卓越贡献获颁2024年人类学终身成就奖。
会后,记者专访了这位默默耕耘50多载的著名语言学家,听他讲述自己的科研历程和今后的科研设想。
相较于考古文物,“语言”是易得的“活化石 ”
1943年,潘悟云出生在浙江省温州瑞安的一个村落中,他天资聪颖,从小到大成绩优异。因为家庭原因,他没能参加高考,26岁的他进入温州锅炉厂工作,但依然保持逢书必看的习惯。此时,改变他一生命运的人出现了,郑张尚方虽是温州渔械厂的普通磨工,但早已跻身到中国语言学学术领域中,他觉得潘悟云热爱学习,就开始教他学习音韵学。此时瑞典人高本汉在《中国音韵学研究》一书中完成了汉语中古音的构拟,在国内外引发很大反响。在高本汉基础上,他们在10年时间中构筑了国际汉语史界著名的上古六元音系统。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今天,潘悟云用汉语上古音阅读的《诗经·郑风》中《子衿》诗句在网上广为流行,网友们评价说:“听潘老师的阅读,我们能感受到来自古人含情脉脉的浪漫与温存。”
1979年,潘悟云如愿考上复旦大学研究生,师从语言学家吴文祺教授和濮之珍教授。1992年,他来到上海师范大学工作,成为该校语言研究所所长。
潘悟云告诉记者,文明产生于文化长河中的某个阶段,考古学通过实体去探寻早期文化,相较需要“老天爷赏饭吃”的考古材料,语言材料可谓是随时可得的“活化石”,不需要极大财力、物力和人力的付出,就可确定早期文化出现的时间先后,甚至找到传播路径。
自然音变规则是科学理论,可反推从古到今的“音变”过程
为何通过当今语言可推断古代传播时间和路径?潘悟云介绍说,语言的基本单位是词,比如天、地、人、头等都是词。语言学中有一门新的学科叫做“演化语言学”,每个词通过历史演化会在各地变成不一样的读音,成了同源词。所谓同源词,就是来自同一来源的读音。
人类的发音器官和听觉器官从古至今不变,音变原理也是一样的,这叫自然音变,是一套国际公认的科学理论。美国语言学家拉波夫撰写了《语言变化原理》,提出“长元音高化、短元音低化、后元音前化”三条音变原理,归纳人类语言最基本的演化模式;另一位语言学家欧哈拉则提出了实验音系学,从发音和听觉的实验手段来找到音系演变的普遍现象。两者理论结合在一起,形成自然音变规则。经过一个世纪的探索研究,语言学家们弄清了全球很多语言的同源关系,建立了世界语言谱系分类。
“自然音变具有普适性,可把自然音变规则看成是和物理化学很多定律类似的推导公式。拉波夫研究全世界300多种语言后发现演变规律都是‘长元音高化’,我考证全国1000多个地方方言的音系系统,也都是‘长元音高化’变化。‘小舌音’会变‘喉音’,不会倒着变,就是按照相同规律变化。” 潘悟云说,语言演化的关键就在自然音变和音变链的方向。语言音变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他举例说,比如研究语素“头”的最早读法,通过考察东亚各大语系中“头”的读法,按照音变规则进行推导,可确定“头”原始读音是“qlujq”。
语言有“借用现象”,强势语言会发生类似的语音现象
为什么吴语中很多词汇与日语和韩语很接近,壮语中很多词汇与越南语很接近?潘悟云说,这是语言中的“借用现象”。
“日语中大量词是从汉语中‘借’过去的,清末日本经济实力上升,科学比中国发达,汉语也向日语借了不少词汇。壮族的壮语也‘借’用很多汉语词汇,越南语有70%词汇从汉语中‘借’用,壮语和越南语之间也有词汇借用,听上去就会很相似。”潘悟云认为,语言交流也反映了国家经济情况,强势语言词汇会向弱势语言地区输入,英语属全球强势语言,现代汉语就借用很多英语词语;当然英语也同时借用汉语词汇,但数量要少很多。
为了更好开展研究,潘悟云不仅阅读汉语的各种文献,还学了藏语、侗台语、苗瑶语等东亚语言, “因为我们要将大量的东亚语言统一起来一起研究。”
2001年,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三地的语言学家决定建立“21世纪中国语言与方言数据库”,潘悟云被任命为这个计划执行组的大陆召集人。
各地方言差异很大,研究语言可反映历史沿革
在中国,有些地区内部方言差异较大。比如,福建会出现邻县人无法用方言交流的情况;在温州境域内,互相听不懂的语言多达10多种,有温州话(瓯语)、闽南话、蛮讲、蛮话、畲客话、大荆话、黄南话、南田话、罗阳话、莒江话、金乡话和汀州话等。
潘悟云说,这与移民有很大关系。比如,公元1166年(南宋乾道二年)8月,因正值天文大潮,风暴潮三碰头引发严重海啸灾难,温州的永嘉、瑞安、平阳、乐清等地均受灾严重。据《宋史》记载,此次台风中,温州沿海仅仅因翻船而溺死的人数便达2万余人,民间至今尚有“乾道二年发大水,水漫温州城门柱”“乾道二年水满炎亭坳,江南只留十八家”之语。灾后温州出现严重人口危机,引发福建民众迁入温州的移民潮。潘悟云告诉记者,历史学和语言都印证了这段往事。
“研究语言还可还原远古时期的人口迁徙。”潘悟云介绍说,中国当代人祖先都是从非洲迁徙而来的,路线不一样,但源头一致,通过研究可知晓汉藏语言、苗瑶语言、侗台语等的源头是一致的。《语言谱系证据支持汉藏语系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起源于中国北方》这篇论文就揭示了世界第二大语系汉藏语系起源及分化的时间和地点。
研究中华文明的产生,语言学不可或缺
潘悟云说,汉语历史音韵学起源和西方同步,早在清代乾嘉时期就取得空前成就。通过《诗经》押韵,顾炎武得出10个韵部、江永得到13个韵部。后王力又得到30个韵部,郑张尚芳构拟50个韵母,这是历史语言学的源流。印欧历史比较语言学还原了印欧的史前历史。潘悟云和同事们也为中国历史语言学发展奋起直追。2015年起,他在复旦大学成立了中华文明数据中心。他说,中华文明的探源,主要有三个窗口:遗传、语言、考古。遗传是生物的演化,考古是文化的演化,语言也同样发生着重要的演化。做文明探源,最直接的证据就是考古,遗址和遗物是实实在在的东西,而语言就是这些遗址、遗物的概念和名称的历史记忆。
潘悟云举了稻米起源的例子:在中国的河姆渡、良渚,泰国的班清,印度的泰米尔等距今5000—9000年的遗址都可看到稻米实物。从历史上看,中原汉族谷物最重要的是稷,即小米,而非水稻。稻米作为汉族主食是汉代以后。稻的实物最早在哪里出现,考古研究存在争议。但作为概念的水稻名称可用语言学来确定其传播时间,最终发现概念和食物的传播时间一致。
考古学家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大约400个水稻遗址考古数据库,估计地理特征的最小成本距离,做成双起源模型,起源分别集中在长江中游和长江下游流域。从遗传角度探索水稻的起源,科学家审视野生和驯化稻种的上百个基因片段,贝叶斯演化分析出亚洲驯化水稻有长江流域的单一起源,时间定为8200-13500年前,与考古数据一致。
潘悟云与同事通过“稻”字自然音变,推演出稻作文化产生时间和传播路径。“稻”语素最早集中出现在侗台语系地区,然后向汉语和南亚语地区传播,接着是苗瑶地区,最后是藏缅地区、南岛地区,甚至是泰米尔地区。
目前,复旦大学正开展一流学科培优行动支持专项——“中华早期文明跨学科研究计划”,语言与古文字研究、考古与科技考古、人类学、民族学和民俗学、中华民族的形成史、计算机科学与古籍保护、大数据等七个学科正齐头并进,潘悟云承担的是语言学中华早期文明源流研究。
复旦大学现代语言学研究院和东亚语言研究中心已收集了大量汉语语言和民族语材料。潘悟云说,重要的是从海量材料中提炼出同源词,用同源词进行语言演化研究,去探寻中华民族文明演化的道路,这是他未来的工作方向。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