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吃了麦饭,脚趾头不沾泥。”随着立夏的脚步悄然临近,这句在民间口口相传的俗语,仿佛成了季节更迭的号角。5 月 5 日立夏,这一天,不只是日历上的一个标记,更是农民朋友心里的一道“农事令”。可为啥要在立夏“要敬、要吃、要躲”呢?这背后藏着不少门道,且听我一一道来
导读:今日立夏,再忙也要告诉家人“1要敬、2要吃、3要躲”,平安入夏
“吃了麦饭,脚趾头不沾泥。”随着立夏的脚步悄然临近,这句在民间口口相传的俗语,仿佛成了季节更迭的号角。5 月 5 日立夏,这一天,不只是日历上的一个标记,更是农民朋友心里的一道“农事令”。可为啥要在立夏“要敬、要吃、要躲”呢?这背后藏着不少门道,且听我一一道来。
立夏是夏季的开端,古人认为这是“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为立夏”的节气。在传统农业社会,人们对自然的敬畏深入骨髓,因为一年的收成就看这一季。周朝时,帝王亲率文武百官到效外“迎夏”,那场面可比过年还隆重。君臣们穿着红色礼服,意喻着火红的夏天和丰盈的收成,而帝王还要赐酒食给群臣,这哪是简单的仪式,分明是对自然敬畏之心的极致表达,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敬自然,也体现在农事安排上。农谚说“立夏不热,五谷不结”,这可不是吓唬人。气温一高,冰雪融化,土壤解冻,作物才能茁壮成长。农民们根据立夏的气候特点,提前规划农事,该播种的播种,该灌溉的灌溉。比如在南方,立夏前后要忙着插秧,这稻谷就像婴儿,得精心照料,稍有闪失,一年的口粮就泡汤了。
敬祖先,在立夏也有不少讲究。在我国一些地方,立夏这天要祭祖。人们摆上新鲜瓜果、祭品,点上香烛,一家人恭恭敬敬地祭拜祖先。这不仅是缅怀先辈,更是传承家族文化,祈求祖先庇佑家族平安、兴旺。
“民以食为天”,立夏的吃头里藏着大学问。“立夏蛋,富平安”,立夏吃蛋的习俗流传甚广。相传吃了立夏蛋,能平安度夏。过去,生活条件有限,人们用茶叶、香料煮蛋,那味道香得很。孩子们还会把蛋装在用彩线编的网兜里,挂在脖子上,既能当零食,又能玩具当,那欢喜劲儿,比现在的节日还热闹。
江南地区,立夏有“称人”的习俗,其实这和吃也脱不了关系。人们在这一天称体重,然后根据体重变化调整饮食。体重轻了,就得多吃点滋补的;体重重了,就得多吃点清淡的。像藕带、丝瓜这些时令蔬菜,清热去燥,营养丰富,立夏吃正合适。
还有各地的“尝新”活动,那就更丰盛了。人们吃上一碗新煮的麦饭,寓意着新粮丰收。这麦饭,用新麦磨的面粉,加上时令蔬菜、鸡蛋、肉末等一起煮,香气扑鼻,吃上一口,满嘴留香。还有用新上市的蚕豆、豌豆等做成的菜肴,口感鲜嫩,营养丰富,既是对大自然馈赠的品尝,也是对生活的美好期许。
过去卫生条件差,立夏后气温升高,各种病菌滋生。老人们常说“立夏躲一躲,一年不生祸”,这可不是迷信,而是古人对健康和安全的朴素追求。
躲疾疫,首先要讲卫生。在一些乡村,立夏这天要大扫除,把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把那些藏在角落里的灰尘、污垢都清理掉。条件好点的,还会用艾草、菖蒲等中草药煮水洗澡,这草药水不仅能杀菌止痒,还能提神醒脑。
在农事上,农民们也懂得躲避灾祸。比如在北方,立夏后大风增多,容易吹倒庄稼。所以农民们会提前加固麦秸垛,修缮农田设施。在南方,立夏后雨水增多,容易引发洪涝灾害。农民们要提前疏通沟渠,加固堤坝,确保农田排水畅通。
“躲”还体现在心态上。古人常说“心静自然凉”,立夏后天气炎热,人容易烦躁上火。如果带着一肚子火气去劳作,哪能做好事呢?所以,人们会找些悠闲的活动来放松心情。约上几个好友,在树荫下唠唠家常;或者在河边走走,感受微风拂面;又或者闭目养神,读读书,写写字,让身心都静下来,这烦恼也就没了。
立夏一到,天气逐渐炎热,降水增多,这对农作物的生长是好事,但也给农业带来了不少挑战。今年的立夏是“早立夏”,按老话说,早立夏热得很,晚立夏凉飕飕。中国气象网也显示,立夏后,江南正式进入雨季,雨量和雨日都明显增多,作物生长旺盛,但也容易受湿害和病害,影响要及时降湿、防治病害。华北、西北等地气温回升快但降水少,土壤容易干旱,干热风还会影响小麦灌浆,所以要适时灌水抗旱。
农民朋友们要抓住立夏的关键农时,春争日,夏争时,该播种的别耽误。像大豆、玉米等作物,立夏前后种下去,才能赶上生长的黄金期。农谚说“立夏不抓锄,玉米高粱成草湖”,这锄头一落下地,不仅是松土除草,更是对土地的一份耕耘。还有瓜果蔬菜,像黄瓜、茄子、辣椒等,立夏后生长迅速,要赶紧搭架、施肥,不然产量可就上不去啦。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立夏习俗和农事活动不尽相同。在江南水乡,人们在立夏这天会精心烹制“疰夏饭”,为家人驱除疰夏的烦恼;还会在门口挂上青梅,寓意酸酸甜甜,夏日安康。农事上,江南人忙着插秧育苗,河网密布的水田里,农民们光着脚丫,弯着腰,把一株株秧苗插进泥里,那画面就像一幅细腻的水墨画。
北方的立夏则别有一番风味。在山东、河南等地,人们会在立夏吃上一碗热乎乎的“立夏面”,面条里拌着新鲜的小葱、蒜薹和鸡蛋,香气扑鼻,吃上一口,浑身都是劲儿。农事方面,北方的农民们忙着收割小麦,麦浪滚滚,收割机穿梭其中,那金黄的麦粒就像农民们丰收的希望。
东北地区,立夏的寒意还没完全消退。人们会在这一天喝上一碗热乎乎的红糖姜水,暖暖身子,预防感冒。在田间地头,农民们忙着播种大豆、玉米等作物,虽然天气还有些凉,但他们相信,只要抓住立夏的农时,秋天就会有满满的收获。
在传承中创新在现代社会,立夏的传统习俗也在与时俱进。城市里,虽然没有田地可耕种,但人们会在立夏举办各种文化活动。比如社区组织的“立夏美食节”,大伙儿聚在一起,分享自己做的立夏美食;还有些地方会举办立夏文化讲座,邀请专家来讲讲立夏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也能感受到传统节气的魅力。
在乡村,科技也为立夏的农事注入了新活力。无人机喷洒农药,效率高又精准;智能灌溉系统,能根据土壤湿度自动浇水,既节省了水资源,又让庄稼喝得饱饱的。还有些地方利用互联网平台,把立夏的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不仅让城里人尝到了新鲜的农产品,也为农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立夏的“1 要敬、2 要吃、3 要躲”是古人的智慧结晶,它提醒我们: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只有顺应自然规律,才能生存发展。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了自然的节奏,过度开发资源,污染环境,最终尝到了苦果。而立夏的传统习俗,恰是一剂良药,让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它也启示我们,在生活中要懂得敬畏。敬畏自然,才能避免自然灾害;敬畏他人,才能赢得尊重和信任;敬畏规则,才能让社会有序运转。同时,要注重养生保健,均衡饮食,保持良好心态,才能拥抱健康的生活。
今年立夏,不妨放慢脚步,去体验一下传统的立夏习俗。给家人煮上一锅立夏蛋,一起分享收获的喜悦;去田间走走,感受一下泥土的芬芳;或者在立夏的傍晚,和家人一起坐在院子里,仰望星空,聊聊家常。在这个传统的节气里,让我们重拾先辈的智慧,顺应自然,敬天爱人,开启一个健康、平安、丰收的夏日之旅。
立夏已至,愿我们都能在这炎炎夏日里,找到内心的宁静与清凉,收获满满的幸福与安康。
来源:正能量三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