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五一假期,零售巨头胖东来因一场与抖音网红“柴怼怼”的玉石纠纷陷入舆论漩涡。这场始于专业质疑、升级为法律诉讼与平台处罚的事件,不仅暴露了高口碑企业的舆论脆弱性,也折射出网络时代“打假维权”背后的流量生意逻辑。以下是事件的全景还原与分析。
2025年五一假期,零售巨头胖东来因一场与抖音网红“柴怼怼”的玉石纠纷陷入舆论漩涡。这场始于专业质疑、升级为法律诉讼与平台处罚的事件,不仅暴露了高口碑企业的舆论脆弱性,也折射出网络时代“打假维权”背后的流量生意逻辑。以下是事件的全景还原与分析。
事件起源:暴利指控与数据自证
2025年4月5日,抖音玉石博主“柴怼怼”(粉丝约28万)发布视频,称胖东来“核心盈利并非商超,而是玉石销售暴利”,具体指控包括:
1. 成本与售价悬殊:称胖东来“成本几百元的玉石卖到数千至数万元”,利润率高达几十至上百倍,并举例“3万元的玉品质不如同行3千元产品”;
2. 商业模式质疑:暗示胖东来通过商超引流高端客户购买玉石“割韭菜”,甚至提出“需提请巡视组查税”。
面对指控,胖东来迅速反击:
数据公开:4月8日、10日,胖东来两度声明称柴怼怼言论“无数据支撑”,并公布2025年一季度经营数据:和田玉销售额2190万元,毛利率20%,仅占集团总销售额的0.34%。此外,明确珠宝定价标准为“10万元以上毛利率15%,10万元以下20%”,承诺“第三方检测不符可退货”。
法律行动:4月25日,胖东来以“商业诋毁、侵犯名誉权”向许昌市中级人民法院起诉柴怼怼,索赔不低于500万元,并于4月30日公布案件受理通知书。
冲突升级:情绪化回应与平台介入
5月初,事件因双方激烈言辞迅速发酵:
于东来的“退圈”威胁:5月2日至3日,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连发5条动态,称若柴怼怼的行为未受惩罚,将“主动关闭或永远离开胖东来”。随后删除相关言论,并将抖音账号设为私密。
柴怼怼的反击:呼吁粉丝组建维权群,要求胖东来公开供应链与税务信息,并称“法庭上全国直播”。
抖音平台于5月3日介入:
下架视频与禁言:认定柴怼怼29条视频存在“无事实依据的暴利指控”等侵权内容,予以下架并限制账号投稿权限一个月,后续将参考法院判决调整处罚。
平台立场:强调保护企业权益与用户合法表达,呼吁理性讨论。
舆论争议:信任危机与流量生意
这场纠纷引发多重争议:
1. 胖东来的高美誉度风险:
企业因“极致服务”积累的公众信任,反而成为舆论双刃剑。数据显示,67%的胖东来负面舆情源于对“微小失误”的放大,例如此次玉石毛利率(20%)虽低于行业平均水平(30%-50%),仍被质疑“暴利”。
创始人情绪化回应加剧危机,暴露企业舆情应对的脆弱性。
2. 柴怼怼的动机质疑:
第三方数据显示,柴怼怼近90天直播带货销售额为50万-75万元,其中单价1.98万元的和田玉手镯为主要商品。舆论质疑其借“打假”引流变现,形成“指控-流量-销售”闭环。
行业反思:透明化与品类战略
事件背后,零售行业的两大挑战浮出水面:
1. 透明度困境:
胖东来虽公开数据,但消费者对玉石等专业品类仍存在认知门槛。专家建议引入第三方认证与通俗化解读,参考德国ALDI超市的“质量追溯系统”,以专业壁垒取代道德承诺。
2. 品类战略权衡:
43%拓展珠宝品类的零售企业前两年遭遇重大纠纷。胖东来的困境提示,需平衡高风险品类的收益与信誉成本,可借鉴Costco严控SKU的模式,以“少而精”维护信任。
后续走向:法律裁决与商业启示
目前案件已进入司法程序,结局尚待法院裁决。但事件已为行业留下深刻启示:
企业层面:需构建更高效的舆情应对机制,避免创始人个人情绪影响企业形象;
平台层面:需完善“涉企侵权”处理流程,平衡企业维权与用户表达权;
公众层面:理性看待网络指控,警惕“维权”背后的流量生意。
胖东来的玉石风波,既是商业信誉保卫战,也是网络时代企业生存的缩影。如何在流量狂欢中坚守底线,或将决定中国零售业的未来走向。
来源:爱吃芒果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