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故事|嵩明清代高僧昌容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03 20:14 2

摘要:如今,啸狮山翠峰庵已淹没在历史的烟海中,我们拨开《重修啸狮山翠峰庵碑记》的迷雾,大体可以还原啸狮山翠峰庵鼎盛时期高僧昌容的那段历史。清朝开辟云南之后,翠峰庵迎请昌容上人(法号权实)担任方丈,他的徒弟智觉(法号肖如)担任住持。这师徒二人面对破旧的翠峰庵,经过艰苦

如今,啸狮山翠峰庵已淹没在历史的烟海中,我们拨开《重修啸狮山翠峰庵碑记》的迷雾,大体可以还原啸狮山翠峰庵鼎盛时期高僧昌容的那段历史。清朝开辟云南之后,翠峰庵迎请昌容上人(法号权实)担任方丈,他的徒弟智觉(法号肖如)担任住持。这师徒二人面对破旧的翠峰庵,经过艰苦的重建和修缮,整个寺庙在原来基础上又增添了无数光彩,变得更加宏伟壮观。他们增加常住的资产,扩大菜园的种植面积,召集众多僧人持守戒律,以苦行的方式精心修行。这里的梵语诵经声、晨钟暮鼓声,仿佛和峨眉山、普陀山的佛事之声遥相呼应,就像一场盛大的佛事交响乐。权公师徒二人把翠峰庵的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达到集大成的境界。

古刹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小沙弥悟禅 图片来源于网络

按照清代戴纲孙编纂的《昆明县志》记载得知,昌容,字权实,是赵家的孩子。7岁时就出家为僧,19岁时圆满受具足戒。具足戒不仅是佛教戒律体系的巅峰,更是出家修行者身份与责任的象征。闭关6年之后,参拜余山和尚而领悟佛法,又改号为定峰。每当有静思有所感悟的时候,就会写成诗歌吟咏。在圆寂那天留下偈语说:“不做凡人,也不做圣人,圆满明亮的本心,没有欠缺也没有多余。”写完之后,盘腿端坐而逝世。著有《啸狮山语录》。

在《康熙嵩明州志》的记载中,昌容25岁改法号为定峰之后,开堂讲法19年,嵩明的众多信众请他前去。到翠峰庵做方丈之后,他增添置僧众常住所需的物品,改建楼台殿阁,使得翠峰庵面貌焕然一新,成为嵩明西南地区第二的美景胜地。昌容自幼专心研究佛教典籍,时常有安静的参悟体会。每次在树林下漫步,被机缘触发,就吟诗作赋。

嵩明清代高僧昌容 图片来源于网络

嵩明清代高僧昌容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回顾高僧昌容在佛教浩瀚星空中划过独特的轨迹,他出生于清代昆明的赵家,自幼便与佛结缘。年仅7岁,当其他孩子还在懵懂玩耍之时,他就毅然决然踏出世俗,选择出家为僧的道路。那小小的身影,带着一种超越年龄的沉静与决绝,仿佛是受到佛的召唤,一头扎进佛门怀抱。

时光匆匆,昌容在佛门修行中逐渐成长。19岁那年,他圆满受了具足戒,这是比丘和比丘尼在佛教戒律中的重要仪式。就像一个行者在漫长的旅途中达到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昌容在戒律约束与引导下,更加深入探索佛法奥秘。

小沙弥悟禅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又过6年,昌容踏上参拜余山和尚的旅程。这一去,仿佛是命运的安排,他在余山和尚那里领悟到佛法真谛。得法之后,他将自己的名号改为定峰。这个新的名号,像是他新生的标志,象征着他在佛法之峰上的笃定与坚守。

小沙弥行者 图片来源于网络

每有静会,辄成吟咏。昌容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僧人。他在静思之中,每当有所感悟,就会将内心的思绪化作一首首诗歌。他的吟咏,就像山间清澈的溪流,流淌着他对佛法、对人生的深刻理解。那些诗句,或许是他在清晨的禅坐中灵感乍现,或许是在夜晚的冥想里心有所感,每一个字都凝聚着他的禅意。这一行为体现了他将禅悟与文学创作相结合的独特方式。这种方式对后世佛教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说,他的诗作可能成为传播禅学思想的载体。这些诗作中蕴含的禅意,能够让更多的人,包括普通信众和文人雅士,以一种相对轻松、富有诗意的方式接触和理解禅学思想。就像唐代的许多诗僧,他们的诗作在传播佛教文化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昌容的诗作可能也会被后世僧人模仿,促使更多的禅诗诞生,丰富佛教文化的内涵。

从禅学思想表达来看,通过诗歌来表达禅悟,为禅学思想的阐释提供新的维度。禅学本身是一种较为抽象、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诗歌具有含蓄、凝练的特点。昌容以诗咏禅,启发后世佛教修行者以更加多元、灵动的方式去表达和传递禅学感悟。

终于,昌容的生命走到了尽头。在他圆寂的那一天,他留下一句偈语:“不作凡,不作圣,圆明一点,无亏无剩。”这简短的话语,却蕴含着深刻的禅学思想,对后世佛教有着深远影响。

“不作凡,不作圣”体现一种超越二元对立的思想。在佛教修行中,常常存在着凡夫与圣人的概念区分,而昌容的这一表述提醒后世修行者不要执着于这种二元的概念划分。这种思想有助于打破修行者在修行过程中固有观念束缚,引导他们走向一种更为空灵、自在的修行境界。一些僧人在修行中可能过于追求成为“圣人”的境界,而忽略佛法本质上的平等与圆融,昌容的思想促使他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修行方向。

嵩明清代高僧昌容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圆明一点,无亏无剩”强调佛性的圆满性。这一思想有助于巩固后世佛教对于佛性本自具足的信念,也与王阳明心学的思想不谋而合。本自具足,不假外求,无论修行者处于何种境地,这一信念都能给予人无穷力量,让他们相信自身内在的佛性是完整无缺的,只要通过合适的修行方法,就能实现对佛性的觉悟。这种思想在禅宗等佛教宗派中可能会被进一步弘扬,影响到修行者对自身修行潜力的认知。

昌容著有《啸狮山语录》,虽然我们不知道其中具体的内容,但这部著作本身就是他禅学思想的一个集大成者。它可能成为后世佛教研究、学习禅学思想的重要资料来源。对于僧伽教育来说,这部语录可能被纳入教学内容,帮助年轻僧人系统地学习昌容的禅学思想,从而传承和发展相关禅学理念。在佛教思想学术研究领域,《啸狮山语录》也可能成为研究昌容禅学思想发展脉络的一个重要节点,为学者们探究当时佛教思想传播、演变以及与其他思想流派交融提供依据。

小沙弥悟禅 图片来源于网络

昌容的一生,从年少出家,到受戒、得法,再到留下偈语圆寂,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种独特的禅意人生。昌容的禅学思想在修行模式、文化传播、思想表达以及学术传承等多方面对后世佛教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他的故事,如同夜空中的一盏明灯,为那些在佛法修行道路上探索的人照亮方向,也让我们这些尘世中的人,对佛教文化中的禅意与智慧有了更深的感悟。

作者:李云飞,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昆明市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昆明市作家协会会员。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