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深处亚热带腹地,四季温润、光照充足,拥有连片1000亩以上的鱼塘超过3万亩,水产养殖面积近9万亩。近年来,南沙区坚持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加快构建现代渔业发展新格局,全面推动渔业高质量发展,相关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广东省农业农村厅近日发布《关于现
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深处亚热带腹地,四季温润、光照充足,拥有连片1000亩以上的鱼塘超过3万亩,水产养殖面积近9万亩。近年来,南沙区坚持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加快构建现代渔业发展新格局,全面推动渔业高质量发展,相关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广东省农业农村厅近日发布《关于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培育行动方案(2025年—2027年)》,提出在全省重点培育一批千亿、百亿与十亿元级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其中,南沙青蟹、南沙鱼苗、南沙观赏鱼上榜首批十亿元级现代农业产业集群。
政策扶持 夯实产业根基
近年来,南沙以落实《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为牵引,下大力气强化政策供给,加速推动国家及省市各项重磅政策落地。
为加快推进南沙区渔业产业园建设,提升农业集聚效应,全力推动观赏鱼、青蟹产业及种业发展,南沙区制定了诸多针对性措施。2025年2月,南沙区印发《关于印发广州市南沙区促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扶持办法的通知》;2025年4月,印发《2024—2026年广州市南沙区虾蟹气象指数保险方案》。
与此同时,南沙对从事渔业相关的企业(组织),给予多方面支持。在农业设施方面,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每年按补贴比例最高给予补助500万元,鼓励企业加大对农田基础设施、生产经营设施、智慧农业设施(装备)、农产品初加工设备设施等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投入。在种业发展方面,加强种业“引进来、发展优、销得好”等种业全产业链发展,给予水产新品种100万元一次性奖励,同时在种质资源引进、种质资源保护、种业科技合作方面进行奖补,支持企业自主决策、先行投入,开展重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攻关,完善水产商业化育种体系。在品牌建设方面,对于新获品牌称号或荣誉最高一次性奖励50万元。此外,对于经营主体受各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委托举办或受邀参与农业主题展会、农产品推介(展销)活动、品牌宣传推广等活动,给予每家经营主体每次不超过50万元的补助。在水产保险方面,在南沙区内进行水产养殖生产活动的主体,还能获得政策性水产养殖保险自付保费部分50%补贴。
此外,南沙区还致力于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树立把企业家当“自己人”、为企业家当“店小二”服务理念,依托建设在田间塘头的广州南沙华农渔业研究院,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积极开展企业培训、专家直播、专家“一对一”连线、政策解读、灾害预警、优良防治技术普及等工作,同时,不间断组织企业座谈会,面对面倾听企业家的意见建议,真正落实帮助企业解决难点、堵点、痛点问题,助力企业发展。2024年全区累积服务养殖户、企业1927户次,指导面积约6464公顷,发布公共信息服务14088条。
科技创新 推动产业升级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如火如荼,南沙农业大发展其势已成,既有国家战略的“天时之势”,又有湾区之心的“地利之优”,更有创新驱动的“人和之力”。而这其中,科技创新贯穿南沙渔业产业发展始终。
时间回到2024年12月25日,南沙区首个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项目——华农南沙渔业高科技园在万顷沙镇揭牌投产。作为广州南沙华农渔业研究院在南沙区主要的教学科研基地,华农南沙渔业高科技园致力于打造兼具水产科技研发、养殖模式示范、产业化模式推广和科普功能的渔业高科技示范园。相关负责人介绍,园区内拥有实验鱼塘400亩,工厂化养殖实验室1500平方,循环水养殖圆池80个,将为科研人员提供一个先进的实验平台,为渔民提供现代化的养殖技术,为市民提供一个功能多样的科普场所。
科技创新是产业升级的核心动力。近年来,南沙区积极打好“政院企联动”组合拳,建强建好科研融合发展平台。目前,南沙产学研平台众多,已落户有刘少军院士工作站、广州南沙华农渔业研究院,建有海洋牧场岸基种苗繁育与种质资源保护基地、中国水产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科研成果转化基地(观赏鱼)、国家淡水水产种质资源库珠江分库观赏鱼种质资源合作基地、华南师范大学鲫鱼种质创新产学研基地等产学研平台;区内企业与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广东海洋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均建立了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依托各大科研技术支撑力量、产学研平台,南沙不断推动产业升级。南沙通过政科企三方融合发展,攻克产业技术瓶颈,致力于建成以现代水产种业科技创新为引领的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水产种业创新高地,打造产学研结合和成果转移转化基地和高水平研究生人才培养基地,为渔业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以及乡村振兴战略。
此外,在万亩美丽渔场——渔业产业园内,依托水产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集聚了多个农业科技创新项目,涵盖智慧养殖、精准投喂、智能化增氧等多领域创新技术,从科技创新出发,全面提升产业生产效率与质量,促进南沙青蟹产业、鱼苗产业、观赏鱼产业转型升级。
多措并举 擦亮特色品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质量安全监管,推动优胜劣汰、质量兴农。
南沙青蟹品质绝佳、远近驰名,远销海内外。近年来,南沙区从品种、品质、标准化生产等方面推动品牌建设。2020年,启动南沙青蟹区域公用品牌创建工作,是首个以“南沙”命名的特色农产品品牌。2021年,开展南沙青蟹“三品一标”提升行动,探索建立青蟹苗种人工繁育技术,培育供应人工育苗苗种200余万只,补齐了南沙青蟹苗种短板。当年举行南沙青蟹品牌发布会、品鉴会、中国农民丰收节南沙青蟹专场推荐会等活动,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2022年1月,南沙青蟹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核准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同年5月,荣获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称号,是南沙区首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2023年1月,南沙青蟹通过有机产品认证。2023年6月,南沙黄油蟹通过有机产品认证,成立广州南沙青蟹产业协会。2023年7月,位于万顷沙十六涌的南沙青蟹品牌中心正式启用。2023年11月,南沙获评“中国黄油蟹之乡”。
2024年5月24日,由南沙区农业农村局牵头,南沙青蟹产业协会、南沙现代农业产业集团主办的2024年南沙黄油蟹全国首发暨南沙青蟹推介活动举办,以“做好‘土特产’文章,奋战‘百千万工程’”为主题,设置南沙青蟹活体展示区、知识推广区、现场品鉴区等,吸引不少客商参与。
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品质不断提升、品牌越叫越响,南沙青蟹产业的发展平台越来越好。而今,南沙青蟹早已成为南沙区联农带农的特色农产品典型,2021至2024年,南沙青蟹年产量、销售价格、总产值节节攀升,2024年年产量近4000吨、产值跃升至近15亿元。
湾区风正劲,岭南春更好。南沙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发挥华农渔业研究院等科研团队力量,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强好的品种和养殖技术推广推介,积极做好南沙水产养殖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工作,持续推进南沙现代化渔业发展。同时,积极发展适合南沙特色渔业产业,着力发展青蟹、鲜鲩、鳗鱼、观赏鱼、虾产业,大力推进渔业转型升级。
作者:伍洁丽 黎广壕 本报记者:梁璟
编辑:杨钧丞
来源:中国渔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