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末清初,晋商票号的“过标令”如同一张无形的信用通行证,商人凭此可在千里之外提取白银。这种以“诚信”为底层逻辑的金融网络,甚至让清政府依赖其汇兑军饷。晋商通过严格的身份审核(类似今日的KYC)、家族联保制度(古代版“信用担保”)和跨地域的票号网络,构建了一个无
——古今信用帝国的权力游戏与平民困境
一、过标令:晋商帝国的“区块链”密码
明末清初,晋商票号的“过标令”如同一张无形的信用通行证,商人凭此可在千里之外提取白银。这种以“诚信”为底层逻辑的金融网络,甚至让清政府依赖其汇兑军饷。晋商通过严格的身份审核(类似今日的KYC)、家族联保制度(古代版“信用担保”)和跨地域的票号网络,构建了一个无需中央集权背书的信用帝国。
然而,这一体系的崩塌也源于信用的滥用。清末晋商票号因过度扩张和官商勾结,最终被外资银行取代。这与2025年河南村镇银行暴雷事件惊人相似——吕奕团伙通过伪造数据、操控股权,将400亿存款挪至海外,留下无数储户的“数字卖身契”。
二、芝麻信用分:大数据时代的“新过标令”
蚂蚁金服的芝麻信用分,用算法将个人行为数据转化为信用标签,看似比晋商的“人肉风控”更科学。但2021年晋商消费金融在征信报告中标注“专业做鸡十年”的丑闻,暴露了技术赋能的另一面:数据滥用与权力傲慢。
从晋商票号的“家族联保”到蚂蚁的“社交关系链评分”,信用的衡量标准始终在资本与权力的博弈中摇摆。河南红码事件中,健康码这一公共卫生工具被异化为“金融维稳”手段,1317名储户因维权被赋红码,技术与信用的合谋彻底失控。
三、谁在收割信用红利?
晋商曾因垄断茶叶贸易和票号汇兑成为“东方华尔街”,而今日的金融科技巨头则通过支付入口和消费贷渗透民生。2025年借贷宝平台曝光的“年化利率5959%”电子合同,与晋商票号后期高利放贷的“印子钱”如出一辙。
更值得警惕的是,信用体系的操控者从地方豪族演变为跨国资本。田文军的“德御系”通过控制20余家地方银行、伪造文书转移2674亿资金,而蚂蚁的ABS(资产证券化)模式也曾将30亿资本撬动3000亿贷款,两者皆以“金融创新”之名行风险转嫁之实。
四、信用战争:一场没有终局的博弈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晋商因过度依赖政商关系而衰败,今天的金融巨头则在监管与扩张的夹缝中挣扎。2025年中原银行股权拍卖流拍、村镇银行整合遇阻,正是传统金融信用崩塌的缩影。而晋商消费金融的征信丑闻,则揭示了技术赋能的道德盲区。
下期预告
《从山西票号到比特币:全球化的信用战争如何改写平民命运?》
——当吕奕在美国挥霍400亿存款、田文军在英国洗钱12亿英镑,普通人手中的数字货币与村镇存折,能否逃过新一轮“信用殖民”?
来源:历史生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