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入瘦西湖,便被一湖碧水牵住了脚步,又被熙熙攘攘的游人阻挡了脚步。三月末的琼花,在游客的吵杂声中坠进湖面。这是我未曾想到的。看来,中国人的闲暇时代来到了。
⊙邹鲁散文:烟花三月的扬州,是瘦西湖/烟花三月下扬州或扬州三月•佛堂古镇
(征求意见稿)
(题目未定,敬请诸君文后留言)
烟花三月的扬州,是瘦西湖。
烟花三月,下扬州,瘦西湖是绝大多数游客必游的第一站。
瘦西湖,我们观赏着风花雪月的镜像。
初入瘦西湖,便被一湖碧水牵住了脚步,又被熙熙攘攘的游人阻挡了脚步。三月末的琼花,在游客的吵杂声中坠进湖面。这是我未曾想到的。看来,中国人的闲暇时代来到了。
导游小韦说:瘦西湖原名保障湖,起源于隋唐时期的护城河与运河连缀水系。清代盐商疏浚河道、修建园林,形成带状景观,因杭州诗人汪沆在乾隆年间所作诗句而得名。汪沆对比扬州与杭州西湖的形态差异,写下“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其“瘦”字,既指河道不足百米,比杭州西湖更狭窄,也暗含扬州盐商奢侈如“销金之锅”的历史背景。
我们从南门码头坐上电动的画舫船,两岸垂柳如烟,桃花灼灼,长堤春柳的景致,正如诗中所绘——“三步一桃,五步一柳”。桃红柳绿相间,恍若踏入李白笔下的江南旧梦。忽然明白他为何用“烟花”形容三月,这是琼花、柳絮、烟雨交织的朦胧,如同水墨画里未干的墨色,在天地间洇出一片温柔的混沌。
画舫驶行不过百米,冶春桥便横跨眼前。桥身拱如新月,青石缝里冒出的苔痕泛着潮意,桥洞倒影被水波揉成碎银。船上广播说,这桥曾是文人雅集之地。恍惚间,混着右岸边茶社飘来的龙井清香,人们似能听见百年前的吟哦声。船过桥洞后,看左边小山丘石壁上题刻的“小金山”三字,在涟漪中摇晃,恍惚看见乾隆皇帝御笔的朱砂印,正随着水波荡开。
绕过小金山,湖面豁然开阔,前面五亭桥的轮廓渐入眼帘,左边水中的钓鱼台景致悄然浮现。
这座称做钓鱼台的方亭,黄瓦朱柱三面临水而立,传说乾隆曾在此垂钓。它以古典园林的“框景”手法,将五亭桥与白塔收入画中。透过圆形的门洞远眺,桥塔如嵌于画框,湖光潋滟处,竟分不清是人在景中,还是景入画来。
五亭桥,因五座琉璃金顶的亭子,错落于石桥之上而得名;亦因宛如五朵出水莲花,又名莲花桥。画舫驶进桥洞,广播里言及月夜桥洞“每洞揽一月”的奇景。可惜行程所限,我们无缘夜游这一奇景。更何况,今日是残娥眉月了。但此刻日光倾泻,桥下十五孔洞在春水中投下粼粼光影,与远处白塔的素影遥相顾盼。
游船行至二十四桥畔泊岸。只见桥畔熙春台飞檐翘角,“春台祝寿”的匾额熠熠生辉。这曾是乾隆祝寿之地。凭栏远望,湖面烟波浩渺,远处万花园的琼花如雪,琼花花瓣落在游人肩头,恍惚间竟分不清是花在飞,还是雪未融;廊道上,有女子身着汉服簪花拍照,鬓角轻晃,与在佛堂古镇巡游剧《骁勇义乌兵·侠甲镇山河》沉浸式表演的场景重叠。
我忽然懂得,瘦西湖的妙处不在于山水本身,而在于历代文人用诗笔,为它织就的锦缎——每一株柳树都系着平仄,每一片琼花都飘着风情,每一块湖石都浸着墨香,每一座小桥都留着历史。
二十四桥汉白玉栏柱,被纷至沓来的游人磨出了包浆;台阶级数,说是暗合着桥名,却已让人们不知了所云。南来北往的游客,挤滿了桥,用比肩接踵来形容一点不为过,没有了那份宁静的诗意与闲暇的浪漫。
站在桥上回望湖心,瘦西湖的“瘦”字,在这一刻愈发分明——湖面纤长如美人腰肢,却以曲折之姿纳尽亭台楼阁的雅致与千年文脉的厚重。二十四桥的箫声、五亭桥的倒影、钓鱼台的框景,治春桥的吟诵,皆成时光的注脚,让人恍惚间与李白共醉于“烟花三月”的扬州梦里。
这让我想起佛堂古镇的义乌江(东阳江)。同样借水为魂,扬州人以诗笔将“河”的质朴,酿成“湖”的风雅;而义乌江畔的渡磬桥、万善浮桥、伏虎桥,以另一种姿态诉说着岁月故事:渡磬桥刻着古镇年轮,万善浮桥随波起伏承载着市井烟火,伏虎桥如卧龙横江守护着两岸晨昏,在江水悠悠中沉淀出古朴厚重的民生肌理。
看眼前小家碧玉似的二十四桥,佛堂古镇的伏虎廊桥显得气势恢宏。木构架结构牌楼、长廊、八角亭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瑞兽、花鸟虫鱼、琴棋书画雕刻,融合了大士伏虎的历史文化典故。坐在廊桥茶室里近望万善浮桥,如一串灵动的珠链横跨江面。背靠手悠然的老者与撑着油纸伞的汉服姑娘擦肩而过,倒映在粼粼波光中。风起时,惊起几只白鹭掠过江面,与廊桥的飞檐翘角相映成趣。
二十四桥的“玉人何处教吹箫”的浪漫地标,与佛堂古镇的义乌江,形成奇妙对照——那条被百姓称为“长江”的江水,想象着在双江湖至半月湾流处裁云作裳,或许也能生出“半月湖”的诗意吧?与双江湖遥相呼应,竟也是举世无双的“哑铃形”双湖景观。
来源:世界义乌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