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家住在汨罗县的一个小山村,家族与裁缝手艺有着不解之缘。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裁缝是一份令人羡慕的职业。
文/青果;素材/何思源
(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情节虚构处理,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已开通全网维权,谢绝抄袭和搬运。)
退伍的日子快到了,我心里十分伤感。又要回到家乡,去面朝黄土背朝天,耕耘贫瘠的土地。
连长来了,说这三年我为部队作出了贡献,留我超期服役。我喜出望外,多亏学了祖传的手艺。
我家住在汨罗县的一个小山村,家族与裁缝手艺有着不解之缘。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裁缝是一份令人羡慕的职业。
爷爷的手艺精湛,无论是款式还是做工,都堪称一绝。他总是说:“要用心去做,每一件衣服都像是自己的孩子。”
父亲继承了爷爷的衣钵,他将裁缝手艺视为生命。他擅长制作中山装和旗袍,这两种衣服对工艺要求极高。
在十里八乡,父亲颇有名气,他总是忙碌不停,为乡亲们制作衣物。大家都相信他,生意很是红火。
小时候,我常常在父亲的裁缝铺里玩耍,看着他在布料上划线、裁剪、缝制,飞舞的针线让我着迷。
父亲常常教我一些基础的裁缝技巧,如何用针线缝补衣服,如何裁剪简单的布料,那些技巧在我心中播下了种子。
初中毕业后,我便在生产队出工,多一个人出工便多一份口粮。一年四季,生产队总有干不完的活。
1973年11月,征兵工作组到了沙溪公社。我觉得这是一个好机会,跟父母商量后,便跑到大队部报名。
经过体检、政审和家访,我拿到了入伍通知书。一家人兴高采烈,乡亲们也来我家串门送恭喜。
12月8日,我来到县武装部集合。第二天,104名新兵列队走向火车站,闷罐子火车呼啸着奔向北方。
我来到了河北邯郸,新兵连的生活艰苦而充实,战士们每天进行高强度的训练,磨炼意志和体魄。
晚上回到营房,大家都累得疲惫不堪,浑身疼痛。但是一个个都咬着牙坚持,决不叫一声苦。
3个月后,我被分到大名县和平公社的一个连队。驻地在农村,一望无垠的田野里种植着各种庄稼。
军营的节奏永远紧张,在坚持训练的同时,还要站岗放哨。我瞪大眼睛,手握钢枪,决不放过任何可疑情况。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一次清理仓库时,发现了一台旧缝纫机。这台缝纫机虽然有些破旧,但对于我来说,却如同珍宝。
我小心翼翼地将它搬回宿舍,开始擦拭和修理。凭借着父亲教给我的一些基础知识,很快就让缝纫机重新运转起来。
在军营里,衣服磨损是常有的事。我发现战友们常常为衣服破损而烦恼,于是我主动提出为他们补衣服。
起初,我只是简单地缝缝补补,但随着对缝纫机的熟练掌握,我开始尝试做一些更复杂的修补工作。
我的手艺很快在连队里传开了,战友们纷纷来找我帮忙。每当看到他们穿着我修补过的衣服,我的内心充满了成就感。
真的没想到,裁缝手艺让我在军营里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也让我与战友们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我的裁缝手艺引起了连长的注意,他经常在大会上表扬我。75年6月,我升任为班长,肩上的担子重了。
岁月如梭,一转眼到了退伍的时候。想起又要回到家乡,一切又回到从前,我心里十分惆怅。
连长来了,他看到我不仅军事训练表现出色,还能用裁缝手艺为连队解决实际问题,于是决定让我超期服役。
能够留在部队,不离开亲如兄弟的战友们。我喜出望外,连忙写信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父母。
我更加努力地提升自己的军事技能和裁缝手艺,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裁剪和缝纫的新技术,尝试制作一些简单的军服。
我的努力得到了领导的认可,也在军营里积累了更多的经验和人脉,大家都对我赞不绝口,竖起大拇指。
77年8月,我到师教导队学习,回来后当了一名排长,穿上了四个兜的军装,心里美滋滋的……
88年腊月,我在连职上转业,在地方政府工作。漂泊多年,终于和家人团聚,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裁缝手艺让我在军营里脱颖而出,在艰苦的环境中找到自己的优势。每一份技艺都有价值,只要用心去经营,就能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来源:下里巴人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