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的固原,满城春韵,坐落于六盘山脚下的宁夏师范大学,绿意盎然。青春的脚步在这里奔腾不息,图书馆、运动场、课堂,处处是年轻的身影,而他们梦想的“最大公约数”是:成为一名好老师。
4月的固原,满城春韵,坐落于六盘山脚下的宁夏师范大学,绿意盎然。青春的脚步在这里奔腾不息,图书馆、运动场、课堂,处处是年轻的身影,而他们梦想的“最大公约数”是:成为一名好老师。
什么样的老师才算“好老师”?
《山海情》里的涌泉村里,有一位“一切为了学生”的白校长。现实里的“白校长”,成了宁夏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大三学生韩勇来到宁师的理由。
1999年,西吉年轻女教师陈志娟拖家带口到了当时的闽宁村,留在了韩勇当时就读的学校——闽宁镇中心小学,多年来,桃李芬芳“润”戈壁,真真切切地影响了韩勇的人生理想。
“她在艰苦的条件下,一个人承担着多门学科的教学任务,数学课、体育课、音乐课,啥都教,但是丝毫不提自己的辛苦,把自己的青春和最热忱的情感全部献给了我们。”韩勇说,正是这样的言传身教,让他树立了成为一名人民教师的理想。高考结束后,韩勇毅然填报了宁夏师范大学,成为一名公费师范生,“我希望在毕业后回到家乡西吉进行任教,为西吉县的基础教育事业作出贡献,为西吉县的未来发展培养出更多人才。”
当记者问道,“因为移民搬迁,你从小在闽宁镇长大,为什么想回到西吉?”眼前的年轻人给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答案:“因为我想让大家知道,西海固已经不再是以前的西海固。我希望能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数字素养和科学素养,打破外界的刻板印象,让更多人知道西海固的未来灿烂无限!”
这所宁夏唯一的师范类本科院校,从1975年建校以来,为社会累计培养各类人才5万余人,被誉为“六盘山下人才基地,宁南山区教师摇篮”。
从追梦人到造梦者,在宁夏师范大学,青春的故事一直在不断上演。2022年11月,33岁从青海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专业毕业的理学博士陈治荣以高层次人才的身份回到了宁夏,成为宁夏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生命科学学院的一名教师。
“要有主人翁精神”是他常常挂在口头的一句话,事实证明,正是对家乡的热爱,让他立志投身科学研究,把论文写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
两年多来,对标自治区“六优”产业,陈治荣围绕六盘山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系统碳汇和碳库构建等工作,主持了多项科研项目。这些项目的开展,不仅为六盘山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聚力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六盘山生态修复、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他结合地理科学专业的特点,注重野外实践教学,以大自然为课堂,带领学生前往贺兰山、六盘山、沙湖、沙坡头、四口子水库、赵千户等地实地调查,不仅提高了地理科学专业同学们野外观测地理现象和记录采集数据的能力,还让他们了解自然地理国情和区情,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真正了解“神奇宁夏”的魅力。
“作为宁夏彭阳人,我随家人吊庄移民到中宁县大战场镇,见证了家乡人民‘拔穷根’的决心,也对教育改变命运的力量深信不疑。教师的梦想,萌芽于求学过程中那些温暖的瞬间,坚定于明白‘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情感的共鸣和精神的传承’那一刻。”陈治荣表示,宁夏师范大学肩负着为宁夏乃至西部地区培养优秀教师的重任,作为这里的一名教师,深感使命光荣且重大。我希望成为造梦者,助力更多孩子通过教育改变人生,也为家乡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推动这片土地不断向前发展。
这所宁夏唯一一所师范类本科院校,从1975年建校以来,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求为己任,为社会累计培养各类人才5万余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校训,影响着从这里走出去的一届又一届学子,他们立足宁夏、服务西部、面向全国,为区域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50年的办校历史中,我们通过师德培养、文明养成,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教育情怀、爱农情怀,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扎根基层、无私奉献的教育者,为宁夏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宁夏师范大学团委书记陆瑜告诉记者。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校训,影响着从这里走出去的一代又一代学子。
从学子到师者,一代代宁师大人用青春接力,托起山区孩子的未来,也让教育的星火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当被问道,在这个过程中,为什么会有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子主动投身基层教育事业,成为可以燎原的星火?曾在宁师工作了37年的原音乐舞蹈学院院长,今年63岁的退休教师王得盛为我们给出了答案:“这所坐落于红色革命圣地的学校,凝结着几代宁师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教育事业神圣而道远,但吃苦耐劳的精神可以被传承,投身家乡、建设家乡的使命可以被接力,我们不仅是追梦人,更是筑梦人,希望通过我们的代代接力,让更多的孩子得以走出大山,让更多人的梦想得以实现。”(宁夏日报记者 杨嘉琪 马丽 马赛尔 文/图/视频)
本文来自【宁夏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