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目前排查核实情况,此次事故造成4艘船倾覆、84人落水。已救出和找到83人,其中医治无效死亡9人,70人尚在医院救治(无生命危险),4人安全未受伤。
据新华社5月5日消息,5月4日16时40分许,贵州毕节黔西市新仁乡乌江百里画廊景区六广河水域遭遇突发大风发生游船倾覆事故。
根据目前排查核实情况,此次事故造成4艘船倾覆、84人落水。已救出和找到83人,其中医治无效死亡9人,70人尚在医院救治(无生命危险),4人安全未受伤。
报道称,目前,仍有1人失联。经核查,涉事运营船舶系贵阳清镇市新店镇东湖农用客运有限公司所有,两艘船均核载40人,未超载。
这场被目击者形容为“晴空骤变”的灾难,究竟是极端天气的不可抗力,还是安全管理链条的断裂?事故背后,是一场关于天灾与人祸的灵魂追问。
事故的关键矛盾点,直指气象预警与应急处置的脱节。黔西市气象台于当日14时40分发布冰雹橙色预警,明确提示未来6小时红林、定新等乡镇将出现冰雹天气,建议“避免外出”。
然而,目击者李先生的证词显示,16时出发的游船仍在正常运营,且天气“阳光刺眼、毫无异常”。
从预警发布到事故发生,间隔仅1小时20分钟,预警信息是否真正触达运营方?景区是否建立了“预警-熔断”机制?这些问题成为舆论焦点。
事故中暴露的救生衣佩戴乱象,更将矛头指向日常管理的疏漏。据幸存者描述,涉事游船采用双层设计,一层乘客无需穿救生衣,二层观景才强制穿戴。这种“区别对待”直接导致一层乘客在倾覆瞬间失去关键求生工具。
国家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内河渡口渡船安全管理规定》都明确规定渡口需“配备必要的救生设备和专门管理人员”,还要“掌握渡船的适航状况,了解渡运水域的通航环境,以及有关水文、气象等必要的信息”。
虽然目前没有看到有哪个文件规定乘客必须穿戴救生衣,但在运营船上,工作人员有义务提醒游客穿戴好救生衣。当然,救生衣、气象信息等是否流于形式,只有调查后才知道结果。
气象监测数据显示,当日16时10分至16时16分,六冲河流域突遭强对流天气袭击,瞬时风力达9级,降雨量30毫米/小时,冰雹直径超2厘米。
但值得追问的是,在气象预警早已覆盖该区域的情况下,为何游船仍按原计划出航?有分析认为,当下部分景区可能存在惯常的“预警响应惰性”,认为短时极端天气可“赌概率”,这种侥幸心理与商业利益驱动不无关系。
贵州作为喀斯特地貌旅游大省,近年来水上项目增长迅猛,但配套管理未能同步升级。2023年黄果树瀑布景区漂流事故、2024年荔波樟江游船超载事件,均暴露出类似问题。
此次事故中,涉事游船是否具备应对突发气象的紧急靠岸方案?船员应急处置培训是否流于形式?这些疑问亟待调查组解答。
当气象台的橙色预警与游船码头的熙攘人群共存,当救生衣沦为观景台的“装饰品”,这场悲剧早已埋下伏笔。
科技进步让人类能够预测风雨,但真正抵御灾难的,永远是制度执行的刚性、企业对生命的敬畏,以及每个环节责任人的清醒认知。
天灾或许难测,人祸绝不能成为脱责的借口。贵州游船倾覆事故,应当成为中国山地旅游安全升级的转折点。
来源:华声清扬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