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敌人赶来,红军弹药亏空,看毛泽东如何调虎离山,化险为夷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04 07:03 2

摘要:1927年的秋天,井冈山脚下的树林里,一支打着补丁的工农革命军正在连夜行军。

1927年的秋天,井冈山脚下的树林里,一支打着补丁的工农革命军正在连夜行军。

队伍的最前方,一位瘦高个的年轻军官紧握着驳壳枪,眼神严肃坚定。

他叫宛希先,今年才22岁,就已经是毛泽东信任的得力干将。此刻他正带着两个连的战士,迅速赶往百里外的茶陵县城。

就在不久前,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进入井冈山地区,为了扩大革命影响并建立红色政权,毛泽东决定采用分兵游击的战术。

他在酃县水口村的小祠堂里摊开地图,望着茶陵这个地方深思。

茶陵地理位置十分关键,是湘赣边界的战略要地,这个地方革命基础较好,农民运动活跃,具备建立政权的条件。

而且据可靠消息来报,国民党反动派罗定正带着上千人马朝井冈山扑来,可我们秋收起义的部队刚经历过三湾改编,弹药粮草都没多少了。

硬拼不得啊!”毛泽东的烟头在茶陵的位置重重一按。

希先,你带人去打茶陵,把罗定的老窝掀了!”

”,宛希先接过任务,手心里全是汗。两个连只有两百来人,要打的是湘赣边界重镇茶陵。

但他知道,这招“调虎离山”若能成功,不仅能救水口的战友,还能让老百姓知道:红军还在!

深秋的夜里已经开始寒冷,战士们踩着露水翻山越岭,路过一个村庄时,宛希先突然让队伍停下。

村口躺着三具农会会员的尸体,白石灰刷的墙上还留着“杀尽赤匪”的血字。

“你们看!”

他举起火把,火光映着墙上的血迹。

这就是罗定的‘功劳’!咱们今晚就要替乡亲们讨债!”

队伍里战响起低沉的怒吼,有个小战士抹着眼泪说:“宛代表,我哥就是被他们抓进茶陵大牢的……”。

宛希先拍拍他的肩:“明天,咱们亲手砸开那牢门!”

10月21日天微亮,茶陵城头的哨兵正打着哈欠,突然看见一队“国军”大摇大摆走来——那是宛希先的突击队,穿着缴获的国民党军装。

“兄弟哪部分的?”

哨兵刚探头问,就被一枪托砸晕,霎时间,冲锋号撕裂晨雾,战士们像猛虎般扑向东岳庙。

县衙门口,宛希先带头冲锋,子弹擦着耳朵飞过也顾不上躲。

当他一脚踹开县长办公室时,那个平日里作威作福的“县太爷”正哆哆嗦嗦往床底下钻。

出来!

宛希先一把揪住他的后领,“你不是要悬赏五百大洋买我的人头吗?”

战士们迅速冲进地牢,里面的景象让他们红了眼眶。八十多个农会骨干被铁链锁着,有人身上溃烂流脓。

当铁锤砸开牢门时,有个白发老汉颤抖地问:“你们…真是毛委员的人?”得到肯定答复后,老人突然嚎啕大哭:“三个月了!他们天天说红军死绝了……”

宛希先亲手给老人解开镣铐,转头对战士们喊。

把粮仓打开!让乡亲们看见,红军不但活着,还要带着大家过好日子!”

当天中午,茶陵城头第一次飘起绣着镰刀斧头的红旗,街上挤满了领粮的百姓,有人甚至跪在石板路上亲吻红旗。

如毛泽东所料,正在水口耀武扬威的罗定听说老窝被端,气得摔了茶杯,连夜带着主力回援。

这正是我们想要的结果!

等他们气喘吁吁赶到茶陵时,宛希先早就带着队伍消失在井冈山的云雾中,只留下满城“红军万岁”的标语。

这场闪电般的奇袭,红军不仅牵制了敌军主力,更在湘赣大地播下一把火种。

三个月后,当工农革命军再次攻克茶陵时,就连街头卖糍粑的老汉都扛起了红缨枪。

这场被载入《毛泽东选集》的茶陵之战,虽不及后来的大战役壮观,却像一根撬动历史的杠杆。

它迫使罗定部队回援茶陵,缓解了工农革命军主力在酃县水口的压力,为后续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它证明了毛泽东“敌进我退,避实击虚”的游击战术绝非空谈,而宛希先的胆识与果决,也为红军早期培养了一批能打巧仗的骨干。

今天茶陵东岳庙的砖墙上,还留着当年突击队子弹擦过的痕迹,默默讲述着那段“智取”重于“强攻”的传奇。

来源:爱历史的小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