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再不去中东,就晚了!”过去两年,这句口号在跨境圈、外贸群里反复刷屏。作为海湾六国中人口占比60%、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中东核心”,沙特凭借“2030愿景”下的经济转型,成为中国出海者眼中的“黄金洼地”。
中国人涌向沙特:一场“淘金热”背后的去留之困
“再不去中东,就晚了!”过去两年,这句口号在跨境圈、外贸群里反复刷屏。作为海湾六国中人口占比60%、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中东核心”,沙特凭借“2030愿景”下的经济转型,成为中国出海者眼中的“黄金洼地”。
然而,与“涌向沙特”的热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真正留下扎根的中国人,却少之又少。这场看似热闹的“淘金热”,背后藏着怎样的现实困境?
沙特“2030愿景”:吸引中国人的“磁石”
沙特的吸引力,始于其国家战略的“大转弯”。2016年,沙特推出“2030愿景”,目标是摆脱对石油经济的依赖,向多元化经济转型。这一战略释放出三大红利:
-基建需求井喷:沙特计划投资超7000亿美元建设新城市(如NEOM未来城)、交通网(高铁、地铁)、新能源项目(光伏、氢能),中国企业在基建领域的经验与成本优势,使其成为沙特的“首选合作伙伴”。
-科技与数字经济空白:沙特互联网渗透率超90%,但本土科技产业薄弱,电商、支付、云计算等领域存在巨大市场缺口。2023年,沙特电商市场规模同比增长35%,吸引了SHEIN、Temu等中国跨境平台扎堆入驻。
-政策开放信号:为吸引外资,沙特放宽了外资持股限制(部分行业允许100%控股)、简化企业注册流程,并推出“绿色投资签证”(允许投资者家属随行、自由进出沙特)。
这些红利,让中国商人、技术人员、创业者蜂拥而至。据沙特投资部数据,2024年中国对沙特直接投资同比增长240%,在沙特注册的中资企业数量突破8000家;另据在沙华人社群统计,过去两年赴沙的中国短期务工者、商务人士超10万人次。
留下难:文化、政策与现实的三重壁垒
然而,热潮之下,真正选择长期定居的中国人却寥寥无几。某在沙中资企业HR负责人坦言:“我们每年招聘100名中国员工派往沙特,能坚持满两年的不到20人。”留下难的背后,是多重现实壁垒的叠加。
文化差异:从“禁酒令”到“社交隔离”
沙特是伊斯兰国家,严格的宗教习俗让许多中国人难以适应。例如,全国禁酒、女性需穿黑袍(非沙特女性虽无强制,但公共场合需“适度遮盖”)、每周五次的礼拜时间(企业需配合调整工作节奏)等。更关键的是,沙特社会的“封闭性”导致中国人难以融入当地社交圈。
一位在利雅得做建材贸易的中国商人表示:“本地客户更信任家族或宗教关系网内的合作伙伴,我们只能通过翻译和中间人对接,很难建立深度信任。”
政策不确定性:从“签证”到“用工限制”
尽管沙特推出了“绿色投资签证”,但实际操作中仍存在诸多限制。例如,部分行业的外资企业仍需与本地企业“绑定”(如建筑行业需与沙特本土公司合资),且沙特政府近年频繁调整“沙特化”政策(要求企业员工中沙特籍比例不低于一定标准),导致中资企业用工成本上升。
此外,工作签证(Iqama)的办理流程复杂,需经过多部门审核,周期长达3-6个月,许多短期务工者因等不到签证而选择离开。
生活成本与家庭压力:“高收入”背后的隐性支出
沙特的高收入是吸引中国人的重要因素——中资企业派驻沙特的技术人员月薪普遍在2-4万元人民币(高于国内同岗位50%-100%),但高收入的背后是高支出。
沙特本地物价水平与国内一线城市持平,但教育、医疗等服务对外国人并不友好:国际学校年学费超20万元人民币,私立医院看病需全额自费。
更关键的是,沙特对家庭团聚的限制(配偶工作签证难申请、子女入学需复杂材料)让许多家庭选择“分居”,长期的孤独感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留下的“少数派”:他们如何扎根?
在“去多留少”的浪潮中,仍有一部分中国人找到了扎根的路径。他们的共同点在于:**深度绑定沙特本土化需求,同时保持“灵活性”**。
技术+本地化”的创业者**:例如,某中国团队在吉达开设了“中阿跨境直播基地”,不仅培训沙特本地主播,还与沙特电商平台合作开发符合当地审美的选品(如宗教节日服饰、传统手工艺品),年营收超亿元。
长期主义”的中资企业员工**:某参与NEOM未来城建设的中国工程师表示:“我用3年时间学习阿拉伯语,现在能直接与沙特工程师沟通;同时,我娶了沙特妻子,孩子在本地国际学校上学。”这类员工往往将沙特视为“第二故乡”,而非“淘金跳板”。
政策红利的“精准捕捉者”**:部分中国投资者瞄准沙特“绿色能源”战略,在红海沿岸投资光伏电站,通过与沙特公共投资基金(PIF)合作,既享受税收优惠,又规避了“沙特化”用工限制。
结语
中国人涌向沙特的热潮,是全球化背景下资本、技术与市场的一次剧烈碰撞。沙特的“2030愿景”为中国企业与个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但文化差异、政策波动与生活成本的现实壁垒,也让这场“淘金热”更像一场“压力测试”。未来,真正能在沙特扎根的,或许不是那些“赚快钱”的投机者。
而是愿意花时间理解当地文化、参与本土建设的“长期主义者”——他们的故事,才是中沙经贸合作走向纵深的最佳注脚。
来源:莫离说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