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张昨儿半夜给我发微信,说他们公司开始裁40岁以上的员工了。我盯着手机屏幕愣了半晌,突然想起1997年香港回归那天,我们正趴在教室窗台上啃冰棍,谁也没想到,这代人的人生会像维多利亚港的潮水,刚涨上来就被卷进漩涡。
老张昨儿半夜给我发微信,说他们公司开始裁40岁以上的员工了。我盯着手机屏幕愣了半晌,突然想起1997年香港回归那天,我们正趴在教室窗台上啃冰棍,谁也没想到,这代人的人生会像维多利亚港的潮水,刚涨上来就被卷进漩涡。
第一次被浪头拍进海里,是1997年。
那年亚洲金融风暴刮得比台风还猛,老国企的烟囱接二连三熄了火。我爹在机床厂干了二十年,突然就抱着纸箱子回了家。我妈把存折翻出来算了三遍,最后咬咬牙,把给我买小霸王的钱拿去交了社保。那时候我们哪懂什么次贷危机,就知道学校门口的炸鸡腿从五毛涨到一块,而班里穿耐克球鞋的同学越来越少。
第二次呛水是在2008年。
北京奥运会的烟花还没散尽,华尔街就炸了锅。我刚毕业在陆家嘴实习,亲眼看着老板把整层楼的工位砍掉一半。有天加班改方案到凌晨,发现楼下证券大厅的电子屏还亮着,上证指数像坐过山车似的往下掉。那会儿流行一句话:"宁可累死自己,也要卷死同事。"我们管这叫"狼性",后来才知道,这波操作叫"结构性失业"。
第三次差点淹死是2015年。
全面二孩政策刚放开,产科建档比春运抢票还难。我媳妇挺着七个月的肚子,还要跟二十岁的小姑娘挤招聘会。更要命的是,那年股市从五千点自由落体,我偷偷拿私房钱买的基金,最后连老婆本都赔了进去。现在想想,当时医院走廊里此起彼伏的婴儿啼哭,和交易大厅里此起彼伏的哀嚎,简直像首荒诞的交响乐。
第四次被浪头掀翻在2020年。
疫情封控那会儿,我白天在方舱医院边输液边开视频会,晚上回家还要辅导孩子上网课。朋友圈里全是80后在当志愿者、送外卖、直播带货。最绝的是我们大学同学群,有人晒出在隔离酒店用泡面箱当办公桌的照片,配文:"只要还能喘气,就绝不躺平。"
这代人就像被扔进经济浪潮里的人肉弹簧,每次刚要弹起来,就被更猛的浪头拍下去。国企改制时父母下岗,我们考大学;房价起飞时我们刚工作,二胎放开时我们成主力;好不容易熬到中年,又碰上延迟退休和AI抢饭碗。数据说80后的住房负债收入比高达135%,可谁不是一边还房贷,一边给娃报编程班?
但你发现没?我们这代人愣是把苦难过成了行为艺术。在拼多多上研究临期食品的保质期,在闲鱼上淘九成新的学区房攻略,把"薅羊毛"发展成了生存哲学。职场里练就了"同时回八个微信群消息"的绝技,家庭中修炼成"左手抱娃右手改方案"的人形八爪鱼。
前些天看到个段子,说70后是改革开放的既得利益者,90后是互联网原住民,只有80后是"人肉传感器"——专门检测经济寒暑的。可仔细想想,当年挤过高考独木桥的我们这代人,哪个不是把"不确定性"当早餐吃的?从下岗潮到内卷,从全球化到逆全球化,我们早把"韧性"两个字刻进DNA了。
所以别再说我们是"垮掉的一代",要我说,80后就是中国经济转型的活体标本。那些在时代夹缝里长出的皱纹,每道都是生存的勋章。就像黄河边的纤夫,背上勒出血痕,却把整个中国拉进了现代化。
来源:沐南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