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智驾更名辅助驾驶:细节调整背后的行业监管与安全觉醒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05 11:06 2

摘要:综合多名读者投稿及 IT 之家实地验证,小米于 2025 年 5 月初悄然更新 SU7 新车定购页面,核心变化集中在智能驾驶系统命名体系:标准版 “小米智驾 Pro” 正式更名为 “小米辅助驾驶 Pro”;Pro/Max 车型搭载的 “小米智驾 Max” 升级

一、事件曝光:小米悄然调整 SU7 定购页面措辞

(一)用户与媒体双重验证,更名细节实锤落地

综合多名读者投稿及 IT 之家实地验证,小米于 2025 年 5 月初悄然更新 SU7 新车定购页面,核心变化集中在智能驾驶系统命名体系:标准版 “小米智驾 Pro” 正式更名为 “小米辅助驾驶 Pro”;Pro/Max 车型搭载的 “小米智驾 Max” 升级为 “小米端到端辅助驾驶”。此次调整并非孤立动作,同步配套 5 月限时购车权益,购买用户可享价值 8000 元 Nappa 真皮座椅及 “小米辅助驾驶终身免费使用权”,凸显更名后的产品定位衔接。

(二)交付数据逆势上扬,更名时机暗藏市场考量

数据显示,2025 年 4 月小米 SU7 交付量突破 2.8 万台,延续新势力头部阵营表现。此次措辞调整选在 “五一” 营销节点后,既避开促销期舆论焦点,又借 5 月权益活动完成认知过渡,体现小米对市场反馈的精准把控 —— 在保持产品热度的同时,通过规范化命名响应监管导向,避免因名称争议影响用户决策。

二、更名细节解析:从 “智驾” 到 “辅助驾驶” 的语义重构

(一)技术命名规范化:打破模糊宣传壁垒

原 “智驾” 表述虽简洁,但存在功能边界模糊的争议空间。更名后,“辅助驾驶” 严格遵循 GB/T 40429—2021《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标准,明确系统定位为 L2 + 级辅助功能,而非具备自主决策能力的 “智能驾驶”。Pro 版强调基础辅助能力,Max 版新增 “端到端” 定语,精准描述从车位到车位的全场景辅助流程,涵盖 ETC 通行、窄路会车、自动泊车等具体功能,实现技术描述从感性营销向理性定义的转变。

(二)行业术语统一化:响应监管 “去泡沫化” 要求

对比早期宣传中 “高阶智驾”“全场景智能” 等激进表述,此次更名可视为小米对工信部 4 月 16 日推进会精神的直接落实。该会议明确要求车企禁用 “自动驾驶”“智驾” 等易误导词汇,统一采用 “辅助驾驶” 规范命名。小米同步调整中英文命名体系(如 Xiaomi HAD 对应 “端到端辅助驾驶”),展现出从产品定义到合规体系的全面适配,避免重蹈部分品牌因宣传失当引发的信任危机。

三、背后动因:从事故反思到行业监管的连锁反应

(一)铜陵事故敲响警钟,安全责任重新锚定

回溯 2025 年 3 月 29 日那场惊心动魄的 SU7 高速事故,车辆在 NOA 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下,以 116km/h 的时速风驰电掣,却在面对施工区域的路障时,如临大敌却又应对乏力,最终酿成惨剧。这起事故宛如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智能驾驶技术看似光鲜的 “铠甲” 上,让其在复杂场景下的局限性暴露无遗。尽管事故责任的判定是多方因素交织的结果,但舆论的浪潮却迅速将矛头指向了 “智能驾驶过度宣传” 这一症结。

在公众的认知里,“智驾” 二字往往裹挟着一种近乎科幻的期待,让人误以为车辆能像拥有自主意识般应对一切路况。小米此次果断将 “智驾” 更名 “辅助驾驶”,正是对这种公众误判的有力纠正。名称的降级,并非是技术实力的倒退,而是对用户安全承诺的郑重升华。它就像一盏醒目的警示灯,时刻提醒驾驶员:你,才是掌控车辆命运的最终责任人。通过这种方式,小米从源头上降低了用户因名称误导而对系统产生过度依赖的风险,也与中汽协 “杜绝误导性表述” 的倡议同频共振,展现出一家头部车企应有的担当与自省。

(二)监管组合拳发力,行业迎来合规化拐点

时间拨回到 4 月 16 日,工信部会议的召开,如同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在智能网联汽车行业激起千层浪。紧接着,4 月 21 日中汽协发布倡议书,两者前后呼应,形成严密的政策闭环。这些政策明确要求车企建立 “功能边界告知机制”,严禁通过模糊术语规避安全责任,犹如为行业套上了一道紧箍咒。

随后,华为、广汽等 11 家企业联合发布《智能辅助驾驶安全倡议》,这一行动标志着行业竞争的风向已悄然转变,从过去你追我赶的 “技术竞赛” 赛道,切换到了严守规则的 “合规竞赛” 车道。在这场竞赛中,小米作为新势力代表,凭借敏锐的市场嗅觉和果断的决策力,率先完成名称调整。这一举措,既是小米对自身 “软件定义汽车” 战略的未雨绸缪,有效防控潜在风险;也是为后续 OTA 升级、功能扩展铺设合规基石,确保技术创新的每一步都走在坚实的法律与道德轨道上,避免因命名争议这一 “小插曲”,打乱技术落地的整体节奏 。

四、行业影响:更名背后的智能驾驶发展范式转变

(一)营销话术集体 “退烧”,技术务实主义抬头

小米这一更名举动,就像推倒了多米诺骨牌,在汽车行业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众多车企纷纷开始审视自身的宣传策略,对那些曾经吸睛的宣传物料展开全面自查。曾经频繁出现在大众视野里,听起来高大上的 “城市 NOA”“全无人驾驶” 等词汇,如今出现的频率大幅下降,仿佛一夜之间成了行业里的 “敏感词”。取而代之的是更为精准、实在的表述,像 “高速辅助领航”“泊车辅助系统” 等,这些词汇虽然少了些酷炫感,却让消费者能更直观地了解车辆辅助驾驶功能的实际作用和边界 。

这种转变,不仅仅是简单的用词替换,它标志着整个行业发展方向的重大调整。过去,一些车企热衷于用各种新奇概念来包装产品,吸引消费者的目光,市场竞争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概念炒作的漩涡。而现在,在小米更名的带动下,行业正逐渐回归技术的本质,车企们不再把主要精力放在制造营销噱头、用概念包装吸引流量上,而是开始在提升算力、优化算法、完善数据闭环等技术硬实力上下功夫,努力构建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特斯拉一直坚持纯视觉方案,近年来不断强调该方案在经济性方面的优势,通过优化算法和数据处理,降低硬件成本,提高系统稳定性,以实现更高效、更经济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华为则将重点放在 “端到端数据安全” 上,从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到处理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严格的安全管控,确保智能驾驶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的数据安全,为用户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这些头部企业的行动,无疑为行业树立了新的标杆,引领着整个智能驾驶领域从营销驱动向价值驱动转型,促使行业更加健康、理性地发展。

(二)用户教育深化,人机协同进入新阶段

小米将 “智驾” 更名为 “辅助驾驶”,从本质上来说,是对用户认知的一次重新校准。以往,“智驾” 这个词容易让用户产生误解,以为车辆能够完全自主应对各种路况,从而在驾驶过程中放松警惕,做出一些危险行为,比如脱手驾驶、注意力不集中等。如今,“辅助驾驶” 这一术语的统一使用,让驾驶员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系统的能力边界,明确知道系统 “能做什么” 和 “不能做什么”,有效减少了因名称误导而带来的安全隐患 。

为了配合这次更名,小米在官网同步更新了详细的功能说明,新增了 “全程需保持注意力”“复杂场景请及时接管” 等警示语。这些细致的说明和提醒,与更名举措相结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 “名称 + 说明 + 权益” 三维沟通体系。通过这个体系,小米不仅让用户清楚了解到辅助驾驶系统的功能,还让用户明白了在使用过程中应承担的责任和注意事项。这标志着智能驾驶行业正从过去单纯追求技术展示的 “炫技时代”,迈入更加注重用户实际体验和安全的 “实用主义” 阶段。在这个阶段,人机协同将成为智能驾驶发展的核心,车辆辅助驾驶系统与驾驶员之间的配合将更加默契、高效,共同为用户提供更加安全、便捷的出行服务。

五、用户视角:更名带来的三大核心变化

(一)责任边界更清晰,告别 “技术迷信”

在过去,“智驾” 这个概念听起来十分高大上,容易让用户产生一种车辆能够完全自主应对各种路况的错觉。但现实却给大家敲响了警钟,就像安徽那场令人痛心的事故,车辆在 “智驾” 状态下没能及时应对异形水泥桩,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如今,“辅助驾驶” 这一名称的出现,就像是给用户心中悬起的那块大石头找到了踏实的落点,它明确了人机之间的分工。在这套系统里,虽然车辆的传感器和算法负责收集并处理各种路况数据,然后执行相应的驾驶动作,比如保持车距、自动跟车、车道居中行驶等,但驾驶员才是这场出行的 “掌舵人”,需要全程保持高度的注意力,时刻监控车辆的行驶状态,并且随时准备接管车辆 。

这种责任边界的清晰划分,对于新手用户来说意义非凡。新手司机本身驾驶经验不足,对车辆辅助驾驶系统的理解和掌控能力相对较弱,“智驾” 概念很容易让他们放松警惕,过度依赖系统。而 “辅助驾驶” 则让他们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主导地位,避免在面对复杂路况时,因为对系统的过度信任而出现操作滞后的情况。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名称的调整不只是简单的语义变化,它更是对 “人类主导” 这一原则的再次强调,让用户在享受科技带来便利的同时,牢记自己的安全责任,避免陷入 “技术迷信” 的陷阱。

(二)功能预期更精准,按需选择不踩坑

“端到端辅助驾驶” 这一命名的细化,就像是为用户提供了一把精准的 “功能标尺”,让用户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使用场景,更加理性地做出决策。对于那些日常主要在城市中通勤的用户来说,道路状况相对较为熟悉,驾驶路线也比较固定,小米 SU7 的 Pro 版基础辅助功能就已经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像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等功能,在拥堵的城市道路中可以减轻驾驶的疲劳感 。

而对于经常跑高速或者有频繁泊车需求的用户,Max 版的全场景功能则更具吸引力。它不仅支持高速 NOA,在高速行驶过程中可以自动完成变道、超车等操作,让长途驾驶变得更加轻松;还具备强大的自动泊车功能,无论是侧方停车还是倒车入库,都能轻松应对,解决了很多用户停车难的问题。再加上小米推出的终身免费权益,用户无需为后期使用辅助驾驶功能支付额外费用,这既降低了用户体验先进技术的门槛,又通过名称的差异,引导用户根据自身需求进行合理消费,避免了用户为那些自己可能根本用不上的高阶功能支付不必要的溢价,充分体现了小米 “科技普惠” 的产品哲学,让每一位用户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配置。

(三)安全意识再强化,构建协同防护体系

小米此次更名的同时,在官网的安全提示方面也进行了全面升级,从原来的 “智驾须知” 升级为详细的 “辅助驾驶使用规范”。这里面的内容丰富且细致,涵盖了各种可能影响辅助驾驶功能的场景,比如在恶劣天气下,像暴雨、大雪、浓雾等天气,会影响传感器的精度,降低辅助驾驶系统的可靠性,用户需要格外小心;还有在一些道路标识不清晰、被遮挡或者新修建的道路上,系统可能无法准确识别道路信息,这时候驾驶员也需要随时做好接管车辆的准备 。

这种 “名称 + 规则” 的双重教育方式,就像是给用户和车企之间搭建了一座沟通安全的桥梁,推动用户从过去被动接受辅助驾驶功能,转变为主动去学习和了解其功能边界和使用规则。用户在使用辅助驾驶功能之前,会更加主动地去了解系统的工作原理、适用范围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从而在驾驶过程中更加谨慎。车企则通过不断完善技术和加强安全提示,为用户提供更加可靠的辅助驾驶系统。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构建起 “技术安全 + 认知安全” 的双重防护网,这正是智能驾驶时代降低事故率的核心路径,为用户的出行安全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

结语:一次 “低调” 的行业范式革命

小米 SU7 的名称调整,看似是宣传页面的文字改动,实则是中国智能驾驶产业从 “野蛮生长” 走向 “成熟规范” 的标志性事件。它标志着行业终于告别 “概念狂欢”,在监管压力与事故教训中回归技术本质 —— 智能驾驶的终极目标不是替代人类,而是通过更精准的辅助,让驾驶更安全、更高效。当 “辅助驾驶” 成为行业共识,我们离真正的 “智能出行” 或许更近了一步 —— 因为所有技术的价值,终究要建立在对安全的敬畏之上。

来源:铜陵黑知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