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小米汽车官网和App上的一处“文字调整”引发热议:原本的“智驾Pro”“智驾Max”悄悄改成了“辅助驾驶Pro”“端到端辅助驾驶” 。这一改动看似只是换个说法,背后却藏着整个汽车行业从“营销狂欢”到“安全务实”的深刻转向 。
最近,小米汽车官网和App上的一处“文字调整”引发热议:原本的“智驾Pro”“智驾Max”悄悄改成了“辅助驾驶Pro”“端到端辅助驾驶” 。这一改动看似只是换个说法,背后却藏着整个汽车行业从“营销狂欢”到“安全务实”的深刻转向 。
这次更名绝非偶然。4月16日,工信部一纸通知直接划出红线:禁止车企使用“自动驾驶”“脱手驾驶”等夸大宣传词汇,必须明确告知用户“L2级辅助驾驶”的功能边界 。紧接着,华为联合广汽、上汽等11家车企发布《智能辅助驾驶安全倡议 》,呼吁全行业“实事求是宣传” 。小米的响应,既是政策压力下的合规动作,也是行业自律的缩影。
此前,部分车企为了卖车,把L2级辅助驾驶包装成“L2.999级”“无限接近自动驾驶”,甚至暗示“开车可睡觉” 。这种文字游戏让消费者误以为车辆能“完全自主”,导致事故责任纠纷频发。例如,2025年3月安徽德上高速的小米SU7事故中,三名女大学生开启辅助驾驶后撞上隔离桩身亡,暴露了用户对技术边界的认知偏差 。
小米强调,改名只是“表述合规”,功能并未降级。例如“端到端辅助驾驶”依然支持车位到车位的自动泊车、窄路通行等场景 。但名称的调整直指核心:系统是“辅助者”,驾驶员仍是“第一责任人”。这背后是血的教训。数据显示,70%的车主曾误将“智驾”等同于完全自动驾驶 。而实际上,当前市面上的智能驾驶系统最高仅达L2级,要求驾驶员全程监控、随时接管 。更名后,消费者能更清晰地意识到:方向盘不能脱手,是技术也是责任 。
小米的更名只是行业巨变的冰山一角。上海车展上,“高阶智驾”“城市领航”等宣传话术集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L2辅助驾驶”“智能辅助泊车”等严谨表述 。华为乾崑ADS 4.0发布会上,余承东直言:“以后宣传只能说辅助驾驶,不能再用‘智驾’这种模糊词汇” 。
这场“去泡沫化”运动,反而凸显了技术硬实力的竞争。例如,华为ADS 4.0已试点L3级功能,小米的端到端算法也在持续迭代 。市场数据印证了这一趋势:尽管改名引发热议,小米SU7的4月交付量仍超2.8万台,其中搭载高阶辅助驾驶的Ultra版本供不应求 。消费者用钱包投票,证明安全口碑比营销噱头更重要。
对普通用户而言,这次更名传递了两个关键信号:
别被名字忽悠:无论是“智驾”还是“辅助驾驶”,本质都是L2级系统,双手必须握紧方向盘;
功能≠万能:恶劣天气、施工路段等复杂场景下,系统可能失效,需立即接管 。
正如网友调侃:“以前车企宣传像写科幻小说,现在像写法律文书。”这种转变不是技术倒退,而是对生命的敬畏。毕竟,真正的智能,永远以安全为第一驱动 。这场由小米引发的“更名潮”,或许正是中国智能驾驶行业成熟的开始。#小米##汽车##新关税政策带来的痛苦会是上次50倍#
来源:道阻且长4304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