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女子接触HIV男友后,连续28天服用了阻断药,为何还会被传染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05 13:21 3

摘要:28天,每天按时吃药,从没漏过一粒,结果却是HIV阳性。她做错了什么?还是药没用?这事一传开,人们一下子炸了锅:不是说暴露后吃阻断药能防住HIV吗?

28天,每天按时吃药,从没漏过一粒,结果却是HIV阳性。她做错了什么?还是药没用?这事一传开,人们一下子炸了锅:不是说暴露后吃阻断药能防住HIV吗?

这不是个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知道暴露后预防(PEP),有些人甚至把它当成“安全垫”,觉得有了它就可以无所顾忌。

但事实真的这么简单吗?我们今天不讲道理,只讲清楚这件事背后的真相——为什么她明明吃了阻断药,还是没能逃过感染?

我们得先把问题掰开揉碎了讲——阻断药可不是万能护身符

阻断药,全名叫HIV暴露后预防用药(Post-ExposureProphylaxis,PEP),说白了就是在高风险性行为、针刺伤、血液接触之后,在72小时内启动治疗,连续服用28天的抗病毒药物,以阻断HIV在体内建立“根据地”。

但这东西的防御力有个前提:得用得及时、用得对、身体配合得好。换句话说,它像是你在门口装的摄像头,能不能挡住入侵者,得看来人快不快、你反应灵不灵、摄像头是不是正对门。

在这位深圳女子的案例中,问题就出在这些“前提”里。我们一个个解剖。

阻断药的黄金时间是接触HIV后的72小时内。越早吃,越有戏;越晚吃,越悬。最佳窗口期是24小时内,48小时还能救一救,72小时打个问号,过了这时间,药就像泼出去的水,收不回来了。

很多人觉得“我今天做了,明天吃也不晚”,但HIV可不是普通病毒,它在进入体内后,最快6小时内就可能开始在局部复制

这就像是有人趁你不注意钻进你家,开始在客厅搭窝,等你反应过来,他已经在厨房煮面了。

深圳这位女子,起初并没有意识到男友是HIV感染者,等到男方坦白的时候,已经过去了两天多。虽然她及时服用了阻断药,但病毒早已悄悄埋伏。

并不是所有的HIV都是“标准型号”。有些毒株耐药性强、复制速度快、攻击性强,属于“高配版病毒”。

如果对方的病毒携带量高、病毒毒株对某些常用药物已经产生耐药,这时候你吃的阻断药可能就像拿雨伞去挡台风。

还有一种情况特别棘手:如果HIV感染者本身在接受抗病毒治疗,但治疗失败,体内出现耐药病毒株,那传染给别人的也可能是耐药株。这时候,即使你按时吃药,也可能“药不对症”。

阻断药的效果,是建立在病毒没搞“变装”的基础上的。

阻断药不是普通的感冒药,它对服用的精准度要求极高。每天同一时间,不能漏服,不能停顿,不能自行换药。有些人吃药的时候胃口不好、拉肚子、呕吐、饮食不规律,都可能影响药物吸收。

深圳这位女子虽然自述“没有漏过药”,但在医院复查时发现,她体内药物浓度偏低。医生推测,可能她在服药期间有一次严重腹泻,药物根本没吸收进去。

这个细节很多人会忽略。你吃进去了不等于身体用上了。就像你把钱存进了银行,但系统崩了,转账没到账。

不少人会在第一次高危行为后立刻吃阻断药,但在吃药期间又发生了新的高风险接触。这种行为叫做“连续暴露”,是阻断药最怕碰到的情况。

因为阻断药的保护策略是“封锁病毒建立感染”,但你要是每隔几天就开一次门放病毒进来,药根本忙不过来。尤其是在阻断疗程的中后期,药物浓度慢慢下降,新一轮的暴露就可能成为突破口。

深圳这位女子在服药第17天时,又和男友发生了一次无保护性行为——她以为,“我还在吃药,应该没事”。但HIV不是那么讲“顺序”的,它只要看你有个缝,就会钻。

很多人把阻断药当成“事后避孕药”的翻版,觉得它能兜底一切。但真相是:阻断药的成功率虽然高,但从来不是百分百。就像安全带能保命,但出了严重车祸,它也不是万能的。

阻断药只是对这次暴露负责,不对“未来和更多的暴露”负责。如果你长期和HIV感染者保持关系,医生更推荐使用暴露前预防(PrEP),这是另一种更适合长期、稳定暴露风险的用药方式。

当然有,肝肾功能、免疫状态、药物相互作用,这些都可能影响阻断药的效果。有些人本身有基础病,或者正在服用其他药物,可能会让抗病毒药物的活性大打折扣。

再说得直白一点:身体就是一锅汤,你往里加什么料,得考虑锅里原来有什么。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同一套食谱。

如果你真的遇到高危接触,不要慌,但也不要拖。第一时间去医院感染科或性病科,筛查、评估、开药,别自己上网买药。

医生会根据你的具体情况判断是否要用PEP,也会告诉你接下来28天怎么吃、吃什么。

更重要的是:阻断药不是保险单,而是紧急刹车。你不能等到快撞车了才想着踩刹车,更不能天天开快车指望刹车灵。

深圳女子的遭遇并不是个别,也不是“倒霉”。它暴露了大众对阻断药的认知误区,也提醒我们:医学不是万能,但对知识的无知却常常致命

我们不能指望一粒药解决所有的行为后果,也不能把科学当成护符。真正的安全,从来不是靠事后处理,而是靠事前认知。

HIV的传播逻辑,不是一个“有药可救”的故事,而是一个“别让机会发生”的提醒。

参考文献

[1]李兰娟,张文宏.艾滋病暴露后预防治疗指南(2021年版)[J].中华感染与免疫杂志,2021,41(12):1236-1242.
[2]高红梅,姚建红,王桂兰.艾滋病暴露后预防用药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20,24(9):1042-1045.
[3]刘文波,张晓姝,罗娟.暴露后预防治疗失败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2022,28(5):491-494.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健康36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