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社交媒体上出现了“富婆审美在统治艺术市场”的观点,尤其是在2025年香港巴塞尔艺术展之后。但是,“富婆审美”到底是在说什么?它是一件坏事吗,它真的存在吗?
最近,社交媒体上出现了“富婆审美在统治艺术市场”的观点,尤其是在2025年香港巴塞尔艺术展之后。但是,“富婆审美”到底是在说什么?它是一件坏事吗,它真的存在吗?
“富婆审美”并不是一个明确的审美风格,对“富婆审美”的讨论比起一种审美问题,更像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的诞生,混杂了大众的视觉印象、身份想象,还有社交平台的放大作用。
在今年的巴塞尔香港展上,有些作品被贴上了“富婆审美”的标签。人们貌似将这样的作品称为“富婆审美”:
• 视觉美观,色彩明亮大胆,材质华丽;
• 主题可爱、易懂,或者抽象但“漂亮”;
• 看不出太多哲学深度或批判性。
但这些作品中,真的可以归纳出一种明确的“富婆式审美”吗?还是只是大众对“富婆”一词的想象,比如消费奢侈品、家居装潢奢华、穿着高调优雅,在艺术品上的投射?
我们把“富婆审美”这个词拆开,会发现它牵扯的远远不止审美。
是的,女性藏家确实在变多,艺术市场也确实越来越看重视觉性和当代艺术,但这并不是2025才出现的新现象,也远不是一句“富婆审美”可以简单总结的。
富婆审美”这种说法听起来轻松,但它其实是一种调侃的外部视角——不是藏家自我描述,而是旁观者对高价艺术消费的一种想象和评论。
它关系着审美的话语权,谁来决定艺术品值不值得买?是买得起的人,还是评论的人?是艺术圈专业人士,是藏家,还是网络热帖?
“富婆审美”这个词,本身也非常适合网络传播:
它集齐了“钱、女性、美”这些高关注度的元素,在网络账号的互相引用和放大中,逐渐营造出一种“好像贵妇会买”的集体想象,但这未必反映现实中的艺术风格趋势。
“富婆审美”的讨论点,可能不在于它形容得多么精准,而在于它足够模糊,能容纳各种情绪:调侃、羡慕、误解;也能投射各种想象:关于金钱和女性、关于身份、关于美。
所以,讨论“富婆审美”,并不是在讨论哪件作品更美,真正隐含的问题是:谁能定义什么是美?谁掌握着文化的话语权?
来源:搜狐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