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位悬吊结扎是什么?结合外剥外切术如何治疗 Ⅲ 期混合痔?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05 17:45 2

摘要:混合痔是目前发病率最高,最常见的肛肠疾病,在中国素有“十人九痔”的说法,可见其普遍性,根据流行性研究表明,在我国肛门直肠类疾病患病率为 59.1%,痔的患病率高达 87.25%。

混合痔是目前发病率最高,最常见的肛肠疾病,在中国素有“十人九痔”的说法,可见其普遍性,根据流行性研究表明,在我国肛门直肠类疾病患病率为 59.1%,痔的患病率高达 87.25%。

对于痔的治疗原则:无症状的痔无需治疗。有症状的痔,则需进行治疗。

对于Ⅲ期混合痔的治疗,因其出现便血、疼痛、反复脱出,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出现嵌顿、感染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非手术治疗难以解决,需要及时手术治疗。

对于Ⅲ期混合痔的治疗,目前由 Mile 发明并由 Milligan和 Morgan 加以改进的 Milligan-Morgan 手术,即传统外剥内扎术。

在临床上广泛使用,该手术经济适用性强,操作手法简单,在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的同时,保持了较低的复发率。

但该术式仍然存在一些缺陷, 比如术中为保证手术效果切除较多的病变组织,从而在术后出现切口处疼痛剧烈不可耐受的情况,或是术中切除病变组织过少,从而使手术治疗的效果不理想。

同时在痔核结扎过程中因结扎不彻底而导致痔核的残留, 术后形成肛缘皮赘及术中所留皮瓣水肿 ,从而导致混合痔的复发。

随着“肛垫”概念的提出,肛垫下移学说的发展,当代较为成熟的直肠吻合器痔上粘膜环切术(PPH)和选择性痔上粘膜吻合术(TST)等新术式应用于临床实践,广泛应用于Ⅲ期混合痔的治疗。

这两种术式均具有保护肛垫和齿线,避免其术中损伤,从而避免了术后肛门狭窄的发生,同时未发现该术式对患者术后排便感觉和控制功能造成影响的报道。

现代研究报道与传统的混合痔内扎外剥术相比,其术后疼痛较轻 ,恢复较快,适用于现代快节奏生活状态下患者希望早日出院的需求。

但该术式在术中使用的合器造价较高,且术中操作不当可有可能形成直肠阴道瘘,吻合口出血,远期易形成便秘等缺陷无法回避,TST 手术虽然较 PPH 手术有所改进,但仍存在隐患。

中医理论基础

痔病在中医领域有着悠久的治疗历史,最早见于《山海经.南山经》“南流注于海,其中有虎蛟,其壮鱼身而蛇,其音如鸳鸯,食者不肿,可以已痔”。

历代医家对于痔病均有研究,如《疮疡经验全书》、《薛氏医案》、《诸病源候论》、《医宗金鉴》等论著充分阐述了祖国医学对于痔病的理解。

根据《外科正宗》“内痔去血,登厕脱肛而难上收者,当健脾,升举中气”,以及《证治汇补》“下陷既久,升提可用。”

等古籍中的论述,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将Ⅲ期混合痔的发病与中医所说脱肛症状相似,同为中气下陷,故内治应予升阳举陷为法,外治以升提固脱为主。

中医外治法最具特点即是结扎法,宋·《太平圣惠方》载:“用蜘蛛丝缠系痔鼠乳头,不觉自落。”

结扎疗法是用丝线结扎于患处,使患处局部血液供应阻断,造成缺血坏死,直至脱落,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根据中医传统结扎法的原理,进一步提出,将Ⅲ期混合痔内痔部分上端脱垂的粘膜进行结扎,以固定脱垂直肠粘膜,同时阻断内痔血液供应,让内痔自然坏死脱落,以达到“升提固脱”之效。

西医理论基础

现代医学对于痔病的研究,最早可追溯于盖伦和希波克拉底时期,当时盛行“静脉曲张”假说,直至英国外科医生 Hunter 在解剖学领域证实痔的静脉曲张存在。

从而证实静脉扩张是痔发病的基本病理变化,“静脉曲张”学说了理论的基础。

Miles于 1919 年提出痔上动脉分左外侧、右前及右后 3 个分支分布于痔区,并强调此种分支模式与 3 个母痔的成因有关,进一步发展了静脉曲张学说。

但不可否认静脉曲张学说仍无法完全解释痔病的发病,因而存在许多争议。

自 Treitz 于 1853 年首次描述肛管粘膜下层的平滑肌(即 Treitz 肌)对于肛管粘膜层向下形成得痔静脉丛的支撑作用后,关于痔病发病研究得到进一步发展。

直至 1975 年Thomson发现肛管内有特化结构,即由扩张的静脉(窦状静脉)、平滑肌(Treitz 肌)及胶原和弹性结缔组织纤维组成的肛门衬垫,简称“肛垫”。

Thomson 进一步提出“痔是人人皆有的正常解剖结构,是直肠下端的肛垫,肛垫的病理肥大即为痔病”的观点,而进一步的解剖学证据证实了这一观点。

同时有些学者在直肠镜检查中发现,肛垫被直肠肠腔后中线的“Y”型裂沟分为 3 块,其位置是右前、右后和左外侧,与母痔好发部位一致。

肛垫的发现给肛门粘膜滑动学说有力的支持,进一步形成了“肛垫下移学说”,该学说可以很好的解释临床中痔的脱出、出血、血栓形成的症状表现。

并且可以解释扩肛治疗肛口狭窄、注射疗法治疗脱垂性内痔有效性的原理所在,是当前极受推崇的学说。

当然除此之外,在医学界还存在细菌感染学说、血管增生学说、动脉分布学说、痔疝形成学说、括约肌功能下降学说、痔静脉泵功能下降学说、肛管狭窄学说、直肠肛管力失衡学说、压力梯度学说等。

随着理论的研究进展,现代医学对于痔病的临床治疗也随之变化,手术治疗仍是治疗痔病的重要手段,对于Ⅲ期混合痔的治疗,只有手术治疗才能彻底治愈。

高位悬吊结扎结合外剥外切术作为一种新的手术方式,其理论来源于祖国医学的“下陷既久,升提可用”的理念,其操作方式是传承中医外治法中的“结扎法”。

同时吸收了现代医学领域肛垫下移学说观点,将“悬吊”、“断流”、“复位”等吻合器手术的手术原理融入其中,是中西医结合的概念体现。

该术式的手术操作是建立在无菌操作要求和精准的解剖学基础上的,通过该术式在保证手术疗效的前提下,降低对肛管、肛门周围组织的损伤,减少患者术中出血,同时降低患者痛苦,同样符合当代微创手术的时代要求。

高位悬吊结扎结合外剥外切术是结合肛垫移位学说和齿线生理功能而设计的一种新术式。

主要是对齿状线以上的痔区、脱垂痔上粘膜组织进行高位结扎,而不破坏肛管齿线的结构,可以避免损伤肛门周围组织,保证肛门的控便功能不受影响。

通过结扎的方式可以在保留肛周正常生理解剖结构的前提下,阻断直肠粘膜下血管与痔动脉静脉的交通吻合支血运。

使结扎点及下方痔核发生缺血性坏死、脱落,同时结扎区域局部纤维增生、瘢痕形成,从而达到使周围组织固定,肛垫被向上悬吊和牵拉的目的。

运用本术式,可以实现在保持齿线结构完整的前提下,使脱垂的肛垫复位,内痔消除。

而由于混合痔是内痔和外痔共存的疾病,单纯采用高位悬吊结扎术只能治疗内痔部分,因此需结合外剥切除术去除外痔。

研究发现在处理内痔部分时,结扎时把结扎线尽力推向被结扎组织,防止滑脱,紧线时应该适当用力,可以减少用力拉扯撕伤粘膜。

结扎过程中针对内痔母痔区及其他痔核区相邻点位错位结扎,使之不在同一平面,同一平面结扎点位<3 个,可以避免术后瘢痕增生导致出现直肠狭窄。

每两个相邻结扎点距离>1.5 cm,可以保留粘膜桥。所有痔上粘膜结扎位置均距齿线>1cm,保护齿线,使之不受损。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降低感染风险。

对于外痔部分的处理做到尽量少的切除肛管皮肤,紧邻的外痔间保留>0.5 cm 的皮桥,可以防出现肛管狭窄。适当将外切口延长,可以减小张力,以利引流。

采用本术式,避免了齿线的损伤,在内痔母痔区血供阻断、肛垫的复位的同时,外痔部分血运相应减少,因而在处理外痔部分的切口较传统外剥内扎术明显缩小变浅。

从而缩短了伤口愈合时间,减轻病人痛苦,其术后肛缘创口较传统外剥内扎术后数量少,创面小,残存皮桥水肿概率小,皮赘残余少,伤口痊愈后其美观性更高。

有一项研究将 70 例患有Ⅲ期混合痔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及治疗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外剥内扎术,治疗组采用高位悬吊结扎结合外剥外切术,术前术后予以相同的治疗,密切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及治疗效果。

结果显示,治疗组、对照组手术总有效率均为 100%,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术后门诊复查及电话随访未见明显异常,但治疗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

平均伤口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短,治疗组术后 12h、3d、7d 伤口水肿、疼痛、出血、肛缘皮赘残留等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术后并发症发病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减轻,两组患者在术后 14d 伤口水肿、疼痛、出血情况相近,未见明显差异性(P>0.05),无统计学意义。

并且两组患者住院费用无明显差别,可见高位悬吊结扎结合外剥外切术治疗Ⅲ期混合痔方面较外剥内扎术更具优势,在具有效性与安全性的同时,兼具有经济适用性。

高位悬吊结扎结合外剥外切术用于Ⅲ期混合痔的临床治疗可取得较传统外剥内扎术更优的效果,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程度减轻,可有效控制疾病的复发,降低复发率,同时较 PPH、TST 等手术相比可有效降低手术费用,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来源:张医生健康杂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