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蔡京(1047 - 1126),字元长,福建仙游人 。他在北宋政坛虽饱受争议,权倾一时却也因弄权误国被后世诟病,名列“六贼”之首 。然而,在书法领域,蔡京却天赋异禀,造诣极高。他初学蔡襄,后又在徐浩、沈传师、欧阳询等书法大家的风格中汲取养分,最终回归“二王”,
在北宋书法的灿烂星空中,蔡京行书《宫使帖》以其独特魅力闪耀至今。此帖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虽历经岁月流转,却依然散发着迷人的艺术光芒。
蔡京(1047 - 1126),字元长,福建仙游人 。他在北宋政坛虽饱受争议,权倾一时却也因弄权误国被后世诟病,名列“六贼”之首 。然而,在书法领域,蔡京却天赋异禀,造诣极高。他初学蔡襄,后又在徐浩、沈传师、欧阳询等书法大家的风格中汲取养分,最终回归“二王”,博采众长,自成一体。其书法风格独具特色,笔法姿媚,字势豪健,痛快沉着,独具风格,为海内所崇尚。
《宫使帖》为纸本行书,纵31厘米,横41.3厘米,虽为尺牍,却尽显蔡京非凡的书法技艺。
从笔法上看,《宫使帖》近似北宋四家之一的米芾,笔力雄健,气势不凡。但从那姿媚的笔触又能看出,蔡京是从唐人书法入手,进而直溯“二王”。他用笔挥洒自然,却不失高雅格调,提按、转折、顿挫等技巧运用得炉火纯青,笔画富有力度和韵律。起笔时或轻或重,如“京”字起笔轻盈,似清风拂面;行笔过程中,线条流畅连贯,“顿首”的笔画牵丝映带,一气呵成;收笔时沉稳有力,干净利落,如“再拜”的末笔,沉稳而坚定。每一笔画都像是在诉说着书写者的心境,灵动而富有变化,尽显其深厚的书法功底。
结字方面,《宫使帖》中的字字笔画轻重不同,出自天然。字的大小、比例关系处理得当,呈现出一种和谐统一的美感。如“伏”字,左部单人旁笔画较轻,右部“犬”字则笔画较重,轻重对比却毫无突兀之感,反而相互映衬,使整个字重心平稳。而且起笔落笔相互呼应,创造出多样统一的字体形态。“晚刻”二字,“晚”字的最后一笔与“刻”字的起笔遥相呼应,仿佛是一场精心编排的舞蹈,前后连贯,和谐美妙 。
分行布白上,《宫使帖》同样精心布局。每字每行,都在左顾右盼中求得前后呼应,达到了气韵生动的境地。字距与行距之间的留白处理精妙,给人以舒朗开阔之感,又不失连贯之气。整幅作品的行气贯通,仿佛一条潺潺流淌的溪流,自然而流畅 。
从历史价值来看,《宫使帖》不仅是一件杰出的书法作品,更是了解北宋时期社会文化、政治风貌的重要窗口。透过它,我们能感受到北宋时期文人士大夫阶层的日常交流方式和精神追求,以及那个时代独特的文化氛围和艺术气息。
然而,由于蔡京在政治上的恶劣行径,他的书法艺术在一定程度上被后世所忽视甚至贬低。但我们不能“因人废字”,应客观地看待他的书法成就。在书法的世界里,《宫使帖》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中国书法史上不可多得的珍品,值得我们反复品味、深入研究,去探寻其中蕴含的无尽艺术之美。
壮士留步!编辑不易,恳请点赞、评论、转发,不胜感激!
来源:牧之堂弘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