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全国99.9%的人民公社在1982年解散时,河北有个村子偏要“逆流而上”——村主任拍着胸脯立下军令状:“不让社员月入500元,我提头来见!”如今40多年过去,这个叫周家庄的公社不仅没黄,还成了全国唯一的“集体生活活化石”:社员每天挣工分、年底分口粮,人均月收
这个村子的村民,看病上学全免费,而且每个社员月薪5000+,家家住着二层小别墅,幸福指数超过全国百分之99的人,他们究竟是咋做到的?
当全国99.9%的人民公社在1982年解散时,河北有个村子偏要“逆流而上”——村主任拍着胸脯立下军令状:“不让社员月入500元,我提头来见!”如今40多年过去,这个叫周家庄的公社不仅没黄,还成了全国唯一的“集体生活活化石”:社员每天挣工分、年底分口粮,人均月收入5000多,看病上学全免费,活得比“包产到户”的村民还滋润!
故事得从人民公社的“黄金年代”说起。当年全国学大寨,山西大寨人靠肩扛手挑,把荒山变成“吨粮田”,连周总理都来打过铁。可到了1978年,小岗村18户农民冒死按红手印分田单干,轰轰烈烈的“包产到户”浪潮席卷全国,98%的公社都散了伙。就在这时,河北晋州周家庄的老支书雷金河急了:“集体力量大如天,为啥非得单干?”这位跟着八路军打过鬼子的硬汉子,直接给省委写了份“保社申请书”,还拍板:“要是社员收入低于全县平均水平,我辞职去扫大街!”
雷金河可不是空口说白话。他带着社员干了三件“反潮流”的事:第一,坚持土地集体耕种,全村3万亩地统一播种、统一收割,拖拉机突突突一跑就是40年;第二,集资办起农具厂、面粉厂,把小麦磨成面粉卖,把玉米酿成醋卖,硬是从“粮食加工厂”变成“华北小商品基地”;第三,立下铁规矩:“记工分不搞平均主义,下地偷懒扣1分,技术能手加2分”,村民每天拿个小本本记工分,年底按分分钱,比玩游戏攒经验还带劲!
现在走进周家庄,您能看见“穿越感”十足的场景:东边是现代化的智能温室,无土栽培的草莓按工分分给社员;西边是保留下来的“人民公社文化宫”,墙上还挂着1982年的“军令状”,泛黄的纸上写着“宁要集体一棵苗,不要单干十担粮”。最有意思的是“分口粮”环节:每年秋分,公社粮仓打开,大米、食用油、面粉按工分排队领,60岁以上老人还多领两袋黄豆,跟开盲盒似的热闹。
要说社员的福利,那更是让人眼红:村里的孩子从幼儿园到高中全免费,考上大学直接发5000元奖学金;看病不用愁,公社医院买药只收成本价,住院费全报;60岁退休后,每月能拿1200元退休金,比周边单干的农民多出一倍。最绝的是,公社还搞起了“集体旅游”,每年组织社员去北京、北戴河,坐大巴车统一出发,跟当年“大寨参观团”似的,一路上歌声不断。
有人可能会问:“现在都21世纪了,为啥周家庄还守着‘老一套’?”其实人家早偷偷“升级”了:表面上记工分,实际上工分能换算成绩效工资,多劳多得比单干还透明;集体经营的服装厂、纸箱厂接的都是外贸订单,出口到俄罗斯的羽绒服一年挣3000万;就连年轻人也乐意回来,村里开了电商直播基地,95后社员直播卖手工醋,去年双十一销售额破百万,照样算进工分里。
从当年的“穷棒子社”到如今的“亿元村”,周家庄证明了一件事:集体主义不是吃大锅饭,而是把人心聚成一股绳。当别的村子为土地纠纷吵架时,他们靠“工分本”把账算得明明白白;当单干户为销路发愁时,他们的村办企业早就抱团闯市场。难怪有村民开玩笑说:“我们不是活在过去,而是把人民公社炼成了‘升级版’——既能守住乡愁,又能鼓了腰包。”
来源:二米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