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球科技竞争这几年真是火药味十足,尤其是芯片这块,成了各国掰手腕的主战场。中国下定决心搞自主芯片,想甩掉对进口的依赖,这目标听着挺提气。可美国那边有专家跳出来放话,说中国要是继续这么干,可能会把自己折腾进经济危机。这话听着刺耳,是真有道理,还是美方又在玩心理战
全球科技竞争这几年真是火药味十足,尤其是芯片这块,成了各国掰手腕的主战场。中国下定决心搞自主芯片,想甩掉对进口的依赖,这目标听着挺提气。可美国那边有专家跳出来放话,说中国要是继续这么干,可能会把自己折腾进经济危机。这话听着刺耳,是真有道理,还是美方又在玩心理战?
先说陈南翔,1956年上海人。小时候家里条件一般,没啥电子产品,但他对科学特感兴趣,高考考进清华大学学电子工程。80年代初跑去美国,进了斯坦福大学,1984年拿下电气工程博士学位。在硅谷那会儿,他加入英特尔,参与优化8086处理器,积累了不少制造经验。2000年回国,加入中芯国际,当时这公司刚起步,厂房破旧,设备都是二手货。
他带着团队从90纳米工艺干起,一步步攻到14纳米。2019年中芯14纳米量产,他手上那块晶圆,背后是无数个通宵和上百亿的投入。2023年他从中芯退休,头发都白了,转去复旦大学教书,讲台上挥着激光笔,鼓励学生咬牙坚持。
再看任正非,1944年贵州山区出身,家里穷得叮当响。他在重庆学土木工程,后来参军干工程兵,练就了在资源少的情况下解决技术问题的本事。1987年在深圳创立华为,起步才2.1万块钱,骑着自行车到处推销电话交换机。
90年代华为搞出自己的程控交换机,打破外资垄断。2004年他成立海思半导体,专攻芯片设计,2020年的麒麟9000性能不输高通骁龙。可2019年美国把华为拉进实体清单,断了芯片供应链,他硬是带着团队顶住压力,往云计算和人工智能使劲,研发投入一年200亿美元,全球都排前列。
还有个美国人克里斯·米勒,1978年出生,历史学家,塔夫茨大学教授。他在哈佛拿了历史学博士,研究科技和地缘政治。2022年他写了《芯片战争》,说中国搞芯片雄心大,但技术、供应链和人才短板可能会拖垮经济。他常在智库和国会抛数据讲观点,2024年还去作证,影响了美国《芯片与科学法案》的推行。这家伙的书挺火,分析也挺有分量。
2022年,克里斯·米勒在华盛顿一场会议上放话,说中国一门心思搞芯片自给自足,可能会把自己逼进经济危机。他摆了几条理由:技术门槛高,不是砸钱就能立刻赶上;全球市场被台积电、三星、英特尔垄断,新玩家挤不进去;供应链卡脖子,像ASML的光刻机中国买不到;人才缺口大,培养跟不上需求;还有投资回报慢,动不动几十亿扔进去,收不回来就麻烦了。他还提到清华紫东25亿美金债务违约的事,说这就敲了个警钟。
同年,英特尔老大帕特·基辛格也在行业会上唱衰,说中国投再多钱,技术差距也不是一两年能抹平的。他点了美国出口管制的名,自2019年起越收越紧,2022年更是断了ASML的极紫外光刻机(EUV)和EDA设计软件的路。基辛格觉得,这几招能让中国芯片产业寸步难行。他拿数据说话,台积电5纳米工艺甩中芯14纳米好几条街。
美国这边的逻辑挺直白。中国2020年芯片进口花了3500亿美金,占全球市场的6成,这依赖度太吓人。米勒算了笔账,中国2020年半导体研发花了300亿美金,台积电一家就280亿,成果还比你强。他觉得中国不少项目重复烧钱,效率低,要是回报跟不上,债务一爆雷,经济就得晃几晃。基辛格也补刀,说供应链一断,高端设备没得买,中国只能捡二手的或者低端货,咋跟人家拼?
北京中芯国际的研发中心,灯火通明到深夜。14纳米芯片用在华为麒麟9000上,算是个突破,可跟台积电5纳米比,晶体管密度差了一代。深圳华为的工程师急得抓耳挠腮,ASML的EUV光刻机拿不到,只能用深紫外(DUV)设备硬撑,效率低得让人头疼。2020年华为被禁,暴露了进口依赖的软肋,国家集成电路大基金从2014年起投了500亿美金,扶中芯、长江存储这些企业一把。政策也给力,2019年二期又加了2000亿,减税、搞研发、挖人才全上阵。
可难题不少。清华大学一教授直摇头,说国内半导体专业一年才出3000个学生,到2025年得30万,差远了。海外挖人试过,薪资文化都得磨合,进展慢。全球市场这块,低端芯片利润薄得像纸,高端的又被大厂把着门,供应链还老被卡脖子。米勒说得没错,中国在一些重复项目上确实烧了不少钱,回报没跟上,风险是真有。
但中国也不是光挨打不还手。内需市场大,2022年占全球芯片需求的三分之一,给中芯、长江存储留了口饭吃。华为海思的麒麟芯片撑起了5G设备,长江存储的3D NAND也在挤三星的地盘。从零起步到有点模样,中国这些年攒了不少经验,硬扛着制裁往前走。
2023年8月,华为Mate 60 Pro横空出世,装着中芯国际7纳米的麒麟9000S芯片,全球都震了一下。这芯片功耗比不上台积电,可在制裁下能搞出来,够硬气。中芯股价蹭蹭涨了20%,媒体喊这是“自立自强的胜利”。可2024年美国又加码,二级制裁连供应商都收拾,ASML连DUV设备的维护都不给了。中芯工厂里,老设备拆了修修了拆,研发成本直线上升,2023年营收才63亿美金,台积电同期700亿,差距摆那儿。
大基金三期2024年再扔470亿美金,可有些地方项目管得不好,债务堆到1000亿美金,压力不小。中国开始找外援,2023年在东京跟日本东京电子谈设备供应,许了税收优惠。欧洲意法半导体也跟中企合作搞模拟芯片,绕开美国限制。自给率从2022年的15%爬到2024年的20%,靠的是内需和政府采购。中芯还扩了上海北京的厂,28纳米和14纳米产量翻倍。
陈南翔2023年从中芯退休,拿了个终身成就奖,去复旦教书,讲芯片制造的苦,激励学生别放弃。任正非80岁了还在华为掌舵,把钱砸向人工智能和云计算,补芯片的窟窿。克里斯·米勒2024年跑国会作证,承认中国7纳米牛,可还是觉得经济压力跑不了。他的书卖得火,影响美国政策往死里压中国。
到2025年4月,中国芯片迈了一大步,5纳米以下还摸不着边。米勒说的经济危机没来,但财政紧绷是真。未来咋样,得看中国能不能接着投钱、养人才、拉合作。实验室工厂的灯没熄,拼劲儿还在。
中国芯片这路不好走,技术关卡、地缘政治全搅一块儿,考验脑子也考验耐力。陈南翔、任正非的坚持让人服气,米勒的警告也有几分道理。7纳米突破挺振奋,可离顶尖还远着呢。中国能躲开经济坑,写出科技牛剧本吗?大家咋看,留言聊聊:中国能翻过这山吗?美国这警告靠谱不?
来源:作家杨文山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