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个五一,南有荣昌食堂,北有许昌城管,都以各自的方式火遍网络。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公务人员打破固有思维,成为假期里的现象级传播事件。这其中,涉及新闻策划、事件传播以及社会治理。
这个五一,南有荣昌食堂,北有许昌城管,都以各自的方式火遍网络。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公务人员打破固有思维,成为假期里的现象级传播事件。这其中,涉及新闻策划、事件传播以及社会治理。
好传播就一定是好策划吗?
01
反差人设打造千万播放
5月1日,许昌广播电视台旗下的新媒体账号“许昌零距离”发布了一段视频,“五一了赶紧外摆,许昌城管‘催促’商户外摆”。
视频以一位城管中队的负责人作为开头,他说五一马上就要到了,我都替他们着急,跟钱有仇?他们走进街头店面,让商家签一个备案表,然后由城管队员铺隔油布,再把桌子摆好。甚至商家要来搭把手时,城管队员说,你忙你的,今天我来帮你摆。商户甲说,他们想方设法让俺多挣点钱。商户乙说,这几年餐饮生意不好做,俺就想着夏天出到外面。多吸引点顾客。没想到魏都城管这么支持俺,可高兴可感激。最后结尾话外音:每个饭店都是一个家庭的生计,我们魏都城管也乐意看到你们多挣钱,生意好。
该视频5月1日发布,5月5日已达到点赞7.8万,转发3.2万,推荐8.4万,评论1万。
而同样是该账号发布于5月3日的一则城管队员温情劝导“卖西瓜影响交通的商户”,以上各项指标才一二百。
按照视频号赞播比1:100计,那么这条“催摆”视频播放量接近千万。为什么这条如此火爆?我们要从新闻策划说起。
02
新闻策划要把握三原则
新闻并非都是以第三方视角客观记录,有时候新闻也需要策划。即对于可以预见的事件,主动挖掘新闻价值,结合社会热点或行业需求,策划具有针对性的报道。这个策划,可以是被报道对象做的,也可以是媒体做的。
那么在策划之初,就得想到影响报道的“三原则”:热度、风险与失控边界。如果媒体报道,从哪个角度,从何种深度,从多大广度及什么态度进行报道,主打一个要热度;报道发出后,随着各种主流媒体及自媒体介入,当事方对事件的传播走向要有风险把控意识,提前把最坏的一面考虑清楚;三是新媒体时代的放大效应就是一柄双刃剑,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以毁掉一件事。如果传播方向违背了策划初衷,有没有补救措施和回旋余地?
以上问题考虑清楚了,才能决定这个策划要不要做,以及怎么做。
03
好传播≠好策划
就比如城管这个视频,主打一个出其不易,反其道而行。人们都知道城管是负责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的,包括查处占道经营、乱搭乱建、违规广告等行为。在很多人眼里,他们是小商小贩的克星,只要发现违规,立马进行整治。甚至有时候双方矛盾激化,还会成为社会热点。
而在这个视频当中,城管来了个180度大转弯,在商贩们不敢往外占道摆摊的时候,他们主动“催促”其外摆,甚至还上手帮忙。这样做,新闻上出现了反差,尤其是商户在接受采访的时候,那种“惊喜”的样子,具备很好的“节目效果”。在评论区,有大量叫好的声音,好像此城管非彼城管,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从新闻角度来讲,这个效果达到了。传播广泛,反响热烈。
我们再回到新闻策划本身,表面上的热闹对于接下来的工作会产生怎样影响呢?
04
叫好背后潜伏信任危机
对于城管,能被媒体以正向的方式报道,当然是好事。但上报纸上电视,并不是他们工作的全部,甚至只能是很小的一个方面。大量日常工作,还是在于执法。
今年五一,你“催促”商家外摆,明年五一,不用你催,大家一定会主动外摆。关键是,外摆能不能成为一种常态?
如果能,为什么原来不可以?从商贩的反应来看,城管“催促”外摆的时候,他们是不敢相信的。也就是说,在他们的认知里,至少以前是不能这样做的,是会被执法教育的。
如果不能,那就是阶段性的。这个度怎么把握?在城管执法这件事上,会不会有“弹性”?
因此,无论能与不能,其结果都是负面的。一是大量商贩认为“政策变了”,可以在室外摆摊了,于是“占道经营”愈演愈烈;二是一旦城管出面执法,会被认为“朝令夕改”,催摆的是你,治理的也是你,缺乏公信力;三是当初那些大声叫好的,到头来一定会加倍回骂,甚至在他们眼里,城管的形象比“催摆”前还要差。
掌声褪去,还是要直面现实。比策划一条爆款视频更难的,是守住政策与民心的平衡点。
来源:胡二刀